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夸大上海的带动作用,也不要夸大北京的虹吸效应

 草容生 2020-06-16

不要夸大上海的带动作用,也不要夸大北京的虹吸效应

(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协同发展,城市圈建设亦不例外)

不要夸大上海的带动作用,也不要夸大北京的虹吸效应

作者:好家风

我国几大城市圈中,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圈因发展情况对比强烈,网上对比性分析与议论较多。不少人认为,前者整体落后的原因是北京的虹吸效应,后者整体发达的原因是上海的带动作用强。说此话的人,一般不会是北京人,多半也不会是沪苏浙人,主要是北京周边的人和其它地方的人。

没有上海,苏浙一样富裕;没有苏浙,上海一样引领中国

上海的带动作用是有,但是相对全国而言的,更贴切地说法应该是,沪苏浙一起带动了长江流域的发展。上海本身对苏浙的带动作用并不很大,或者说不是决定性的。苏杭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近代以来宁波借助港口优势也强势崛起。苏浙两地百姓自强自立意识强,经商创业氛围浓厚,可以说是我国商业文化、商业头脑非常领先的地区。苏浙本来经济底子就很好。正是两省经济发达才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腹地和支撑。

上海的老板也是以苏浙人为主,上海本地老板并不多。苏浙很多企业做大后,就会考虑把总部迁到上海,或者在上海设分部。苏浙不仅向上海源源不断输送资本、人才,还因百姓富裕活跃了上海的消费市场。上海也向苏浙输送资本人才,但应该没有从苏浙输入的多。

笔者曾因研究创业投资问题,到沪苏浙搞了一次专门调研。此前,我也以为上海创投会很牛逼,毕竟上海有证交所,条件得天独厚。但事实上,上海创投业生存状况不如苏浙。原因是,上海人习惯上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上班,也爱当包租公、包租婆,创业氛围并不浓厚,中小企业发育并不很好,创投的生存土壤最多只能算一般般,只比中西部好一点。而苏浙就不一样了,创业氛围浓厚,久之形成的创业环境也很好,中小企业发育情况比起上海好多了,创投业生存状况也远优于上海。有很多创投公司注册在上海,但由于展业成本高、客户资源少,不得不通过设分部、子公司等方式,将经营重心放在苏浙,上海总部成了壳资源。

虽然大企业对经济贡献大,但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往往决定一个地方经济是不是有活力、是不是有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讲,长三角经济活力足,功劳真的不仅是上海!

有时,我甚至认为是苏浙推动了上海发展,而不是上海带动了苏浙发展,互联网经济就是典型例子。上海有时甚至也与苏浙抢资源,港口建设就是例子。当然,如果真的认为上海是苏浙推动的,也有失公允。上海的条件在那儿摆着,优势也很明显,且不可替代。

综上,没有上海,苏浙一样富裕;没有苏浙,上海一样引领中国。沪苏浙都很牛,这个城市圈是典型的强强联合。

夸大北京的虹吸效应,其实是北方人“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甩锅”带来的糊涂认识

长三角当地老百姓对城市圈的概念很淡薄,对什么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名头也很淡薄。而京津冀,确切地说,整个北方就不同了,对这些概念和名头非常敏感,非常在意,寄予厚望。

北京周边,除天津略强外,普遍不咋的,与上海周边比也可以说是贫穷落后地区。这些地方,经济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强。火车头再强,车厢太破旧,一样也快不起来。

北方人商业头脑本来就不如南方人,更不用说苏浙人了。北方人发展经济,自强自立意识较差,对政策依赖性强,喜欢走上层路线。一旦发展不好,就喜欢从政策上找原因,政策没问题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但从不会说自己的不是。

所以,北京周边城市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要向苏浙人学习,而不是甩锅、埋怨北京人,否则有可能越混越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