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 风水中有着朴素的科学道理

 但愿此刻永恒 2020-06-17
在建筑界和文化界,不少人认为风水中有着朴素的科学道理,我们不能因为风水中存在迷信巫术内容就否定其科学性的一面。
探析风水的渊源沿革,正如古代许多学者以及风水家考证的那样,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见载中国最早文献如(尚书》、(瞄经》等若千篇章,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分析这些被历代风水家奉为风水“经旨”的史实记载,对照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经历,则后者虽因历经长期发展变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却与前者一致,就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追求,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集中而典型地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科学与艺术的历史真知,非其他学术可以取代。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实际上能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以至于上至京都、皇家宫苑、陵寝,一卜至山村、民舍、坟莹,都曾统一在风水观念下,一气呵出,与传统的营造学、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为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探刻的影响,形成了迥别于其他各国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取得很高成就。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首先在于风水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微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极为风水所重,概括成有利的选址模式,比喻为“穴”,如针灸中人体上的穴,一般是三面或四周山峦环护,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甚至人工经营的地形,也准此模式。这种“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十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注云:“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这种认识,是完全科学的;如我国近几十年来探索在热带种植橡胶树,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所发现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微地形、小气候特征,就正与风水所谓“穴”的典型格局,在性质.上完全一致。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发现,还是在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成功的比较,经过分析研究,才认知的。如果风水理论研究不被摒弃在现代科学研究大门之外,或许,这种探索过程将会大大缩短。
又如类似的实例,即地方病与水土、地形地貌及地质构成的关系。我国东北、西北、西南部分地区克山病、大骨节病多发,长期未能发现其病因;最后转而研究地理生态环境,发现虽在同一地区,因地形地貌及水土物理化学性质上有差别,竞会有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的明.显不同。而把调查结果同传统风水理论比较,则可发现,如果按照风水关于相土尝水、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各方面选择标准来权衡,其吉利者,恰恰在非病区;而病区,尤其是重病区居住基地的水土环境条件,却也正是风水视为诸多不吉的地方。由此可见,风水长期为古人所倚重,是有些道理的。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无疑也应如对待传统医学即中医一样,是应当加以认真发掘整理和研究运用的。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虽然往往有失粗略,却不乏天才直觉,很早就能引出堪与当代诸如生物圈或生态学等综合性、系统性科学的理论相契合的真知灼见。例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以致其模式化的表达形式,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以及一些重要概念或理论的模式表达相比较,就往往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像《日火下降气上升图》,就相当典型,所概括的水循环遥示在科学认识水准上,并不稍逊子当代生物圈或生态循环理论中的同类图示。
风水在科学上的价值,不仅涉及古代中国,而且惠及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指南针的发展和磁偏角的发现,作为已有的研究业已得到清晰揭示,这一伟大的历史贡献,正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家,在他们体国经野、辨方正位,即在建筑选址规划及经营时,为选择最佳方位,以臻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善统一,在职业活动中通过不懈地追求和探索而完成的。由此可见,风水功不可没。而且也是有很高价值的学间。事实上。已有的研究成果,正需要进一步深人和完善,尤其需要对大量载录了指南针发明应用史料的传世风水著述,进行严肃的考证研究。
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实际上,和西方文化比较,发现自然美,研究自然美,在西方是迟至文艺复兴之后的事;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文明的早熟,自然美很早就被发现和重视。在古代文人那里,对山川自然的审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展成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风水家自诩为“山水之士”。秉承这种文化传统,并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应用发挥,成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观照山川白然美而巧加人‘、〔裁成,斌予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整体环境以深远的美学气质。正因风水的这一追求与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相为表里,而风水更能以其娴熟细腻的实际处理技巧,使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得到细致人微的表现。因此,不少文人青睐风水,甚至连大儒也推崇此道:“世有选择之法,不能不用之”,也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在古代,风水理论又被称为“理义之术”,实际是因为风水理论妥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贯彻始终,能契合并满足世俗观念及现实生活的种种需要,这也是风水理论及其实践能长期生存发展的某本原因。
风水理论注重宅居,视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从当代居住现象学的理论来看,前句概括了居住的自然属性,即自然居住的定向与认同,表现为风水审辨自然环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已如前述;而后句即“人伦之轨模”,则包含了社会居住定向一与认同的意义。所谓定向,就是在自然或社会存在中确定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位置,获得“存在的立足点”,亦即“住所”;所谓认同,即人赋予环境以意义,人与环境相统一,人对环境有“归所感”。汉代刘熙《释名》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其“择”、“吉,,就指有自然居住与社会居住的定向与认同意义。风水理论于此,论说就更多也更明晰了,如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等等,不必-一赘引。
重要的是,风水理论有关社会居住定向的内容,观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社会定向观念,强调“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的观点。于是有宅居模式的普适性:“坟墓川岗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大特色之一,即各类建筑均表现出与宅居模式的同构现象,固然可以从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中揭示原因所在,但在传统建筑理论中得到反映,像风水理论这样明晰的阐释,对直接揭示这一建筑文化现象的底蕴,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此外,传统的社会定向观念,强调:“礼,序也”,“札别,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并视宅舍宫室为“礼之具也”。而风水理论对此不无包含,以其论门庭、比屋、截路分房、穿宅之法、三要六事及造屋次第诸说,具体而微地将社会居住秩序的礼制伦常观念同建筑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以至宫廷内苑浓郁的礼制伦理色彩。
有关社会居住的认同,风水理论观照“非宅是卜,惟邻而卜”的传统观,在宅居邻里关系的处理上,也有续密细腻的考虑,既兼及宅居的私密性、识别性,也以“忌背众”,以及“阳宅外形”论诸如座向、门户、墙垣、屋角、放水等种种细致讲究,有效调节了居住聚落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性。这种社会认同,也表现为社会性审美,“约定俗成谓之宜”,风水理论强调“治宅极宜壮实”,“位次重叠,深远浓厚”,又讲究“适形而止”,“充实”、‘,清净”为美,还大量采用了为世俗观念认可和喜闻乐见的各种象征.、隐喻乃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很多工匠民俗也融汇其中。这种社会认同,实际上乃使风水理论及其实践,是在公众参与的背景’F,得以创造出遍及中国城乡,饱浸着乡风民俗,新鲜活泼、丰富多彩,并历来为世人喜闻乐见的民居艺术,并以各种形式跻身于上层社会以至宫廷建筑之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摘自《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一文)
提及“风水”二字,人们往往把它和迷信联到一块儿。其实,占时人们对“风水”的看法有迷信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
古代的先哲在实践中观察到宇宙中的天文地理因素对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把天文称为“堪”,把地理称为“舆”,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堪舆学”。他们认为,宇宙中的气能“遇风则散,遇水则界”。气来到地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就会出现“吉”、“凶”之兆,那种能沮挡风的环形山,能拦截气的弯形水流,便是好的环境,也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气所形成的一种气场的自然现象,不仅影响到人们居住的周围环境,也会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因而,古人很看重阴阳宅的“风水”。一般阴宅指坟地,阳宅指住宅。人的住宅无论宽敞豪华或狭小简陋,其凶吉与地理环境休戚相关。如“供屋对门,痈疖长存。”这是环境卫生对人体的影响。试想,住宅对着堆满粪便垃圾的场所,处在奥气熏人,攀生蚊蝇的环境中,难免要得皮肤病及其他疾患。在风水术中还有,“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住室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流通新鲜,这种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利,不是吉吗?反之,无阳光照射的室内,湿度过大或过于干燥,势必影响健康,那就是凶了。可见,古代的风水术中看重阳光、空气、水分这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还是可取的。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人口密度的增加,林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人与建筑、人与绿地、楼与楼、楼与绿地的间距,以及使用的建筑材料等,也有一个“风水”方面的间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新建和整修的大楼建筑,在里面的工作人员有30%发生大楼病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材料新产品达数百种之多,如石料、塑料、合成物、人造纺织品以及新混凝土配方等,用于建筑、室内装修后会释放出氛、氨、甲醛等污染物,加上楼内空气不流通,微生物在卫生间等潮湿环境中繁殖,使空气变得污浊,引发大楼病症。
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这里更要重视“风水”这一地理环境因素,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将生态设计应用到工农业中去。建设花园式的城市,注重绿化、生态林业和生态园林,不同植物群落产生的互补,起到净化城市环境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各种植被以它们的质感,色彩和形体的变幻,不仅增添了城市的环境美,而且有益于人们的心身健康。
研究“风水”,涎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理学,它以科学知识来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使生态文化景观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