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队职业化之后,军人地位到底由谁来保障

 一号哨位 2020-06-15

再谈军人地位及职业化路径

近日,围绕军人职业化相关问题,一号哨位连续推送四篇文章,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有争议有讨论,这有助于理清军人职业化的利弊得失。政策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执行者的贯彻和理解。本期一号哨位继续推送梅花中校的对上一篇文章的回应。欢迎在本文最下方评论专区发表你的意见,或者发送到哨位指定邮箱。

文 | 梅花中校

军人地位是个什么概念?

喜欢讨论普世价值的人,对“军人地位”一词特别反感,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一听到就会教育我“众生平等,何来地位高低一说”,甚至还会搬出毛主席语录“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我只能一笑,这完全是鸡同鸭讲。所谓军人地位,本就不是什么高低贵贱概念,而是强调一种社会对军人的尊重和理解。如果追求财富、非要拿薪水高低来判别划分人的层次,靠纳税人养活的军人天然是劣势,永远都不可能追得上富豪,军人、军属们纷纷被带到这沟里去和他们辩论什么地位,说到大天亮也不会有结果的。

要给军人地位,这种对军人的尊重和理解,不是用给与军人特权和高薪来替代。它理应是这样一种状态:能给与军人应有的执行任务便利和福利待遇就足够了,能在提到军人这两字的时候全社会清楚这个群体需要承担的家国担子、肃然起敬就足够了,能善待和优抚转退军人,使他们能快速、健康地完成军转民身份变化就足够了。

从军歌的演变,我们也能体会到其实军人一直在呼唤对军人地位的正确理解:《什么也不说》,那是甘守清贫的诉说;《咱当兵的人》,进步到了对荣光的推崇;“2005战斗精神系列”歌曲,多角度展现军人气质及追求;《强军战歌》,最直白的战斗豪言。不同时期尽管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歌咏的核心意图是一脉相承的。

军人地位为什么变敏感?

军人地位猛然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变得敏感,我能理解。放眼看,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那种可以稳定的、不操心未来的饭碗,还因为国家各类体制改革的未竟,呈现出体制内外的天然隔阂与对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旦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出了点“状况”,迅速被人肉、被暴露在“显微镜”下无处遮丑。太多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安定的惴惴之心,引爆出内心里“凭什么你们进体制内”的气,四处寻找可以撒的人和事。于是,自古军人自然而然被归为体制内的人,这“军人地位”也就跟着被盯紧了。加之军人涨工资确实和公务员涨工资常被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并考虑,那么,要想避免涨工资和提高地位被混为一谈,难度就高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警惕——警惕把涉军事件和涉官事件当成同等题材炒作的倾向。“奥迪车”、“军区停车证”、“江门武警霸王餐”,就是近期出现的热词。很多时候,因为有了舆论场的误读,在事情真相没弄清楚之前,军人=特权群体已被标签,更因为军队媒体与地方媒体的管理和沟通机制不一样,在信息呈核爆发式的向外扩散时,不能有效及时遏制。我非常清楚地记得8年前唐笑踢武警的“超女事件”引发的激烈观点交锋,也清楚地记得二炮文工团李丹阳被交警拦,是怎样被演绎成各种版本的情景剧。在这里,我无意为某些人的行为做辩解,只想说,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可能被精准发现、无限放大,既然是军人,就一定要记得革命军人视形象为生命,别给军队抹黑。


祖国无战事,戎装有何用?

前日,“一号哨位”发布了我的文章《军官职业化,我来泼点凉水》,反馈过来的信息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注意——祖国无战事,戎装有何用。我想,应该是该篇文章中,我强调了军人在战时才有地位,给人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现在要多赘述几句。

过去,我们所理解的一支军队承担的“战”就是打仗,但仔细注意军队行文术语你就会发现,现在多用“遂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什么是多样化?看看这些年军队做了些什么难道还不懂吗,救灾、维和、新武器研制及训练……绝对比美国大兵们忙活。中国地大物博,但中国也多灾多难,这是地理、气候等等因素客观决定的。中国的救灾体系、专业救援队伍发展起步晚,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不是一星半点,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救灾体系少不了军队,而且很大程度上要靠军队挑担子。“战”,不只是和入侵之敌火并,“战”还包括了一切人民需要军队出马的场合,如此解释不知是否能打消留言评论者的疑虑。

还想引用广州军区政治部某位算得上是我师兄级人物的一位干部的经历,来说明“祖国无战事,戎装依然有用”。这位师兄早年在网上冲浪时进过聊天室,也曾和人争论过类似的话题。师兄想了想,与对方有了以下这段对话,后来还写进了自己的文集——


“你走过大桥吗?”
“走过。”
“桥上有栏杆吗?”
“有。”
“你过桥的时候扶栏杆吗?”
“不扶。”
“那么,栏杆对你来说就没用了?”
“那当然有用了,没有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
“……可是……可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那么,军人就是桥上的栏杆!”

军人职业化路径难在哪?

“你只闻到我的汗臭,却没有看到我的血口。你有你的笔杆,我有我的枪杆。你否定我的死板,我决定我的正义感。你嘲笑我满身泥泞,不配说爱,我可怜你总是发呆,你可以轻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证明谁是人民卫士。军人注定是孤独的一生,战争少不了流血和牺牲,但那又怎样,就算战死沙场,也要活得精彩!我是少校,我为军人代言。”信手而就的一段代言体,今天看来是那么直抒胸臆。回答军人职业化的问题,艰难也就隐含在这段文字里。

你当兵付出你所有,但由谁来评价你适合向职业化军人发展?不同军种、岗位,如何来判断某个人离开了这里就不能用于别的地方?近几年,为解决这类问题,全军陆续出台了多项标准,涉及体能考核、训练考核,还有给从事专业军种技能工作的士兵配给职称评定,所有的东西都形成可量化比较的东西了,人为因素、一个人说了算的不公平,才会干扰不到军队职业化的进程。这个步骤正在一点点做,全部完成的那天,我们才敢说我们具备了军队职业化的条件。

然而,不被社会理解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机制贯彻的军人职业化,一定会走得磕磕绊绊。从社会理解层面来看,光是对中国现状的看法,就有数字中国、网上中国、现实中国的巨大差异(参见作家梁晓声的中国现状说),而对军队的现状,恐怕也存在着不同立场的看法。舆论场分歧的愈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军人、军队的看法立场分歧愈合也是难毕其功于一役的。以国家化、去党化为代表的逆思潮,以职业化、专业化为代表的改革派,角力过程中形成的阻滞力,现在还难以预估。从机制建立健全层面来看,当前的兵役制、军人转退体制、军属优待体制等,如果要适应军人职业化,肯定要有调整,甚至民兵、预备役体系也会随之调整,动谁的蛋糕,切到什么程度,不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说,军人职业化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机制就是人的问题。有才但不想留,有才也想留,缺才但想留,缺才也不想留,这四类人说起来取舍很容易,但怎么让人心服口服、人尽其用,顶层设计起来颇费脑筋。就以今年刚刚恢复的非应届生可以报考军校、国防生为例,我一直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拒绝非应届生的积极加入,就因为他们有过名落孙山?就因为担心他们耽于社会的年份里接触不良?一向想考军校但应届考分不够的,来年还是坚定填报并实现梦想,这样的人,论能力,考分证明,看政审,动机可嘉,既然要寻找一心扎根军队效力的人,何不给人家机会?可喜的是,真的恢复了。那么,我希望接下来得以圆梦的一批批幸运儿,能有一天看到军人职业化曙光映照他们戎装,青春和荣耀两不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