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零壹贰012 2020-06-16

众多周知,扇子起源于中国。扇文化也可谓历史悠久,据说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扇子的记载。且扇子的应用广泛,造型各异,具有很强的实用和观赏价值。

而在古代,扇子除了可作为普通的生活工具之外,还是彰显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礼仪工具。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发展,仪仗扇也由此而来,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并且它也在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中逐渐完善。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从哪来到哪去?仪仗扇的前世今生

有关于扇子的由来,众说纷纭。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关于“扇”的记载。《说文解字》中说道:“萐莆,瑞草也,尧时于庖厨,扇暑而凉。”不过那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是用萐蒲草的叶子来扇风纳凉。所以那时它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扇子,仅为一种原始的纳凉工具罢了。而一开始真正的扇子,主要功能可能也并非是扇风纳凉的,而是用来遮阳避尘,显示威仪等。

据记载舜时期出现了“五明扇”,晋崔豹《古今注》中也有提到:“五明扇,舜所作也。”不过五明扇只是舜发明的用来广招贤人的礼仪工具。而古代仪仗中用的礼仪扇,其形状与传统意义上的扇子也有不同。它是长柄扇,扇面宛如门状,且需由他人举起。扇子如同一扇门,也有表明舜广开言路和求贤若渴的圣明之意。

到了商代,出现障扇,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在他们乘坐的马车上,往往都会有障扇,作为遮尘避日的工具,同时也显示自己尊贵。而到了周代,障扇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不同身份的人所用障扇的规格不尽相同,“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以此来表明等级和尊卑。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战国两汉时期已经有了便面扇。如同门扇形的便面扇在两汉的壁画中十分常见,其中不乏有侍者为主人执扇的场景,更有东汉炙肉奴仆手持便面扇的画像。

由此可以得出,便面扇在两汉时期已经非常普及。并且,在王公贵族出行时,一般都有侍从手持便面跟随,在出行的途中,或是跟随在车的前后。但此时的便面扇无论在规格还是制度上都不够成熟完善,所以还不可与后世的仪仗扇相提并论。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当时一些人出行已经会配备仪具了,所以战国和两汉时期的便面扇也可以说是仪仗扇的雏形。

在汉代以后,便面扇已经比较少见,更多的是麈尾形的仪仗扇。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里就出现了这种形的制仪仗扇,随后唐代的诸多绘画中也多能见到麈尾形的仪仗扇。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身份”变化使得仪仗扇登上了政治舞台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产物,仪仗扇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皇权的不断增强中,其所具备的政治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在唐代,仪仗扇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样式增多,而且它在统治者眼中也不再是普通的仪具,而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新唐书》中写道:“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由此能看出仪仗扇的政治功能在不断增强,以及唐朝统治者对于仪仗扇的重视。

更有史料记载唐朝曾因求雨祭祀而断伞断扇,断伞意为避讳,祈求下雨当然不能用雨具。而断扇则是要求文武百官断扇,甚至连皇帝的仪仗扇也不能再用。因为仪仗扇是皇权的象征,人们崇尚君权神授,不用仪仗扇则是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而这也能反映出仪仗扇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另外唐代还提出“索扇制度”,进一步规范仪仗扇的使用。旨在增强皇帝的威严,意味着皇权神圣不可侵犯。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宰相萧嵩上奏:“臣以为,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萧嵩提出索扇制度,“不合得而见之”也是意为显示和维护皇权的神圣,渲染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很显然,在唐代,仪仗扇的主要功能已经是成为凸显皇室尊贵和气派的重要仪具,遮阳避尘的功能在渐渐弱化,政治功能更加突出。唐朝的仪仗扇不仅在政治上大有异处,它也是丰富多样,种类形状繁多。有团扇、方扇等,甚至有了孔雀扇;形状上,不同扇子方圆也各不相同。

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仪仗扇,巡游、宴会、朝议等重要活动都有仪仗扇的身影。唐代的诗歌作品中也有关于仪仗扇的记载,例如韩俚的《梦中作》:“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

而随着索扇制度的提出,唐朝仪仗扇的使用也越来越规范化。对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依照官品的高低,他们所使用的仪仗扇种类和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等级森严。比如,亲王可以使用雉尾扇和朱漆团扇,而一品官员只能用朱漆团扇。当然,最高规格的雉尾仪仗扇只能供皇帝一人使用,其他人一律不得使用。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在当时,仪仗扇几乎可以代表皇权,所有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可有丝毫差错。不仅如此,在索扇制度之下,对于执扇者也有一定的要求。执扇者均需从唐代的官员氏族中选择,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参与其中。而且他们还要再经过筛选,最终选出“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者”,整个过程可谓十分严格。

索扇制度的提出,表明仪仗扇在唐代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仪仗扇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仪仗扇,也利于促进仪仗扇的发展。

权力的象征:仪仗扇一生的发展历程

唐朝过后,后世基本沿用索扇制度。《宋史》中记载:“凡朔望朝贺、行册礼,皇帝升御座,必合扇……”这也描述了宋代依旧重视行索扇之礼。但是宋朝在承唐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在索扇之时,还会配上特定的“隆安乐”,以音乐搭配行索扇之礼。并且依据不同的活动,来决定仪仗扇的规模大小。但到了宋后期,由于国力衰弱,很多的仪式都简化了。

以及后来的元明清在仪仗扇的使用上,也都是为了明等级,分尊卑。很显然,仪仗扇在后世的功能和地位上都与唐代非常相似,依旧是尊卑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仪仗扇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仪具,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伴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仪仗扇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权利中的仪仗扇|扇子只能纳凉?仪仗扇为何能够成为权力的象征?

结语

仪仗扇,从开始的遮尘避日,到后来逐渐成为王权的象征,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仪仗扇也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由此可得出,古代扇子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并不仅仅是充当扇风纳凉的日常生活工具,还具备了其他更多特殊的含义和功能。仪仗扇也正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皇权的不断增强和封建等级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权力的象征,影响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