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之美----知识汇总之台基、柱础与抱鼓石

 黄之中 2023-08-1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台基

台基犹如一座建筑的脚,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美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依据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先秦时期台基称为堂,其形状较简单,佛教艺术传入后,受中亚及印度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称为须弥座的台基形式。须弥座原多用于佛像基座,后来逐渐为建筑设计所吸收。宋辽时期的佛塔广泛采用须弥座,到明清时期,须弥座台基成为宫殿及重要建筑的标准设计,不仅用于殿堂,连照壁、城墙也可见之。

图片

(须弥座台基)

须弥座台基外观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曲线的束腰,即上下凸出莲瓣,向上的莲瓣称为仰莲,向下的称为覆莲或合莲,而中段凹入,有如人腰。另外,最下缘作成脚状,称为圭脚;福建及广东一带的圭脚做成类似家具的柜台脚,称为地牛。高等级建筑的台基在明清时出现了'散水螭首',在勾阑之下凸出龙首,特别是在台基转角伸出巨大的龙头,雨水可自龙口内流泄而出,极为传神。

图片

传统建筑台基可分为:台明、台阶、栏杆、月台四个部分,台明是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台壁部分,它是台基的基座,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阶是上下台基的踏步;栏杆即围栏,具有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石基、标志尺度等作用;月台即平台、露台,可视为台明的延伸和扩展。

图片

(故宫太和殿台基)

台基也是建筑等级的标志,高等级建筑,台基可多至三层,尊贵的建筑台基正前方尚可见御路。

图片

柱础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是柱子与台基之间的过渡物,早期称为'柱硕'或'柱碌',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

图片

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木柱一般不直接插入地下,而是立在柱础上,借以传递重量,加强柱基的承压力,且柱础同时具有防潮作用。宋《营造法式》中记载:柱础之尺寸为柱径之二倍,较普遍地施以覆盆或覆莲装饰。至明清时,宫殿的柱础化繁为简,多采用'古镜'式,整块石材雕成上圆下方的形状。柱础石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

图片

(宫灯式柱础)

中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防潮需求也随之不同。北方干燥地区的柱础较低矮,南方多雨潮湿,柱础较高,且花样较丰富。最细致的柱础应数广东、福建两地所见,该区盛产坚硬的花岗石,易于精雕细琢。福建多雕瓜瓣形,圆鼓柱础雕瓜楞形,广东陈氏书院则雕细腰花篮,造型优雅。

图片

(须弥座柱础)

柱础花样也常见莲花图案,可能得自印度佛教的影响,'佛出生脚踩莲花'的典故,使得莲花被赋予了生命吉祥的象征。

图片

抱鼓石

抱鼓石属于门枕石的一种,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常见于栏柱或门楹之前。

图片

(螺蚌抱鼓石)

抱鼓石是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建筑装饰,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的作用,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

图片

(如意抱鼓石)

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多为三段:下部为基座,中部为承托件,上部为抱鼓石。整个造型不对称,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很像一只螺或蜗牛。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也可分为三段:下部雕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巾,中间为由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一般鼓顶部还雕有卧狮,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

抱鼓石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

图片

                  (椒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