分享

雨夜读诗:巴山夜雨涨秋池

 梦影红楼 2020-06-15

题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又是雨夜绵绵时,出门不得,百事聊赖,那就翻开手边的诗集吧……


                       离别和思念
古人的离别和今人的不同。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一日千里乃至一日万里都不成问题。通讯业也发达了,想说话,想写字,想传照片,想传视频也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儿。可古时候就不一样了,离别很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是一辈子的事儿。


古人在离开村镇的大路上都建有亭子,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者,停也,除了停下来歇歇脚之外,更重要的是停下来让离别双方互道珍重。由于离别时的情感是如此的强烈,中国自古离别的诗词就特别多。“故人西辞黄鹤楼”,“杨柳岸,晓风残月”,“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大概这离别时的情绪,特别能够挑动诗人敏感的神经吧,所以“多情自古伤离别”!


既然离别了,就会有思念,无论是思念父母,思念亲人,思念恋人还是思念朋友。再次相见越难,思念越强烈。思念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一个很主要的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床前明月光”等,信手拈来,都是脍炙人口的描写思念的诗句。没有了离别和思念,不能想像中国的诗词会是什么样子。

                          剪烛夜话
人有的时候就是和某些人很投缘!而且是否投缘似乎和交情的长短也没有关系,“人情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有些人你第一次遇到,就好像老朋友一样,所谓“一见如故”。好朋友见面,自然是聊啊,聊呀,总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

说着说着,蜡烛芯已经烧得卷了起来,灯花噼噼啪啪的,需要用剪子剪一下,才能稳定住烛影。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聊呀聊呀,聊得都半夜了,聊得睡意全无,还是继续地聊。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时刻!虽然聊的什么内容可能早已经忘了,但是那种愉悦的感觉却会在记忆中留存很久很久。
                          巴山夜雨
87年秋天出差去峨眉山,那天的行程是去万年寺,当晚就住在万年寺的僧舍。万年寺是登顶峨眉半路上很大的一座寺庙。僧舍是木结构的建筑,说不上精致但古意盎然;屋前是宽阔的回廊,上面是轩敞的遮雨檐。大约从傍晚时分,就开始下雨了。

北方夏天的暴雨下的猛烈,下得稀里哗啦的,呼呼的好像夹裹着风声,但不一会儿就停了,所谓暴雨不终朝。梅雨是那种丝丝密密的,又热又黏,四面八方地下,让人喘不过气,且逃无可逃。

北方的秋雨是带着凉意的,风一会儿,雨一会儿的,告诉你冬天快到了。南方的冬雨伴随着的是那种能够钻入骨髓的湿冷,好像雨能透过衣服,直接进入人们的皮肤似的。

四川的秋雨与以上几种完全不同,至少万年寺那一晚是不同的。那晚的温度其实并不冷,二十几度,非常的宜人。那雨既不是特别大,也不是特别小,但是确实以非常平均的速度一直在下,仿佛要宣示,会一直这样下下去似的。


僧院里所有的植物都被冲洗的绿油油的,是那种油亮的深绿。空气中湿度极大,香烟都像受潮了一样,燃烧的很不畅快。可是那种湿度也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也不会太闷。空气中弥漫着草地的香气,估计是青草浸泡在雨水中正在愉快地生长。雨声一直不停,节奏齐刷刷的,音节很单调,就是那么哗哗地下。天渐渐地黑了,雨却没有任何想停下来的意思。院子里的小池塘涨满了水,满的已经溢出来了,好像要把荷花淹没了似的,但又能溢到哪里去呢?我想像中,巴山夜雨和蜀山夜雨应该很相似吧!
                            那首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初读这首诗的感觉是,李商隐太大胆了。中国人写诗、说话都不喜欢重复,为了避免重复我们使用了很多意思相近或替代的词汇。重复往往给人以啰嗦的印象,特别是在短小的绝句之中。七言绝句一共就二十八个字,单个字重复的机会都很少。而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居然把“巴山夜雨”四个字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中重复,而且是一个名词组合的四个字的重复使用!


可仔细读,觉得这诗越读越有味儿,特别是有过夜宿万年寺的经历之后。老朋友相聚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呢?诗人的想像已经进入到重逢之后共同剪烛西窗时的情景了。离别这样久,又曾经这样思念,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聊什么呢?从哪里开始呢?诗人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却聊起了“巴山夜雨”的经历!多么奇妙的想象!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十分合情合理的情景!这种难于用语言传达的灵光一闪,就被诗人用重复”巴山夜雨“的方式,一下子写的淋漓尽致了。

没写离别,没写思念,也没写愁绪,只是在惜字如金的地方重复了巴山夜雨!文字是再平实不过了,像聊家常一样;句式是再简单不过了,自问自答。没有用典故,都是平平常常的描述。但是貌似平常的描写和问答之下,却包含了火山一样炙热的对朋友思念的情感,真实写景和想象的时空场景切换。

仔细品味全诗的妙处,尽然全部出自于“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竟是千言万语写不出的神奇和美妙!如果这第四句换成其它的什么内容,估计这首诗早就被人遗忘在爪哇国了;有了这一个四字重复,立刻化为流传千古。李商隐的胆子确实够大,他有资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