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中国?很有可能秦始皇时就传入中国了

 浩然文史 2020-06-16

应县木塔

在西方世界,宗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将物质的建筑推向一个精神的高峰,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等,都是西方宗教驱使下的产物。但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对宗教的认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神权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所以中国宗教观念较西方而言会淡薄许多,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缺少西方建筑那样富丽堂皇的格调,但却表现出了更多谦卑与不张扬的内敛气质。


一、佛教的东传与佛塔的建立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外来文化东传过程中都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本土化过程,而佛塔就是众多宗教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佛塔产生于古印度,它最初的功能只是供奉舍利用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载:“大师世尊即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化,逐成大积。”就是最好的说明。

至阿育王时共建了84000座佛塔,用来收集佛祖的舍利。之后佛塔就成为了佛陀印象的象征,也成为佛教建筑的标志。相传,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应该是在东汉初的永平年间(58—75年),当时从西域迎请了两位高僧,并为其修筑佛教寺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所以中国第一座汉传佛教寺庙起名为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笔者摄)

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与佛教的接触可能要早于东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这个“不得”为何意,史学家们一直困惑无解,后来有人就推断“不得”可能是佛教Buddha的音译,就是指佛陀。也许这正是揭示了秦始皇禁止民间崇拜西方佛陀的一段史实。印度阿育王在位期间要稍早于秦始皇,他建造了84000座佛塔,广布佛教,很有可能会波及至今天的中国。

影视剧中阿育王的形象

公元6世纪的北魏洛阳是一个佛塔林立的世界。自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并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初,寺庙建设并未急速扩展。但至宣武帝以后,佛寺的数量就骤然增加,佛塔数不胜数。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城内的佛寺有1300座之多,而这其中最为壮观的就当属洛阳的永宁寺了。


二、佛塔中国化的永宁寺


洛阳的永宁寺,被誉为中国第一座高塔,它也是中国古代所修筑的最高的佛塔。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说,永宁寺“举高九十丈”,相当于今天140米的高度,但这座塔仅仅存在了不到18年就大火中轰然倒塌了。《魏书》记载:“火初从八级中平旦大发,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可见当时火势有多么的凶猛。

永宁寺的烧毁对北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南北朝时期,皇帝祈福之风盛行,人们希望通过弘扬佛法,让天下永保太平。弘扬佛法的风气盛行,导致很多的财力与人力都被投入到建造石窟、佛寺与佛塔上去了。在这种大环境下所建造的永宁寺更是汇集了全国的人力与物力,但不久却因为大火付之一炬。就在永宁寺倒塌的当年,北魏的京师被迁到了邺城,北魏亡国。

永宁寺地基(笔者摄)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了永宁寺佛塔的地基,根据佛塔基地的报告显示,佛塔有两个夯土层台基,东西宽近100米,而南北也近100米,形成了一个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状。而根据地基的面积可以推算,永宁寺虽然可能不如文献所记载的那么夸张,但按面积来算,它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佛塔。

考古学家根据永宁寺的考古发现认为,当时在永宁寺内应该铸有一座大型的佛像,参拜者会绕塔进行参拜,皇室贵族甚至可以登塔参观,这说明永宁寺的佛塔已经逐渐开始中国化了。

永宁寺出土的文物

其实印度佛塔原本都是实心的,只是用来埋藏佛骨,不用来供奉佛像,更不可能有登顶之说,只是后来才有供奉佛像之说。之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之内已经出现了可以礼佛的空间。至南北朝时,北魏的永宁寺就变成了可以登塔礼佛的佛塔,这说明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在隋唐之后的佛教建筑中,在佛塔内供佛更是常见的事情,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释迦佛公塔,即我们所熟知的应县木塔,里面就供奉着好几尊大佛。而这种可以登塔礼佛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西安的大雁塔与小雁塔等。 

应县木塔内的佛像(笔者摄)


文史君说


从最初的“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中国,到北魏永宁寺的修建,佛教以及佛塔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中国化的过程。佛塔从实心到空心,从最初不可登塔到可以登塔礼佛,都说明佛塔逐渐开始中国化,其背后的思想正是中国人爱“登高望远”的强烈欲望。

现今中国本土化的佛寺

参考文献

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