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昵称32901809 2020-06-17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诗词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未必!

还记得15年前的火遍全国的那首歌吗?

2005年,一曲《寂寞沙洲冷》横空出世,“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以说,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有这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以为歌词和题目都是周传雄原创的,实际上《寂寞沙洲冷》和歌曲里面的意象都是来自苏轼的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事实上,苏轼的原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不知比这惊艳多少倍。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宋神宗下发了对苏轼的最后判决: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划上句号。

1080年,苏轼到达黄州。因为是被看管的犯官,所以初到黄州的苏轼没有住所,只能寓居在黄州的定惠禅院。

“乌台诗案”中,苏轼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此时的他已经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面对仕途已心灰意冷。在“乌台诗案”之前,他的诗中不乏远大的抱负和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但在之后,这种豪情被更深的思索和更广博的襟怀替代。

寓居定慧院的时间,苏轼还处在“乌台诗案”的惊悸之中,遂白天很少出门,一般都是晚上出门,所以他总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或者没机会看到的别样风景。

事实上熟悉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晚上精神贼好,经常在外面晃悠,然后把晃悠的所见所感写成文,填成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传唱千古的经典作品。如《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如《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再如这首启发了周传雄的千古名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不少资料说这首词是苏轼作于1083年初,即元丰六年,这是不对的,1083年,苏轼已经完成了向苏东坡的进化,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耕地和精神归宿“东坡”,且住进了自己修建的雪堂,是不用寓居定慧院的。而诗人是刚到黄州的时候,因为没有住所,才寓居定慧院。所以这首词当作于此时。且其中的孤寂心境和高洁心性也符合诗人当时情态。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上片以鸿见人,写深夜定慧院中所见之景:弯月如钩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漏壶的水已经滴光,夜深人静。有谁看见我这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就像天边孤雁若有若无的身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短短十个字,开篇就落笔不凡,“缺月”、“疏桐”点出环境的孤寂,“漏断”点出时间:夜深人静,四下无人。

于是便顺理成章引出下面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孤鸿”的“孤”字可见诗人内心孤寂,但“缥缈”二字给人轻灵动感,故“缥缈孤鸿影”给人以飘飘欲仙、不落俗尘之感。如此月下独自徘徊的“幽人”在孤寂之中便多了一份孤高和高洁。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下片以人见鸿,人似飞鸿,飞鸿似人。突然惊起却又回过头来张望,心中千愁万绪百般苦很,却无人知晓。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上忍受着寂寞荒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很多人看不懂这一句,不知道这一句和前后有什么关联。实际上这十个字是诗人直抒胸臆,直接写孤寂的心境。人在怅然若失的时候,总是在不断寻觅,不断四下张望,但唤醒的却是更深的孤寂。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有恨无人省”,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甘愿流落在沙洲上忍受着寂寞荒冷。看似句句写鸿,实则字字写人。流露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以月下孤独缥缈的“孤鸿”形象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虽然遭遇不幸但依然遗世独立,孤寂而孤高,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此词的境界已臻化境,宛如仙语。

就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每每读到这首词,我就仿佛看见:如钩的弯月为深沉的夜点染上一层清晖,苏轼在狭小的庭院中来回踱步,倏忽,化作一只孤鸿飞向天际,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5年前,《寂寞沙洲冷》火遍全国,其实940年前的苏轼原词更惊艳

回到开篇的问题,诗词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按照苏轼当时的影响力,这首词一定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时歌妓争相歌唱的热门曲目。

但谁能想到,苏轼的这首词在925年后又以流行歌的形式再次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不能不看做是诗词的一种新生和传承。

只是当耳畔再次响起这熟悉的旋律时,别忘了900多年前那个“缺月挂疏桐”的夜和月下独自往来的幽人。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