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先秦到唐宋:古代中国的高楼大厦时代

 逍遥_书斋 2022-07-31 发布于河南

据统计从10世纪到18世纪,基督教世界曾修建过的“世界十大教堂”高度在466英尺到530英尺之间。(142-161米)

众所周知,古代欧洲的教堂建筑往往汇集了其文明精华,这些留存了数百年的华丽教堂,其绝对高度都远远高于今天留存的大多数中国古建筑。

于是经常流传着几种说法,说中国古代建筑不像欧洲那样追求高度,是因为中国文化含蓄,恪守天人之别。

总之,据说古代中国人不爱造高楼。

但其实在中世纪欧洲之前,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喜欢修筑高层建筑的国家,从先秦到唐宋,中国人一直对于高层建筑乐此不疲,这与我们现代较熟悉的明清风格完全不同。

文章图片1

先秦两汉时期的“台”

“四方而高曰台”

一般来说,“台”是一种用木头搭建的四方高台(也有圆形的),台基一般为土造。登台者顺着螺旋状楼梯要爬很久,才能到达最高层站立远眺。这是先秦和两汉时期君主们最热衷的娱乐。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在华夏世界中,除了战争外,竞相建造高台也是国力竞争的一种方式,如楚灵王曾经用倾国之力建造了章华台,骄傲的楚灵王邀请各诸侯前来开会参观,而其他诸侯们却拒不赴会,只有鲁昭公被施以武力威胁而被迫登台。

而这座“春秋第一高台”据说高十丈, 基广十五丈。”(经换算,台高 30 米、台广 45 米)。以现代来看,近似下宽上窄的梯形结构。

文章图片2

中国古代高台最初是以土为台

而到两汉时期,建筑工艺进步,已经可以搭建高度和台基宽度相当,甚至高度远远大于台基的新型高台。

西汉人刘向在他的《新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魏王想建立一座“中天台”,意思是高度达到天的一半,许绾跑去献策:“天与地之间相距15000里,那么台高必须达到7500里,基址也要有8000里那么宽,把魏王您所有的土地全用上都还不够”。

那怎么办呢?许绾建议魏王,为了满足造中天台的需求,可以大肆向外扩张,侵略其他诸侯国,如果吞并了所有华夏诸侯国后仍然土地不足,还可以继续侵略四夷夺取土地。为了满足所需木材,人力的需求,应该一直无限度的扩张下去。目瞪口呆的魏王只有停下了建台的计划。

虽然这是譬喻,但从这个7500:8000的“高宽比”中,我们可以推测西汉人当时的建造的高台规制,高度和建筑技术已经超过了春秋战国。

文章图片3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楼时代

 魏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

《新序》

魏王造不起合乎心意的高台,但统一天下的强势帝王却有这个能力,所以汉武帝时期是我国木构高台建筑建设的最高峰。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的高台已经不再需要木垒为基,而出现了纯木构造的高台。

《史记 孝武本纪》中引《关中记》云: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

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十尺一丈,如果按《史记》,那么井干台的高度达到了115米,确实非常惊人,这已经达到了黄鹤楼(1985年重建)高度的两倍以上。

文章图片4

真的可以建那么高么?有一种解释是,井干台这样的建筑,其实是属于大型宫殿建筑群中的一个部分,而整个大型宫殿群下部本身就有用土石垒成的高大台基。所以古人所说的“五十丈”,不仅仅包括了木构部分的高度,还包括了宫殿台基的高度。

所以,按现代的计算方法, 西汉时的高台应该是到不了文献记载的50丈高度的。

也有纯粹木结构的高台

三国时期的曹丕,曾经在洛阳造了一座凌云台,历史记载中多有记载,台身高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二十三丈,另一种是十三丈。高度远远低于西汉时期的井干台,但在当时也是难得一见的高台。

不过这座凌云台据说是全木结构,所以没有前面那些有高大土石基座的高台稳固,曹丕的继任者曹叡当皇帝时,登上凌云台时,台身经常随风摇晃,以至于曹叡下令让人“以大材扶持之”,不过很快这座凌云台还是倒塌了。

文章图片5

曹丕和父亲一样是高台爱好者

木塔:北魏的最高峰

帝王造高台往往被人指责,不过为神佛造高塔却更容易得到大众理解。

东汉年间,一种新宗教自西传入中原,佛教中用于偶像崇拜的建筑-窣堵波(实心结构)与中国的建筑技术结合,诞生了一种楼阁式的高塔。即我们现代人熟悉的“宝塔”。

文章图片6

窣堵波

文章图片7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对宗教信仰最狂热的时期,虽然人口顶峰期只有3500万,但在其全社会的普遍宗教狂热气氛下,争相捐资建造更大规模,更高的浮屠…….贫富相竞,费竭财产,务存高广。

造于公元516年的洛阳永宁寺塔,是历史记载中高层木塔的最高纪录保持者。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为高达一百丈(近250米),甚至说远在一百里外都可以看得见,但这明显是太夸张的说法。

而根据《魏书》和《水经注》的记载,永宁寺塔的高度分别为“四十余丈”和“四十九丈”。而根据今天的考古和建筑学分析,现代人认为它的实际高度在45丈,约合123米,(具体过程见《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一文)比现存的世界最高木塔应县木塔高出了近一倍。比清代北京最高建筑天坛祈年殿更是高出二倍有余。

文章图片8

左下角的天坛看起来很不起眼

图中建筑举例由左向右依次为:清代北京天坛祈年殿,北魏平城永宁寺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辽代应县木塔,隋代西京永阳坊禅定寺塔,清代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而到了唐代,特别是武宗灭佛之前,也热衷于建造高层佛塔,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最繁荣最大的城市,当然也少不了高层佛塔的点缀。

在长安城西南角的永阳坊,曾经矗立着两座高大的木塔,分别是东禅定寺木塔和西禅定寺木塔,据说高度相同,都是三百三十尺,约合九十多米。而长安城中还有静法寺,慧约寺,建福寺,青龙寺等,均是一寺一塔,高度多为三十到四十米,这些高大的木塔形成了长安城美丽的天际线。

文章图片9

中国历史上造高塔的风尚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之后基本不见造高层木塔的记载,其中原因或许有二:

一,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下降,木造建筑所需要的高大木材成本不断上升,运送高大木材往往需要跨越数省,数千里的距离让成本不断上升。终于超过了可承受的底线。

现代人往往高估现代工业对森林的破坏,却低估古代农业,建筑,战争对森林的影响,其实中国历史上朝代如汉唐的兴盛,很大程度是以消耗森林为代价的,根据《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研究》一文估算,洛阳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唐代下降了5%以上。

例如秦始皇在咸阳造阿房宫,“蜀山兀,阿房出”,修阿房宫把巴蜀一带的高大树木砍伐一空。到隋代修洛阳宫,则需要到江西去伐木,而到明清时代,宫殿修筑需要的木材往往要去贵州才找得到了。

文章图片10

修建古代城池所需木材规模大得惊人

而因为森林大量消失导致建筑事业失去动力的例子,其实在别国也找得到,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到德川时代前期是大规模建设的世代,大名们争相建设高大的日式城堡,仅仅德川家康的三大城就消耗掉26平方公里的森林。而在1650年后,由于森林在日本大部分地区消失,日本停止了大规模建筑热潮。现代的日本森林基本都是后来补种的人工林。

二, 木造建筑在火灾面前实在太过于脆弱了。中国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结构,这样加强了安全性,但也加重了建筑重量,使得造高塔的难度增加。

西汉长安的第一座高台“柏梁台”,原为汉武帝检阅水军所用,具体高度未知,但仅仅矗立了十一年后就因火灾焚毁。

前面提到的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木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也之存在了十九年。武则天建造的明堂也之存在了九年。总之像应县木塔那样能从辽代存活到今天到木质高塔,可以说完全是邀天之幸。

所以中国古代并非像某些人说的死心眼的一条心只造木结构建筑,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的建筑师们逐渐学会用砖石结构为“骨”,木结构则作为“肉”,最后这样的塔,既有木结构的外观,又有坚实的砖石主体,在使用寿命上无疑比唐代之前的纯木结构要牢固。

文章图片11

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

但另一方面,砖石结构也加重了塔身的重量,使得中国的塔再也不能造得像北魏时期那么高,这也可谓是有舍有得吧。

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位,塔身高78.2米,相当于今天的20层以上的高楼。九层八面,周长百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这就是标准的砖石结构和木结构混合。

虽然高度也许达不到纯木结构为主体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程度。但稳固程度却要大大加强。如果不是因为1856年在太平天国内战中,遭到火炮袭击,这座宝塔保持到今天也问题不大,这只能说是历史上最大遗憾之一。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同样喜欢造高楼大厦,也曾经有过高层建筑的辉煌时代,说中国文化抵制高层建筑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

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章华台

略论中国古代高层木构建筑的发展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