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

 zzm1008图书馆 2020-04-09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多是占据的地面,而西方的建筑,则大多占领着天空。



比如,中国最典型的合院式住宅,就是一个院接一个院,是往横宽和纵深处发展,而西方最著名的教堂,往往是哥特时期留下的高耸入云的冲天建筑。




是外国人比我们更先进?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掌握盖高层建筑的技术?



当然不是。举个栗子,建造于12世纪(1174年)的法国的比萨斜塔,高度为54.5米,而建造于11世纪辽代(1065年)的中国山西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应县木塔,高度是67.3米。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从来没有放弃过天空,而且往高空发展的努力一直在继续。而中国建筑追求的高,与西方建筑的高,可以说是有本质不同的。



西方建筑在高度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哥特式的大教堂。西方建筑的高,是着重于建筑本身的高度,那是为了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和高度,达到让人崇拜的宗教目的,其实并不是想让人爬到那些高高的建筑上面去。




而中国建筑的高,是为了把人送上去,从而在高处进行一些活动,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种高度,是为人准备的。



   

中国建筑往高空发展的主要手段,往往是从台基开始。通过将台基的不断加高,从而使建筑的整体高度增加。而“台”到最后,竟然也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这也算是没白当绿叶吧。



老子曰(不是我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台”,做为使建筑增高的基础手段,其实是有很多种含义的。



其一,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建筑的基座。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基本上都是建造在一个基座上的,这个基座就叫做“台”。



其二,“利用堆土的方式来增加建筑的层数”。简单说,就是“台基”成了建筑物本身的一部分。比如大明宫含元殿,它下面的台基部分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基座了,而是层层叠叠的成为了建筑本身。



其三,就是将建于“台”上或利用“台”而构成的整个建筑群通称为“台”。楚国筑“章华台”、秦始皇做“琅琊台”、汉武帝的“柏梁台”,应该都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了。其四,就是“台”也做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存在。《尔雅》中写:“四方而高曰台”,大概就是这种建筑。




   

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都是单层的,但那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建筑没有向高空发展的野心。


可以说,中国建筑经历过一个狠命向高空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崇尚“台”的时代,大概从商周晚期开始,在秦汉时期到达了高峰。



很多人认为“台”只不过是古代对建筑群的一种习惯上的统称,其实,那有这么简单。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起源于“台”,兴盛于“台”,可以这么说,也许汉代的长安和洛阳,就是一个高台林立、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城市。



   

很多人认为“台”只不过是古代对建筑群的一种习惯上的统称,其实,那有这么简单。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起源于“台”,兴盛于“台”,可以这么说,也许汉代的长安和洛阳,就是一个高台林立、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城市。



   

中国建筑中的“台”,起源的很早。从现在发掘的早期的商代遗址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晚期的盘龙城遗址来看,当时大型的宫殿建筑都是建在高大的台基上的。




我们想想古代西方的金字塔、巨石阵等等巨型建筑,也是出现的很早。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古代,建筑物越往高处盖,建造难度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的,那怎么办?只有一种办法:技术不够,人来凑!可以说,只有在古代的奴隶社会,才能聚集起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来共同建造一个建筑。而在秦汉以后,虽然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但奴隶社会的建筑方式仍然继承了下来。




我们一直在说“台”,而还有一类建筑,也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那就是“观”。



我们现在一提起“观”,首先想到的就是道家的专属建筑——道观。其实在古代,”观“并不是道家专有,而是一种高台建筑。《释名》写有:“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大概就是起源于古代的瞭望台。古代有“两观之制”的说法,这说的是什么呢?两观,其实要追述起来,那就是我们曾聊过的“两阙”,也就是那个宫门的前身。”




“观”这种建筑,最初是为了登高远望而修改建的,你要是生活在《洛阳记》中的汉代,走在街道上,两边高台高观林立,那感觉不亚于走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中。




其实“观”和“榭”一样,都是从古代的军事建筑上演化而来。这种建筑在军事上不叫“观”,而叫“橹”。《洛阳记》中就写道:“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这里的“楼橹”,就是一种在军事防御中,起到“登高远观”作用的建筑。那是一种建在高处的瞭望台,起到军事警戒的作用。在现在遗留下来的很多长城的敌楼上,还保存有这种“楼橹”。



还有一种高层建筑,那就是塔。


“塔”来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音译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



这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点式建筑,汉代时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塔”这种建筑形式。




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塔,是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佛塔,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见。足见当时木结构技术的先进。



 

由于木结构技术的成熟,高层建筑从堆土逐渐演变成用木材料建造。可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防火。




高大的木结构引来了火神的青睐,时不时的出来刷一下存在感。大火对当时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造成严重破坏,频繁的火灾以及大风、雨雪等自然灾害,使高层建筑频繁被毁。出于对安全的重视,人们逐渐就对高层建筑失去了兴趣。




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建筑发展和保护的技术原因。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式的传统建筑,并不在高度上有过多的作为了。不过,这种发展却使中国建筑在空间、结构、材料、礼制上形成了更多自己的特点,最终发展成为了完整的中国建筑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