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笔花俗且雅——《红楼梦》中的"民谣"

 梦影红楼 2020-06-15

作者 I 胡文彬

民谣,即民众日头咏唱的歌谣,属民间文学的内容之一。民谣产生的历史很久远,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均有流行的民谣,于今不绝。一般说来,民谣流传于民间,不知其作者姓名,其内容多讽刺,极富民族情感及乡土色彩,其形式明快、简练、通俗。由于民谣反映了各个时代人民对当时社会的认识,特别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认识和看法,并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不论是过去或今天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都十分重视这份珍贵的遗产。

清人杜文澜辑《古谣谚》集历代谣谚收集之大成,为后世所重,一印再印;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也大量辑存了古谣谚,也为今天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民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有的被淘汰,成了"历史",只有研究者们熟悉它们、研究它们;有的则还活在今天人们的记忆中,甚至被用来作为"启蒙"的教材,诸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民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等等,被视为古民谣中的"精华",千古传唱,至今仍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表达人民心声的一种艺术形式,民谣很早就被小说家们引进了小说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白话小说中都写了一些民谣。《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写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同时也写了流行的民谣,如大家熟悉的《护官符》、有关贾芹的"揭帖"、周瑞家的从外面听来的"歌儿"。这三首民谣同其他诗词一样,被研究者所重视、所研究,但是却很少从"民谣"的角度加以评说。

从众多的研究著述看,《护官符》是被红学家们引用频率最多的一首,以其性质看属于"民谣"一类。小说第4回写贾雨村乱判葫芦案,新官上任三把火,竟要严惩打死人命的呆霸王薛蟠,正值关键时刻,门子掏出了一张"护官符",上面书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四句民谣中隐含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姓氏,"雪",谐"薛"音。它的内容寓示着这四大家族的富贵豪华和权倾一方的势力。关于这首"民谣"的来历、作用,小说中通过贾雨村与门子的对话作了颇为生动形象的说明。

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各省皆然"四字,即是说各省都有一张这样的"护官符",只不过是把"贾史王薛"换成"张王李赵"或是"赵钱孙李"罢了。综观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护官符"岂止是"各省皆然",可以说是"历代历朝皆然","各地皆然",连七品县令要保住官爵和性命,也必须有一张"护官符",否则乌纱帽又能戴几日!一张"护官符",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红楼梦》中第二首"民谣",是第83回写四大家族的贾府日渐没落,大厦将倾之际,王熙凤向周瑞家的抱怨管家之难的时候,由周瑞家的之口说出来的:

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

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

前二句同"护官符"的内容一致,极写贾家宁荣二府的"有权有势,极富极贵";后二句套自俗语"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贾家已是"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所以,不管有精明能干的女管家王熙凤,还是有薛宝钗、贾探春、李纨的三架马车,乃至"兴利除弊"的种种"改革",最终还是运终数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算来总是一场空"的内涵,或者如今人所说的"预测"结果。作者运用"民谣"揭示贵族之家不配有最好命运,即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民谣之三,是第93回写百姓给贾芹写的那张"大字报"的内容:

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

这是借古民谣中常见的拆字法,讥讽贾芹借管水月庵僧尼之事胡作非为,正是冷子兴演说中所说的"如今的儿孙竞一代不如一代"的一个有力的注脚。

以上这三首民谣痛快淋漓,文字且又简明易懂,都是讽刺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意在揭露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一个历史。它的意义绝非仅限于贾府或者整个清代,从这一点看,《红楼梦》的典型意义,包容了整个"二十四史",恰如有人所说的,《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

民谣,在某些"雅文学"的倡导者的眼睛中是俗而又俗了,同《红楼梦》中的许多诗词曲赋相比,不论其意境还是其文字,都缺乏"雅"味,但是曹雪芹在大"雅"中包容了大"俗",雅俗共存,雅俗共赏,同样达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起到了某些"雅"诗"雅"词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民谣除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及其价值以外,而且被运用到小说中对其丰富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塑造,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这一点同样是不容忽视或低估的。

1993年8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