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唐最经典的一首小诗,读者无不落泪

 琴贵铧 2018-09-14

唐诗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初唐的诗人一改六朝以来梁陈留下的奢靡之风,向魏晋风骨之中寻找灵感,所以初唐的诗歌看起来苍劲有力,等到了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他们天纵英才,诗歌由原来的苍劲有力变成豪迈旷达,到了中唐,白居易的出现,让唐诗人人都能听得懂,而贾岛等人则是追求诗歌的质朴,导致诗歌越来越清淡无味,物极必反,到了晚唐,出现了一位柔和了六朝绮丽诗风和现实相结合的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大多晦涩难懂,因为他编织了大量了意象和典故在他的诗歌之中,但是人们还是爱他的诗,因为他的诗就算不能够理解,也能够感受文字之美。

今天来欣赏一首他的小诗夜雨寄北。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宋洪迈曾经编写过一部《万首唐人绝句》,这首诗的在书中的题目是《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来看,这首诗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公元852年。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还不确定。我此时能告诉你的,就是在这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中为你写诗。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就太好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未有期”三个字流露出的离别之苦亲切动人。

“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一句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远望,思念妻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情景的想象。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在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以致蜡烛结出蕊花之后,才能够消减吧。

对妻子的思念和归家的愿望在诗中呈现的真挚动人,但是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在李商隐写这首诗的前几个月,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病故了,而李商隐还不知道这个消息,还在沉浸于未来团圆的时刻。知道这个背景之后,回过头来再读这首诗,看到李商隐的一往情深,更加让人感动,惹人落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