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后世却屡屡恢复,是开历史倒车还是现实无奈?

 环球情报员 2020-06-15

分封制“复辟”

作者: 一揽春秋  编辑:Thomas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不仅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混乱时期,还为古代中国的统一实施了诸多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驰道、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这些,无一不为后世延续使用,可以说,秦始皇第一次将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同样利于大一统,利于中央集权的废分封、全面推行郡县制,却没有被后世采纳。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感于周朝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各自为政,从而造成天下大乱,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后来又相继增加了12个郡。

▲秦朝郡县分布示意图

相比较于分封制,郡县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郡县制下的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国家,官员也由中央直接任命、考核,且都有一定的任期,到期裁换,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地方上庞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结合体的出现,从而危害中央。

其次,就是高效的将人力和物力统合在一起,发挥出强大力量。统一的环境下,大型人力的征召和物力集中,变得容易和快捷。秦始皇修建长城、始皇陵、阿房宫之所以能够迅速组织起庞大的劳役队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巍峨的长城脚下是累累的白骨

不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显示出了重大的缺陷,但在秦朝灭亡后却又死灰复燃。

前有春秋战国诸王各自分立,后有历代诸王叛乱,为什么历朝的开国皇帝们依旧锲而不舍的选择踏入分封这个巨坑?分封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诸多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们呢?

▲秦朝以后历代分封以及后果


一、分封生下的“五霸七雄”

分封制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朝时期就有分封制的存在,在周朝时期,分封制达到了巅峰。

所谓分封,就是封邦建国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血亲姻亲以及功臣,允许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王在封地内享有一切大权,政治、经济、军事等全由诸侯王掌控,相当于是一个小国家。比如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的封地是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

▲周朝分封天下,诸侯国众多

有权利当然有义务,诸侯王也要听从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上交贡税以及朝见天子。

相比较于应尽的义务,诸侯王的权力大得惊人,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诸侯王的实力迅速膨胀,渐渐地由拱卫王室,镇守天下变得觊觎中央天子权位,而周王室却渐渐衰落。

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后,王室彻底失去威望后,历经几百年积累的齐国最先强大起来,齐桓公九匡诸侯,率先称霸,其后又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随后又在战国时期,诞生了号称“战国七雄”的“齐楚秦燕赵魏韩”。

因分封而生的诸侯混战长达400多年,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光是长平之战就被白起屠杀40万赵军,400年的战争死伤何止百万?同时,分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了统一的萌芽。

▲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四方


二、分封是为了“国”

虽然分封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但分封其实在开始的时候,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这也是诸多开国皇帝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分封的原因之一。

开国初始,社会都是从动荡向平稳过渡的时候,新朝初建,最需要的是建立威信和影响力,消除前朝的势力,实现完整的中央集权,这注定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在古代交通不便且信息传递速度缓慢的时期,分封诸侯王到地方,能够迅速有效的强化中央的威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西晋都是为了消除前朝影响力,分封诸多王侯,镇守地方;元代同样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地,消除宋朝的影响力,分封诸王。

明代的诸王则还担负守边重则,需要抵御蒙元残余势力的反扑和塞外游牧民族入侵。

▲明初的藩王担负着守边的责任,防卫蒙元残存势力的反扑

如果说分封为“国”是公的话,那么分封为“家”则纯粹就是私了。


三、分封也是为了“家”

家天下”是古代中国政治的重要特征,皇权始终在一家一姓间传承,至高无上,因此人人都想要当皇帝。

皇帝心里又始终有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历代皇帝都时刻想着怎么样保证皇位在自家手中延续,分封就是保障其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

▲秦始皇自号“始皇帝”,就是想要大秦千秋万代,这也是每一个帝王都想要的

力量够强,拳头够硬才能保证皇权握在手心,这就要求每一位皇帝都有足够的手段压制手下的所有人。

不过,代代相承的皇位想要每一个继承人都魄力十足,英明神武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借助外力了。

这个外力,就是同姓宗室。俗话说的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话放在中国无疑最合适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宗族制度在5000年的历史中绵延不衰,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血亲、姻亲形成的庞大家族真正诠释了人多力量大的含义

皇帝也是人,在选择外力的情形下,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同姓、同族人,再进一步,就是他的众多儿子们。

一个儿子当未来的皇帝,剩下的儿子们封到各地称王,以后的皇帝和诸王的后人就是同一家人,都留着一样的血,当然要支持皇帝,免得其他人篡位。

这样诞生的诸多同姓诸侯王一方面在地方上都掌控着巨大的权力,有效的加强了皇室对地方的控制和影响,壮大了皇室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对权臣悍将的威慑,从侧面上保证皇室家天下传承。

▲巍巍秦朝孤立无援,在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崩塌

刘邦分封众多儿子为王,正是因为看到了秦朝灭亡时,缺乏宗室力量的帮助,只能在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倒塌;晋武帝司马炎篡魏自立,魏国宗室的力量更是小的可怜,有感于此,大封诸王。

隋唐两代刚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走过,担忧分封再起混战尚且来不及,又怎么会分封呢?且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大大的分割了朝臣权力,重臣威胁皇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两宋衰微,国土狭小,外患严重,根本没有条件行分封之事。

朱元璋在位时,功臣猛将数不胜数,偏生太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性格偏弱,担心难以压制众多开国功臣,索性封诸子为王,赋予重权,还特别规定诸侯王有向中央索求奸臣的权力。这就是很明显的干涉中央政务,胁制权臣,鼎力皇权了。

▲朱棣靖难之役“清君侧”名正言顺也多亏了朱元璋

总的来说,分封对于皇室来说是有利的,但这有个前提,封的是同姓王侯异姓王是个异类。


四、分封安的是人心

异姓分封王的出现是对功臣的肯定、对重臣的安抚、对前朝残余势力的宽慰,起到安定人心、缓和局势的作用。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的古人,对于土地有着一种狂热的追求和向往,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人口、钱财、军队等等全都需要土地支撑。

▲依赖土地而生的农业支撑着整个封建社会的运转

正是土地这种特质,给予了古人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年代,有一大块属于自己且能代代相传的土地,无疑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分封,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异姓封王,其实就是王朝对于封王者的褒奖和承诺:王朝肯定你的功绩,不用担心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也是王朝对于他们的妥协,毕竟封王者注定手中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影响整个王朝运转。

五、分封有大害,各有“张良计”

分封虽然大有利处,但是却也遗祸无穷,对此,每个朝代都有对应的防范措施。

西汉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以郡县力量平衡封国力量,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大肆削藩,汉武帝更是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削弱到极点,侯国不能超过一郡,同时将军政权力收回,诸王只有财政权,且领地高级官员全由中央任命。

▲西汉分封制与郡国制并行

西晋诸王不仅被严格限制了所封的人口户数、领军人数等,而且并没有全部实行,同时只有收取税收的权力,没有地方行政大权,所拥有的巨大权力,不是来源于地方封地,而是来自领兵镇守地方。

同时,诸王并不是到封地任职,反而仍然呆在中央,封地内的事物由中央任命的官员处理。

▲唐朝地方行政划分

隋唐两朝的地方制度相差不大,隋朝实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唐朝实行的道—府(州)—县三级制,地方官员都由朝廷选拔、任命,实行任期制,同时还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有专门的监察人员巡查地方,而且实行军政分离直到唐末期节度使和藩镇出现才改变这一局面。

宋朝则是实行的路、州、县三级制,与隋唐两朝颇为相似。元朝则开创了行省制的先河,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诸王无权干涉封地行政民事,还受到行省的管理和约束。

▲元朝地方制度

明初对于藩王的限制不大,朱棣登基后,接连将藩王行政权和军事权收回,且规定藩王不能私下互相见面,禁止随意离开封地等,将藩王限制的死死的。

分封制的起起伏伏,是智慧的较量,也是无言的诉说。

作者:一揽春秋  编辑:Thomas (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