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啰出行给我们的三大猜想

 创业最前线 2020-06-16

「创业最前线」特约记者|龙老师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申请授权

9月17日,成立仅2年的哈罗单车在上海开了一场发布会,不但宣布自己的品牌从哈罗单车变成了哈啰出行(多了一个口字旁),而且还将联合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构筑一个开放式的多元的智慧出行平台。

同时,牵手上海申通地铁,开始了“地铁+单车一体化智慧接驳”的创新尝试。

这背后有不少的猜想。

第一大猜想:

哈啰能不能成为出行领域的新势力?

从目前来看,大概率可以。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能够出现大幅度的赶超,往往有多个因素的作用。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原因一般是:

1.外部环境变化,对手犯了错误或出了问题

2.自身的战略对头,执行有力,发展速度加快

有趣的是,哈啰出行似乎把这两个因素都占了。

在狭义的共享单车领域,摩拜虽然实力仍然极为强大,但正在与美团的整合过程之中,而美团又刚上市。

一些由这次上市披露的数据显示:

从美团公布的4月份摩拜收入及成本结构看,摩拜获得的1.47亿元骑行收入只够弥补1.58亿元运营开支,3.96亿元固定资产折旧则无法获得任何补偿;

而如果按另一种计算方法,美团因为收购摩拜产生了巨量的亏损(尽管只是会计意义上的)。

这至少说明,摩拜在短时间内必然以守成减亏为主,再投入天量资源与哈啰出行打对攻战的可能性较小。

而另一个ofo则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可谓是风雨飘摇,也很难顾及与哈啰的pk。

坊间甚至有传闻说,由于哈啰出行有较好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存在由哈啰出面整合ofo的可能性。不管这种传言是否有根据,至少ofo也暂时性的陷入了某种失能状态。

不过,如果仅仅有机遇,但自身没有抓住机遇的实力,任何企业都无法有所作为。而在这个问题上,成立仅仅两年的哈啰自身的表现足够优秀。

哈啰的第一个优势是战略方向的正确。

在摩拜和ofo血战的风口浪尖上,这家最初为区区1500万美金融资而感到为难的初创企业,对特大城市围而不打,反而取道二三线城市,采取了实用而低消耗的战略,最终完成了入驻了300多个城市,每天提供超过2000万次出行服务,注册用户超2亿的成绩。

哈啰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其管理层的克制。

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太多创业企业没有管控好自己的欲望,做出了许多为了烧钱而烧钱的无效举动。而哈啰则一直坚持按费效比最优的方式运作。

据其CEO杨磊回忆,哈啰最初进行招聘时,一个岗位甚至要面试50个人。这两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急速发展,虽然哈啰的员工数也突破了3000人,但和某些动辄上万人的新公司相比,这实在是一个高度理性发展的结果。

哈啰的第三个优势是后发优势。

它看到了行业里的一些坑,并得以绕开。比如它是一家率先推出免押、重点推行信用骑行的企业,又比如它用技术驱动避开停车黑洞……这都保证了它用一种很健康的形态在进行扩张。

而不知不觉间,这个少年竟然已经成为了行业头部玩家,它有资格去实现进一步的梦想。

更不要说它的身后,还有蚂蚁金服的身影。

第二大猜想:整合还是自营?

哈啰出行的布局也带给我们一个疑问,那就是,它到底是打算独立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出行服务商,还是打算继续聚焦在单车业务上,此外的出行手段则以目前的方式合纵连横来实现。

杨磊的话更增加了我们猜测的难度,他说:

“至于哪些业务自己做,哪些业务接入第三方服务,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个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也许哪一天发现,某个业务需要自己做,有的也许不需要自己做,这都是一个持续动态和变化的过程。

我们没有这么早给自己设立边界。几年前大家都在说深度思考,对行业有很深入的思考当然很重要。

但我觉得今天,企业更应该具备快速迭代、敏捷的能力,所以我们会不断的快速的试错。很少有生意从一开始就是被设计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被迭代、优化出来的。大主线不变,路径是可以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这些话似乎在暗示我们,一切皆有可能。但至少目前,我们可以认为,开放式的平台并不只是一种短期行为。这是因为,新的整合是一种互相成全。

我们可以逐个看看这次的合作伙伴,首汽约车是目前规模较大,形式上比较正统的网约车服务商,其特点是模式清晰,业务成熟,哈啰与之合作后,立刻可以提供现成的网约车服务。

嘀嗒出行则完全是另一种模式的出行,它凭借在顺路拼车的深耕和在出租车业务方面的大力推进,逐渐稳固了一定的市场位置,它针对的客群和传统的网约车形成了错位竞争。

高德地图虽然有自己的网约车业务,但更强的是大数据和LBS方面的赋能;再加上饿了么所赋予的本地生活服务方面的能力,这个开放平台所具有的关键能力点和想象空间,都足以满足全方位的出行服务,所需要的只是假以时日壮大规模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杨磊又并不是对未来没有任何具象的表达,他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

“未来讲到哈啰,希望大家有任何出行需求,都可在该平台上得到满足。从骑单车到助力车、打出租车、打网约车、坐公交、坐地铁,以及到坐长途巴士,希望可以满足用户出行各个方向上的需求。”

而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了抢占前文中所述的这个难得的市场窗口期,尽快的提供综合性的出行服务,我们又不难发现,哈啰建立开放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所有的平台企业(包括未来的),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 一方面,它们都是单一领域的强者,但也都有短板;

  • 另一方面,哈啰的这种组合起到了彼此取长补短的作用,对消费者有真实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都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它们的平台打通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这就让这个计划的落地的几率大幅度提高。

据了解,最快在十月份,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几家平台上出现合作伙伴的入口。当然,拥有两亿用户的哈啰则将毫无意外的成为引流的主力。

不过,我们仍然要关切的是,这个开放平台能不能长期的玩下去,要靠是否有一个长效机制来协同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的猜测是,长期的维持一种半松散的结合方式,无益于效益的提升和规模的做大。将来较大的可能性是以哈啰为一个主体,在阿里系资本的穿针引线下,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整合,以期形成规模效应。

当然,这目前只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设想,但这无疑对哈啰来说,是在形成初步的合作后,最有效的实现中期目标的一个方向。

第三大猜想:

从两轮到四轮,哈啰出行能带来什么新体验?

其实,一个简单的品牌升级并不能形容哈啰出行的野望,从本质上来说,这次升级是从两轮到四轮的跃升,其间的区别之大,不啻于创建一个新的平台。

这意味着其从一个共享单车平台进化为一个综合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从两轮到四轮,意味着出行场景的大大扩展。在笔者看来,两轮的单车出行是极高频场景,四轮的汽车出行是次高频场景,两个场景间的延伸是很自然的。

但如果仅仅是做场景连接,那就不叫升级了。我们更要关注一个关键词“无缝”。

其实,很多消费者都感受到的是,现在某一个出行细分内的选择其实已经不少了,从城市的公交地铁,到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单车,到租车和分时租赁……

但这些体验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们是割裂的。

好比说,坐地铁挤一点不可怕,骑单车累一点或者打网约车贵一点也都不可怕,但是如果出了地铁站,风雨飘摇、四顾茫然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一种车,那时候出行者的体验才叫真的糟糕,恐怕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我们去研究哈啰的从两轮到四轮,要看的不仅是出行工具里程的覆盖变化,更要看其整合场景和连接服务的能力是否能真正做到无缝化。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将超过现在所有的单一出行场景的价值。

当然,反过来看,仅仅从单车业务来说,我们就不能低估哈啰出行未来的潜力。

在发布会上大家的目光可能更容易被几家巨头的合作所吸引,但另外的两个次级亮点——和地铁的联动,以及五代锁的发布,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哈啰出行的联合创始人李开逐讲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共享单车这个行业是第一个大规模上信用模式得到了很好发挥的行业,这些东西的发展有很多要素,和社会要素和技术进步的要素是分不开的,是一个非常与时俱进的方式。

从技术底层角度看,我们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才会诞生这样的方式。”

李开逐举了三个例子:

  • 第一个是通过大数据去判断车辆的维修状态;

  • 第二个是避免”城市黑洞“对于车辆资源的吞噬;

  • 第三个是哈啰出行用上了第五代的自组网蓝牙锁。

这三个例子其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从本质上来讲,哈啰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

李开逐的原话是:

“出行行业不管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用技术的方式,在技术上投入,通过技术的进步,让这个行业产生进步,进而让这个模式产生进步和进化,是我们一直坚定不移相信的信念……

可能别人都在唱衰这个行业,说这个行业烧钱,我们证明了这个行业其实可以做得很好。我们能做到不亏钱或者亏很少钱的地步了,别人做不下去,不代表这个行业做不下去,需要从技术维度把这个行业做成优秀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上海地铁的合作,正好是证明了一件事,就是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哈啰出行其实可以驾驭任意种类的交通形态在同一个账号体系或者说运营体系下的最优组合,这其实才是它要成为全品类的出行服务上的真正底气。

这是底气而不是勇气,更不是运气,它是基于自身目前单车业务的发展,长期对技术的投入和收到的回报,再加上对未来出行可发挥的空间的挖掘之后,三者或说三个因素协同判断的结果。

哈啰出行的未来可期,不仅仅在于它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在于它用对了技术思路,以及两年运营中整个管理层表现出的智慧、克制和目标明确。这才是它在未来有可能占据整个出行市场主动的根本因素。

当当死局

贾跃亭归来

寺库酒局

链家左晖

孙宏斌跑了

山西首富

大佬往事

褚时健退休

王兴围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