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摆枝磕头师父就能真心教你?解密相声界过于真实的师徒关系!

 相声迷 2020-06-16
自古以来,相声演员拜师始终是从艺生涯必经的重要一关。在旁观者看来,摆过枝就算是有了师承门户,今后能以此为业。给师父师娘磕过头、行过礼,从今以后师父就会口传心授的倾力栽培徒弟成材。然而,真实情况往往与想象中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管在旧社会,还是现如今,大多数的师徒关系都并非像上学时老师和学生那样。


旧社会相声艺人收徒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拜门的徒弟,一种是实授的徒弟。拜门徒弟顾名思义就是带艺投师,拜师之前已经有一定功底,甚至是小有名望。拜师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学艺,而是在行内立足。有了师承门户,就能名正言顺的行走江湖,就能靠着卖艺养家糊口。一般来说收拜门徒弟,师父是不教能耐的。不过徒弟也能向师父请教,而师父自然会有一番点拨,但不会给徒弟过整段的活。而实授的徒弟则不然, 师父至少要教一些贯口基本功的段子。岁数小的徒弟,还会教一些像《家堂令》《六口人》《反正话》这类小孩儿哏的段子。


为什么在相声门里很少有师父能一句一句喂给徒弟呢?倒不是忌惮“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句老话,而是师父也有养家糊口的负担,不可能终日闭门课徒。虽为人师,也得每天上地置杵。因为除了养活一家老小,还得供徒弟们吃穿,压力可想而知。通常实授的徒弟,不管是入室弟子还是儿徒,拜师以后都会在师父家练基本功,帮着师娘做家务、买菜做饭。师父上地回来,开始检查徒弟们的功课,指出毛病后接着练。


直等到徒弟能掌握五六块活之后,这才带着去生意场,但去了也不能演。小徒弟主要干两件事:一是看师父和其他师叔们怎么使活,边看边悟,琢磨这块活人家使的尺寸、筋劲;再者就是说完一段端着小笸箩打零钱。在过去,打杵是相声艺人的必修课。能打到多少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纲口。对什么样的观众使什么样的纲口,就连打几道杵都是有讲究的。故而,找观众要钱行话也叫“杵门子”。有悟性的徒弟在业务场上经年累月的多听多看,能耐自然也会跟着涨。不光是掌握的段子多了,而且怎么使活也有了一定的心得。此时,师父才会给徒弟点破这层“窗户纸”。告诉你为什么同一个包袱别人使就响,换你使就泥。


不过并非绝对如此,也有口传心授的师父。比如当年王长友教赵振铎和徒孙李金斗就没少花心思。“相声仓库”掌握的传统活众位都有耳闻,不管是教徒弟,还是教徒孙都称得上一丝不苟。但他却算不上严厉的师父,徒弟哪儿使的不对,哪儿词记的不准,很少像其他师父那样抬手就打,张口就骂。更多时候还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夹磨。也是正因为王长友的爱徒如子,才换来日后赵振铎、李金斗师徒视师如父的感恩。


老先生们收徒弟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要想说相声,先得会听相声”。得能听出来哪个包袱好,该乐的地方乐啦,说明你能理解包袱,对相声有自己的悟性。这样的徒弟日后稍加点拨就能成材。反过来,听铺纲能笑,到包袱裉节上没反应的,即便拜了师,即便师父有时间有精力一句一句地喂给你,也未必能说出名堂。


说相声这行,不管是小学徒还是成名响蔓儿的红角,到什么时候都得多听、多看、多学、多想。谁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总有同行身上的优点是你不具备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