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楷书的前世今生及其创立者钟繇

 人在西京 2020-06-16

汉字书法五体“篆隶草行楷”,本文来谈谈楷书。

按我们通常的理解,楷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最广泛的字体。书本上的印刷体,电脑办公用的文字,都是楷书。在毛笔书法中,楷书就是颜、柳、欧、赵四大楷书。

上述理解大体正确,这里再做一些补充。

什么是楷书?

第一次提出“楷书”概念的是西晋书法家卫恒,他在《四书体势》中写道:“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对卫恒的说法作了具体说明:“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两位前辈书家的意思是:东汉,上谷(地名)有个叫“王次仲”的书法家,他写的字很端正,可以作为楷模。后世就把这种比较端正的字体称为“楷书”,但那时“楷书”的叫法不流行,更多的叫法是“正书”、“真书”。总之,含义应该是写得比较端正的、易于辨认的就叫正书、真书或者楷书。

因此,虽然楷书的名称是在西晋第一次提出,但实际它的内涵早就存在了。早在秦始皇时期,相对于甲骨文、大篆等先秦文字,李斯创立的全国统一的小篆就是秦朝的楷书;到了东汉,相对于复杂的小篆,蚕头雁尾的八分隶书(即王次仲写的书体)就是楷书;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对隶书进行进一步简化,同时杂糅章草的笔法,最终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楷书(下文简称“今楷”)。

从秦朝的小篆,到汉朝的隶书,再到今楷,它们在当时都可称为楷书,但形态差别很大。而今楷,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后来经过发展,又派生出魏碑、唐楷、行楷等几大流派,但都在今楷这个大框架内,都属于今楷范畴。

今楷的创立者是三国时期的钟繇。钟繇是曹魏重臣,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为朝廷三公,封定陵侯,死后配享曹操庭庙,享年80岁。

关于钟繇的“繇”的读音,向来有“yáo”和“yóu”之争。一般人名中的“繇”普遍读“yóu”,但钟繇是个特例。《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庾公谓钟会曰:“使以久望卿,遥遥不至。”遥,与繇同音,这显然是庾公在拿钟会(钟繇之子)开涮,古代当面提对方父亲名字,是大不敬。因此,从这个史料来看,钟繇的“繇”字读音应该是“yáo”,至少当时人是这么读的,至于后世人读“yóu”也不能算错。类似的情况,如民国史学家陈寅恪的“恪”,一般都读“kè”,但也有读“què”的,规范读法是“kè”,方言读“què”,都可以。

钟繇是“行书之祖”刘德昇的弟子,同时他又取法蔡邕、曹喜,钟繇的传人有明确记载的是卫铄,即卫夫人,是上文中卫恒的堂妹,也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钟繇书法成就很高,与“草圣”张芝齐名,并称“钟张”;与“书圣”王羲之亦齐名,并称“钟王”。

张怀瓘把钟繇的楷书和行书都评为最高级“神品”;南朝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钟繇著名的书法作品为世传的“五表”,即《宣示表》(劝说曹丕,接受孙权的降意,不趁刘备攻吴时落井下石)、《贺捷表》(祝贺孙吴打败关羽)、《荐季直表》、《力命表》、《调元表》,但这“五表”均已不是真迹,而是后世临摹作品。据传,钟繇唯一传世真迹作品是《上尊号碑》。

钟繇的楷书作品多为小楷,“五表”都是工作文书,并非刻意写的书法作品。看惯了唐楷的“颜筋柳骨”的人,可能看钟繇小楷有些不适应。但是作为“楷书之祖”,与张芝、王羲之并称的钟繇,其楷书一定是博大精深的,成就毋庸置疑。

钟繇楷书总体上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形体以扁方为主,后世小楷基本都沿袭这一特点。大楷则以唐楷为准,瘦长形为主。二是质朴自然,有流动感。三是章法上自然活泼,错落有致。舍弃一般楷书作品上下对齐、整齐划一的刻板做法。

钟繇的楷书,上承篆隶,下启魏碑、唐楷等流派。要练习好楷书,特别是小楷,钟繇是绕不过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