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有余闲,归田园;舍得,放下,才是真解脱

 四地闲夫 2020-06-16

生逢魏晋乱世的陶渊明几经沉浮,终归田园。他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庞大的精神家园,累了可以进去歇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从他的经历与选择,品出生命的真谛。

陶渊明:有余闲,归田园;舍得,放下,才是真解脱

采菊东篱下

1、 儒生梦:也曾想当个官赚钱养家

陶渊明祖上是个江南士族,他的曾祖父陶侃还是东晋的元老,立过大功。陶渊明是陶家旁支,没沾上什么光,从小家境就不富裕。所以年轻时的陶渊明很想当个官,好赚钱养家。

其实也还是因为家族的关系,当时王导的侄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担任江州刺史时,就让陶渊明做了祭酒。桓温的儿子桓玄当荆州刺史时,请陶渊明当幕僚。后来,陶渊明还当过将军刘裕的参军。这些都是助手一类的小官,没有实权,杂事很多,赚钱也不多。陶渊明当了不长时间,都辞职了。

陶渊明最后一个官职是彭泽县令,这个职位有实权,不但俸禄多,还配给公田。想不到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又辞职回家了。他对家人说,“这回辞官,我再也不会出去做官了,就到乡下种田去。”

家里人忙问:“出什么事了吗?”

他摇摇头说:“也没出什么事,我这个人喜欢自然天性,性子又太直,容易和人闹别扭,不适合做官。”

知道真相的朋友告诉大家,还真出了一件事。郡里有个督邮要到彭泽视察,告诉陶渊明,按照规定,他必须穿戴整齐,束紧带子,正经八百的去拜见上司。陶渊明一听就火了。原来他这些年在官场上,厌烦了这种爱摆架子的上级官僚,现在让自己低三下四的去接见,他怎么也做不到,所以立马辞官走人,还留下一句话“我哪能为五斗米折腰啊!

令陶渊明愤然辞职的事有多大吗?其实是官场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了。只是当时他忽然就意识到了官场的无聊与虚伪,自己高洁的灵魂混迹于其中,岂不是对余生的浪费。

陶渊明:有余闲,归田园;舍得,放下,才是真解脱

石涛画陶渊明示意图

2、 田园梦:归去来兮,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辞官非常决绝,后来就在乡下开始靠种田过日子了。他写了一首《归园田居》以明心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去来兮辞》是渊明与官场的诀别书,也是他回归田园生活的明志书。这首诗被后世谱成古琴曲,流传至今。

年轻时因家贫做官,他内心从未畅快过,完全是违背本意。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而今归来,荒谬的人生一变而为圆满的人生,这是田园的赐予,是大自然的赐予。他意识到,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与自然一体,才能超越荒谬性而返璞归真。

他白天劳作,晚上和邻居说说笑笑,喝点小酒,觉得比当官自在多了。有时候给朋友写写信,寄首田园诗,朋友们对这样的生活羡慕的很。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一刻,他找到了心安之所。

就像眼下,很多都市人非常羡慕李子柒的农居生活,也很羡慕一些跑到终南山上种菜养鸡的生活,可是大多数人只能在都市的名利场中谋生。

人人都想归林泉,可是你见林下有几人?

农民生来就在田园种庄稼,他们大多数人怎么没感觉到幸福?都市人为何不羡慕农民的生活?

诗意的田园,关键是诗意。陶渊明把田园生活过出了诗意,而农民伯伯耕地只是谋生,除了艰辛的劳作和靠天吃饭的无奈辛酸,他们实在从这里面体会不出人生的自由与诗意。

说到底,躬耕是件非常辛劳的事情。陶渊明不是厉害的农夫,常常“带月荷锄归”,且“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够吃,家人就要忍饥挨饿。

他曾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娶的几任妻子都是农民的女儿,在精神层面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度的共鸣。生的五个儿子,“总不好纸笔”,农村就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但是这些陶渊明都想得通,看得开,不强求,顺其自然,只要一家人有衣穿,有饭吃,在一起开开心心,就是适宜的人生。

陶渊明:有余闲,归田园;舍得,放下,才是真解脱

石涛画陶渊明诗意图

3、 桃源梦:东亚文化中恬淡隐居的象征

陶渊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归隐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人。他是唯一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避开荒谬的大智慧者。

他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给我们以启迪。

在陶渊明心里,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他想象一方乐土,编了一个故事,这里的人与世隔绝,这也正是大家的心愿,盼望世界上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贫与富的差别,没有欺压别人的人,人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该有多么好。

陶渊明:有余闲,归田园;舍得,放下,才是真解脱

石涛画陶渊明诗意图

他告诉世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往后余生,不违背心意的自然活法。

他创造的“世外桃源”意象成为后世文人的终极梦想。大批的诗人为此写诗,大量的画家为此作画。甚至“桃源意象”流布到朝鲜、日本,成为东亚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题材。

在陶渊明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就是最后的目的。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是隐逸派的宗师,桃源成为东亚文化中恬淡隐居的象征。它是文化人心中的净土。

幸福不一定取决于你拥有什么,也可能取决于你没有什么。没有官场的羁绊,没有名利的枷锁,你可能反而“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摒弃了得失之心,荣辱之心,只剩下清心、安心,静心,幸福与自由似乎离你更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