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陪四年级学生聊诗学诗——《古诗三首》教学思路与解读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16

怎样四年级学生聊诗学诗

——《古诗三首》教学思路与解读

1.聊的思路

古诗词学习,难的不是读懂每一句诗的表面意思——借助注释基本就能读懂大概了——难的是读懂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进而领会到表达的诗意之美。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语言审美能力,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就能领会古诗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以及音韵节奏之美。

学习古诗,需要读,也需要聊,聊的目的,就是为了点拨和启发,就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建构意义。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王冕的《墨梅》),看上去所写之境所抒之情离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较远,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即使不能心领神会,初步理解并认同还是没问题的。理解和欣赏的关键,在于诗人是通过营造怎样的境来表达具体之情的。

三首诗,统一在“美好品质”这一人文主题之下。主题具有一致性,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尝试发现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谁的什么品质。

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之后,再组织课堂对话学习。每首诗课堂对话的话题和路径大致如下——

《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写了一件事,你读懂是怎样的一件事吗?

请把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找出来。人物的心情呢?

对比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你发现在对待送别对象上,王昌龄的表现与李白、王维有什么不同?

送别客人的时候,诗人王昌龄对客人特别交代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塞下曲》:

这首诗中有些什么人?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你读这首诗时,会把自己想象成谁?为什么?

想象一下“大雪满弓刀”的场景,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这样的画面?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墨梅》:

这首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梅花呢?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话题讨论是层层深入的,从诗句表面意思的理解到背后意蕴、情感的领会,让学生借助诗句中的信息、意象走入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话题讨论中,学生会有猜想,也会遇到困惑。学生的困惑,就是材料补充、教师支持的方向。

讨论的层次深入,也是朗读的层次深入,讨论理解到的、体会到的,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诗的解读

对话能有序展开,必须以教师对诗歌的细致、深入解读为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解读:

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辛渐、送别的地点——芙蓉楼。辛渐是谁?从诗的内容来看,是从洛阳来看望诗人的亲友或者是要去洛阳的亲友。辛渐与诗人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离开镇江去洛阳,那要查阅资料。但是,关于辛渐的资料很少,都是根据这首诗来判断他是诗人的一个朋友。查《唐才子传》,也只有在王昌龄的传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但《唐才子传》中并没有辛渐的传。实际上,《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另外一首写的是头天晚上在芙蓉楼饯别辛渐的情景——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当时任江宁(今南京)丞,送别辛渐,头一天即送到了润州(今镇江),晚上在润州芙蓉楼饯行,第二天天亮才真正分手。由此可见,辛渐并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果然“至深”。从描述头天晚上饯行的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心情是很落寞的,所以眼前的景是“秋海阴”“楚云深”,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上,是“不能醉”——没有兴致畅饮,最后直抒胸臆是“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寥,惆怅似水,但一颗对友人的真心却如朗朗明月。

大概,践行酒过后,席散了,夜深便下起了雨,所以,就有了第二天清早送别时的“寒雨连江夜入吴”。昨夜遥望的是“寂寂寒江”,今晨是“寒雨连江”,总离不了一个“寒”字。为什么“寒”,季节入秋,天气转寒,再添夜雨,更觉寒凉,这是其一;王昌龄自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后,一直仕途蹭蹬,此时正在江宁丞任上,心情比较落寞,好友即将北归入京,想起今后身边无一知己,落寞心“寒”,这是其二。天气寒凉,内心亦寒凉,平明送客寒雨中,抬眼望,“楚山孤”——这山,和自己的心一样孤寂啊。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目光,追随着孟浩然远去的帆影,久久凝望,依依不舍;王维送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惦记着的,是元二离开了自己这位好友后的寂寞;而王昌龄送辛渐,目光不是落在即将踏上行程的友人身上,却在楚山上。楚山是不会移动不会离开的,就像自己只能留下来一样,写“楚山孤”,其实是写诗人自己“孤”。

为什么王昌龄“送客”,而自己更像是怀着一颗落寞孤寂的“客心”呢?前面讲到这些年他心情一直比较落寞,再加上辛渐离开,要去的是东都洛阳,而洛阳有很多他们共同的亲朋好友。可以说,辛渐离开江宁,是回家,留下来的王昌龄,自然就是“客居他乡”了。分析至此,“楚山孤”的落寞感,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后面两句也就显得自自然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一定会问其他,这是诗人心里盼望着的。真要问起来,那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玉壶,皆有来由。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玉壶冰”比喻的就是清白的操守。王昌龄要辛渐替他向亲友们告白,无论他在哪里,都是大家曾经熟悉的王昌龄,心还是那颗心,性情还是那样的性情,冰清玉洁,坚持操守,从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王昌龄的落寞,不仅仅是与亲朋好友山川相隔的落寞,还有遭受谗言被人谤议的落寞。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亲朋好友对他的担忧,担忧他意志消沉,所以才特别叮嘱辛渐告诉洛阳的亲朋好友,让大家放心,他初心不改,“一片冰心在玉壶”。

两首诗,都是由景入手,再转到直抒胸臆,景由情牵,情由心生,情景相融,意绪绵绵,两首送别诗,一腔真性情。由是,“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成为了名句。

《塞下曲》解读:

卢纶的《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讲了一个故事,刻画了一群形象,表现了一种情怀。

一个故事——御边退敌的故事。在一个无月的黑夜里,一群大雁突然鸣叫着飞向高空,将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敌人趁着夜色要逃跑了。将军提刀上马,率领骑兵,奋勇追击敌人。这时候,天空中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弓刀上,仿佛是为将士们呐喊助威。

一群形象——唐朝御边杀敌的将士们,他们行动敏捷,武艺高强,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他们是一群保家卫国的英雄。读着“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仿佛看见了将士们英姿飒爽的模样,听见了马蹄萧萧的声音,令人心潮澎湃。

一种情怀——当然是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读这首诗,即使没有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会有一种豪情油然而生,因为诗歌的节奏、韵律里,就蕴含着一种昂扬的气势,让人感到一种豪迈的胸襟。

细细品味,则故事、形象、情怀就可触可感,令人胸襟激荡了。第一句,“月黑”营造了肃穆紧张的气氛;第二句,接第一句而来,但写的不是一眼能够看清的景象,是结合第一句的信息推断出来的——月黑而雁惊飞,一定是受到了惊扰。第三句,主角走进了镜头里,一队轻骑兵,弓刀整齐,英姿勃勃,飞身上马,急速追击。第四句,又一次将镜头拉开,天地间,突然大雪纷飞,很快就落满了将士们的盔甲和弓刀,但这样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止将士们的决心,他们顶着风雪,朝着敌人遁逃的方向骑马飞奔……天地雄浑,把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衬托得更加鲜明。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这一组诗都表现了御边将士粗犷豪迈的形象和保家卫国斗志昂扬的精神。其中第二首,很多小学生也很熟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墨梅》解读:

王冕的《墨梅》,借梅花来抒写自己的品质追求。

一二两句,晓白如话,用白描手法,将墨梅的样子呈现在读者眼前:洗砚池边,一棵梅花迎风而立,隆冬时节,朵朵花开,不是鲜艳的红色,而是如点染了淡淡的墨痕,朴素优雅,高洁俊逸。诗人描绘的应该并非屋外真实的梅花,而是画中的梅花——花朵没有着色,用淡墨点染而成,形神兼备,高洁端庄。

这两句里,还有一个典故:洗砚池。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的运用,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画家王冕对书画的热爱,同时也借王羲之之名,表现出自己书画境界的不俗——王冕与王羲之都是姓王,诗句开头称“我家”,用意巧妙。

三四两句,还是“白话”,明写墨梅的高洁品质,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清气满乾坤。

王冕写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的是自己人生态度和情操追求。他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所以仕途不顺,终于厌于追求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靠作画易米为生。他正是在九里山自营的梅花屋内,写下的这首《墨梅》。

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这是很多诗文作品的表现方法。梅花形象,往往都是高洁不屈的象征。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梅花绝句》《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皆是如此。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在层冰积雪时。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的《墨梅》有四首,这是其三,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编辑 | 刀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