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青木森森 2020-06-16

福建福州名胜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光禄坊8号光禄坊东北口,为宋代法祥院遗址。清时,林则徐在此放鹤,晚清诗歌“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也常在此聚会作诗。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游客观览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zhì),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吟台历史悠久,其地遗存不少历史名人的遗迹遗物。光禄吟台的碑刻诗文历史有很大考略意义,现存文物中最有价值的是摩崖石刻,巨石一带共有13段摩崖石刻,其中现存8段、佚失5段。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1 程师孟榜书“光禄吟台”

摩崖石刻中最有名的是光禄吟台榜书(图1),其摩崖高252cm、宽206cm。正文篆书,字高95cm、宽70cm。旁款楷书,字径11.5cm。文“光禄吟台”,右款“明嘉靖十四年孟冬吉旦闽石居士”,左款“宋嘉定十三年仲秋望日,提刑福州知州事程师孟书”。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2 侯荫培题记

摩崖石刻中还有侯荫培题记(图2)“民国壬戌之秋奉命来闽都转鹾政,公余之暇饱饫(yù)山水之乐。古人云:园日涉以成趣,信不虚也。因跋数语以志雪鸿。丙寅秋,武清侯荫培题”。侯荫培,天津武清人。善书法,民国时期曾任福建省实业厅厅长、福建盐运使。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3 吴弦榜书“半潭秋水一房山”

梅溪人吴弦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题写榜书“半潭秋水一房山”(图3),按吴弦生平事迹待考,梅溪疑指闽清县之梅溪。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4 程师孟题刻“闽山”

摩崖石刻中较典型的是“闽山”(图4)地名题刻,其摩崖高165cm、宽120cm,篆书,正文字高75cm、宽60cm,旁款字径10cm,文为“闽山,雪楼程师孟书”。明《八闽通志》记载:“闽山在府治西南隅。其山自宋时铲削已尽,惟余巨石岿然,有大篆‘闽山’二字刻于石北。”郭柏苍《乌石山志》云:“‘闽山’二字径尺许。不知谁氏之笔。”现存“闽山,雪楼程师孟书”的“雪楼程师孟书”旁款,疑为后人增刻。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5 曾仰丰诗刻

摩崖石刻中有一段曾仰丰诗刻(图5),其文:“足迹思量历九洲,偏于归计转悠悠。金陵吏隐添霜发,玉尺山光忆旧游。香草诗家犹一派,工梅雅集画名流。扬侯英发除荆辣,揽辔澄清盼状猷。颂颐都转修治闽廨光禄吟台旧迹,征题赋寄,三十六年三月,曾仰丰。”曾仰丰,福州人,民国时期任川康盐务局长,后调任福建盐务局副局长,著有《中国盐政史》。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6 胡氏所书“山不在高”

胡氏(姓名不详)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榜书“山不在高”(图6)。

光禄吟台不仅有摩崖石刻,还遗存有漾月池、沁园、石桥(东杠巡栏桥)、亭榭、石槽、隐泉水井。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7 宋代石槽

光禄吟台前现存一口长约268cm、宽105cm、高42cm的宋代石槽(图7),此石槽当为李作梅所得闽山保福寺石盆,槽边镌刻:“宣和六年甲辰季冬造盆,了然建置。光绪辛巳侯官郭柏苍摹刻其文于左。”所谓“摹刻”,即郭柏苍挖漾月池时出土法祥院了然和尚建置的石槽,槽外壁镌刻的“宣和六年甲辰季冬造盆,了然建置”之字已漫灭,遂摹刻其文于槽左外壁。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8 隐泉水井

隐泉水井(图8)的井身为砖构,井栏用整块花岗石凿为圈状,口径约42cm,外壁阴刻:“隐泉,辛巳苍书。”正文行草,旁款篆书。

沁园为假山构筑,在光禄吟台前。郭柏苍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挖漾月池,取土筑假山,假山层累曲折,植松竹梅杏李木62株。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9 追昔亭

假山之巅今新建一座凉亭,亭六角、木构,名曰“追昔亭”(图9),追昔亭原在光禄吟台西侧,系郭柏苍于光绪八年(1882年)为祀光禄卿、知福州事程师孟而建造;郭柏苍《追昔亭》诗:“读遍名山石上文,吟台清兴更凌云。万株手植无人忆,我独瓣香忆使君。”

福州名胜光禄吟台

图10 赵玉林所书“鹤磴”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光禄吟台西叶敬昌宅的四向亭前放鹤,后人在其地刻“鹤磴”(图10,福州老书家赵玉林所书)二字,并题诗:“吟台四鹤舞蹁跹,引吭齐鸣立几前。似欲长叼廉吏俸,不思比翼上青天。”郭柏苍《鹤磴》诗:“四向亭前冲天鹤,千年鹤骨应已槁。吟台西畔鹤磴高,鹤去人归磴亦宝。文忠头白返乡闾,乡闾瞻仰群遮道。名贤面目世共图,一霎游踪迹不埽。园林放鹤事寻常,林下清风怀二老。主人与客品相高,笼鹤放鹤鹤不恼。苔阶几曲上荔阴,此处闲行休草草。”

(文/郑志敏)


《书法报》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专业报。

发行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与海外数十家书法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