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eing in the World —— 浅谈Olafur Eliasson作品在建筑、景观、及城...

 标准生活 2020-06-16

写在前面的前面:

po主主修景观设计学,一介科研狗,说白了就是一个只会扯蛋没什么金刚钻的弱鸡。此文全部图片和作品名称均来源于Olafur Eliasson官网。此外100%原创,主观意淫瞎bb,无维基,无翻译,无任何参考文献。敢作敢当,不甩锅。

写在前面:

几个月前心血来潮,我和eve说想要为我喜欢的光影艺术大师们(Olafur Eliasson, James Turrell, Dan Flavin, 和Bruce Nauman)献文一篇。然而“心血之潮”果然只能是电光幻影,话毕第二日,我便被迫卷入(也可能是主动卷入)了一滚叫做“科研类综述论文”的现实之潮。写的是一篇关于“在设计维度下景观视觉空间特征如何表达”的文章。内容无聊至极,但是在撰写的3个月中,为了它而阅读的成百上千篇文献着实帮助我更全面、也更系统的理解了“视觉设计的内涵及价值”。Anyway,工作暂时告一段落的假日午后,我发现自己依然饱含热情想写一写我爱艺术家们。话不多说,第一个必须是Olafur Eliasson。

正文:

在官网浏览了1991年至2018年Olafur Eliasson(O.E.)的大约900个作品后,我粗略地把它们分为了两类: 

1. “对话”

2. “存在”

“对话”主要囊括了一些小型室内装置。它们通过材料、时间、位置、光线等要素的选择和推算,创造平衡关系,营造光影变化,从而强调一种人造氛围对生理感知的影响和冲击这些游走在科学和艺术边缘的实验性装置几乎无不依赖于动态效果,如果作品静止,人就要动起来。可能只是向前几步,转个头,你就会惊喜的看到infinity(无限)。

“存在”(我不懂海德格尔,但反正是某种存在),主要是一些在城市或自然场景中设置的景观小品、建筑局部、及一部分大型装置艺术品。此类作品多是将水、雾、天空、草地、森林、建筑、城市街道等元素通过借景、反射、显映等方式收入有限的艺术装置中再进行二次表达,时而回答着人对自我“存在”的思考,时而又刻意模糊了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

由于po主实在不太懂装置艺术和视觉艺术,所以只好另辟蹊径,在这儿就只是谈一下O.E.作品在建筑、城市、及景观设计视角下的表达,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二类作品集合。当然,我又把它们细分了一下(综述论文综合症),可以看到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1. 自然;2. 交互关系;3. 场所。

1. 自然(雾、瀑布、天空、植物)

这个小分支主要是集合了一些O.E.借用自然元素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此就不正经定义了,反正我自己觉得挺好理解的。

      

Installation view of Thoka Kunstverein in Hamburg, 1995 Photo: Victor Dahmen

1996年的Thoka是O.E.记录在案的第一个水雾项目。区别于近些年比较成熟的水雾作品都是放置在自然景观中,该项目使用水雾设备,模糊了博物馆立面的规则线条,从而暗示了博物馆和城市之间的“暧昧”关系。

Fog assembly, 2016, Palace of Versailles,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Vær i vejret, 2016 Ordrupgaard Kunstpark, Denmark,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Yellow fog, 1998 Jewish Museum, New York, 1998 Photo: David Heald

Your natural denudation inverted, 1999 Carnegie International 1999/2000, Carnegie Museum of Art, Pittsburgh, 1999

   瀑布   

Waterfall, 2016 Palace of Versailles,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关注现代艺术的人对这个作品肯定不陌生,2016年出现在凡尔赛花园里的“瀑布怪”。与同年在凡尔赛宫殿展出Deep Mirror(深镜子)一唱一和,一个将你吸入过去,一个将你吸入未来。

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2008 Brooklyn Bridge, New York, 2008 Photo: Julienne Schaer / Courtesy Public Art Fund

Waterfall, 2004 Hall Art Foundation, Reading, Vermont, 2013, Photo: Jeff Nintzel

Waterfall, 1998, 11th Biennale of Sydney, 1998

“瀑布怪”的雏形。早年一个不成熟的小尝试。

   冰   

Ice Watch, 2014 Place du Panthéon, Paris, 2015 Photo: Martin Argyroglo

同是水,相比水雾和瀑布装置,冰块围合的小广场放大了时间给我们日常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太阳   

Dnepropetrovsk sunrise, 2012 Dnepropetrovsk, Ukraine, 2012 Photo: Sergey Illin

这并不是O.E.第一次玩真假太阳的游戏了。早在1999年,双日落就在荷兰乌特勒支市展出过。(见下图)

Double sunset, 1999 Utrecht, 2000 Photo: Hans Wilschut

   星星   

Your Star, 2015 Stockholm, 2015

两个太阳之后,还有星星。

   天空   

Your glacial expectations (2012) Kvadrat headquarters, Ebeltoft, Denmark Photo: Casper Sejersen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你冰冷的期待”。草坪中一面镜子反射着天空的样子,四季交替,呼唤着低头走路的人们偶尔也可以抬头看看天。

Anamorphic mirror, 2009 Martin-Gropius-Bau, Berlin, 2010

2. 交互关系(室内景观、室内太阳、舞台)

“交互关系”在这里指那些塑造了特定环境使人们产生了内与外、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等对立思考的艺术作品。(os:其实这名字都是我瞎起的。

   无限   

Deep mirror (yellow) and Deep mirror (black), 2016 Palace of Versailles,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Your sense of unity, 2016 Palace of Versailles,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深镜子”和“你统一的感觉”是两件在凡尔赛宫展出的作品。它们通过模拟“太阳”、“黑洞”、“宇宙”等自然元素将人们牢牢的锁在了无限延伸的金色宫殿中。

   太阳   

The weather project, 2003 Tate Modern, London, 2003

去年去参观的时候这个大空间并没有布展,空间体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仅仅一个模拟“太阳”的发光球体就hold住了整个场子,可见foci对空间identity的表现的重要性。

   土地   

Riverbed, 2014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Humlebæk, Denmark, 2014 Photo: Anders Sune Berg

在室内还原自然景观也是O.E.自1998的“交叉的森林小路”就开始的又一重要尝试。泥土,石头,水池,青苔,树枝、雾气,栈道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模糊着内与外,室内与室外的界线。

Lava floor, 2002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2002 Photo: Bertrand Huet

The mediated motion, 2001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2001 Photo: Markus Trette

The forked forest path, 1998 The Towner Art Gallery, Eastbourne, UK, 2004 Photo: Antony Carr

3. 场所(建筑局部、桥、景观小品等)

其实这段才是本文的重头戏。O.E.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装置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建筑、景观、及城市设计大师。本小节基本罗列了过去30年间O.E.全部的建造项目。这些作品完美的展示了“如何通过恰到好处的视觉设计创造独特的空间和感官体验”。

Inside the horizon, 2014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Paris, 2014 Photo: Iwan Baan

和eve去参观LV基金会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大神的作品,当时只是觉得很酷,拍了很多照片。三棱镜面的柱阵虽然没有遵从盖里有机的设计语言,但丝毫不显违和,巧妙的虚化了建筑本体和镜面水池之间的生硬边界(边界终结者again!)。

Above below beneath above, 2014 CapitaGreen, Singapore, 2015 Photo: Juliane Eirich

Your rainbow panorama, 2006-2011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Denmark, 2011 Photo: Ole Hein Pedersen

彩虹栈道,地球人都知道。

Test for Façade for Harpa Reykjavik Concert Hall and Conference Centre 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05

O.E.在涉足建筑空间设计之前,参与了很多建筑立面的设计,在形态,材料,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尝试。

Tirana house-painting project, 2003 2nd Tirana Biennial, Albania, 2003 Photo: Anri Sala, 2009

Tile for Yu-un, 2006 Private collection, Tokyo, 2006 Photo: Tomoki Imai

Soil quasi bricks, 2003 Danish Pavilion, 50th Biennale di Venezia, Venice, 2003 Photo: Giorgio Boato

同样的设计语言,也曾出现在室内墙面的运用中。

Quasi brick wall, 2002 Fundación NMAC, Cádiz, Spain, 2002

最早使用玻璃材质,反射自然景观在建筑立面上。

Your wave is, 2006 Palazzo Grassi, Venice, 2006 Photo: Santi Caleca

用发光束编织的夜间建筑立面。

Seeing yourself sensing, 200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01

镜面玻璃和一般玻璃相间的博物馆立面。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7 Serpentine Gallery, Kensington Gardens, London, 2007 Photographer: Luke Hayes

Oscillation bench, 2014 Novartis Campus, Basel 2015 Photo: Christian Bettinger / PHOTO BASILISK AG

O.E.的景观小品,包括步行桥、广场座椅,亭子、街灯等,都具有相当好的整体感,然而侧重点却有各不相同,有凸显城市个性的,有吸引人们前来活动的,还有一些以“盲亭”为代表的装置意在反思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Expectations, 1992; Copenhagen, 1992; Photo: Mads Gamdrup & Pia Agge

院子中一条人视高度的粉红色水平线,似乎将一个场景切割开,一种“上下”的概念,人的体量和城市建造物体量之间的对比呼之欲出。

Little Sun Light Swarm, 33 lamps designed by Olafur Eliasson and Little Sun for Tivoli Gardens Tivoli Gardens; Copenhagen 2017; Photo: Tivoli / Mathias Fjeldborg

走在哥本哈根的街道上,很难不注意的就是路灯。不像中国城市的旗杆式路灯,这些照明装置通过链条悬吊在街道的正上方。O.E.使用了更浪漫的方式在Tivoli花园模拟了城市的街灯, 变化的颜色,像极了夜晚挂在天上的星星。

Leuchttürme, 2000 Max-Delbrück-Centrum, Berlin, 2000 Photo: Hans-Georg Gaul

Cirkelbroen, 2015 Christianshavns Kanal, Copenhagen, 2015 Photo: Anders Sune Berg

Black Diamond作为成功的建筑及城市设计项目几乎已经快被老师们讲烂了。O.E.的圆桥一方面解决了学设计的小伙伴想要拍图书馆正立面的学习需求,更解决了南岸滨水空间不连贯这一个重大城市设计问题。

Den trekantede Himmel, 2013 KUNSTEN Museum of Modern Art Aalborg, Denmark, 2013

Your invisible house, 2005 Private collection, Denmark, 2011

The blind pavilion, 2003 Pfaueninsel, Berlin, 2010

Wooden construction, 2003 Danish Pavilion, 50th Biennale di Venezia, Venice, 2003

Dufttunnel, 2004 Autostadt Wolfsburg, Germany, 2004

The parliament of reality, 2006-2009 CCS Bard, Annandale-on-Hudson, New York, 2009 Photo: Jaime Henderson

更多信息请移步:http:///

下一篇是James Turrell。也许明年才能写。Who knows。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