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大合唱》诞生记

 袁成亮工作室 2020-06-17

                袁 成 亮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人们耳边一定会回旋起这首当年响遍大江南北,充满革命豪情的抗日歌曲《保卫黄河》。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伟大的时代,那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但是通过这首歌,通过《黄河大合唱》所宣染的一种氛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中华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豪情壮志。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作为中华民族敢于与命运抗争精神的一个象征,《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呢?笔者就所接触的资料对此作一介绍,以卿读者。



1939年2月冬的黄土地,朔风呼啸,寒气逼人,在延安边区的一个窑洞医院里不时地传来欢快的笑声。原来,不久前在吕梁山根据地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随抗演三队来到延安治伤的词作家光未然正与前来探望他的老朋友作曲家冼星海热切地交谈着,两人的话题不用说就是有关音乐的事了。

冼星海说:“未然啊,没想到在党中央所在地见到你,真是高兴啊!过去我们曾在武汉时合作了《高尔基逝世纪念歌》,这次相见,是不是再合作一首大型音乐作品呀?”

光未然也感概地说:“是啊,你还记得么?两年前我们在上海刚认识时就约定要写一部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有及追求自由、幸福和胜利的信念的作品,现在该是履行约定的时候啦。抗演三队这次在延安的首次演出,很受大家欢迎,同志们在各个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关照。再过两个多月,我们就要到离开延安到别处去了,真是留念啊。我正考虑届时告别演出,我们用什么更好的节目来回报中央领导同志对我们的真挚关怀,答谢各界人士对我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呢。你这个提议也算是说到我心坎上啦!”其实,光未然本来就有一个打算,就是想根据自已以前在黄河边行军和渡河的感受,写一首题为《黄河呤》的长诗,冼星海的建议可谓正中其意。

洗星海告辞后,光未然兴奋不已,第一次见到黄河的情景又历历浮现在眼前。那还是在陕西宜川县境内的圪针滩渡口,从壶口狂泻下来的河水,在这里扩成一片汹涌的怒涛,并在耸立着的一堆堆孤岛似的山石间轰鸣而去,那种雄浑壮伟的气势简直是语言无法形容的。在震耳欲聋的浪涛声中,光未然和抗演三队同志们久久地站立在河边,感受着母亲河的巨大威力,回味着中华民族五千年间惊心动的历史。如果说壶口瀑布带给光未然的是一种雄壮,一种豪迈,那么渡口的情景则让他充分体会到了黄河儿女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但见几十条精壮的汉子,随着一位威严的长者手势,嘴里发出整齐的号子,那号子竟然越过浪涛的轰鸣传到岸边,而那只小小的方舟按主人的意愿一会儿越上浪尖,一会儿深入谷底,不久便越过重重艰险胜利到达了彼岸……

接下来的几天,黄河的浪涛始终伴随着光未然的思绪不断地翻滚着、怒吼着,并神奇般地在他笔下化成一行行大气磅礴的诗句来。五天之后,当光未然从医院回到自已的窑洞时,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也全部脱稿。

3月11日正值农历除夕晚,光未然特地将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们邀请到自已住处听他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他首先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思路和经过,随后又清了清嗓子,窑洞里便回旋起他那低沉的男中音: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光未然一口气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恕吼吧!黄河》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他的朗诵一下子将大家带到了黄河边,带进了中华民族的远久历史,带进了黄河儿女为自已命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场景……煤油灯的火苗也随着他那悠扬顿挫的声音起伏不定。当他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会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真是太美了,太好了!我一定及时地把曲子谱出来!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光未然一朗诵完,洗星海便一下子冲上前去一把将歌词抓到手中,信誓旦旦地对大家大声说道。窑洞里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饱含了大家对这位杰出音乐家的信赖和期待。晚会结束后洗星海又请指挥家邬析零给他讲黄河故事,说:“老邬,你到过黄河,明天晚上,你到我家来给我介绍介绍渡河实况、壶口壮景和吕梁山根据地的战斗情况。”

第二天掌灯时分,邬析零如约来到了冼星海的窑洞给他讲述黄河的故事。关于当时的情景,邬析零在回忆中这样写道:“那天,我们俩谈的时间比较长,至少4个小时以上。交谈的中心话题是我们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一说到渡河时的情景、船夫的紧张劳动、坐船人的心情感受,冼星海总是要我不厌其详地叙述描绘。我是力尽所能,有问必答。当我模仿哼唱船夫号子时,他更聚精会神地仔细倾听。可是,那是40来个船夫自然的劳动呼声,没有唱词,没有旋律,光我一个人哼唱怎么能完满表达?于是,我边哼边解释,哼完划桨的,又学掌舵的,学完船夫的,又哼艄公的,哼完紧张的,又学松弛的,有时还得站起来比划动作;正当我忙得身上沁出汗水时,星海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调过头去,拿起铅笔飒飒地在纸上记着什么……。”

尽管很久没有到黄河边,但那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悟性使他很快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冼星海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他无法自抑。他想起了自已曾经随同一个电影摄制小组到黄河之滨的情景,想起了黄河岸边老百姓那极度的贫穷和深重的苦难,想起了老公在与黄河的滚滚波涛殊死搏斗时发出的沉重有力嘶哑号子,想起了他和友人张曙等在武汉组织歌咏火炬游行的宏大场面,近百个歌咏队和无数市民汇集在黄鹤楼下和长江边上,放歌高唱抗日歌曲,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迹象啊!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低头沉吟,时而坐起来奋笔疾书,他把自已人生中所有的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体验都倾注在了创作中。冼星海喜欢吃糖果,延安买不到,他于是请光未然他弄了两白糖,写几句,便抓一把糖放进嘴里,于是一转瞬间,糖水便转化为美妙的乐句了。每写一首,他就让妻子钱韵玲抄下来,四天下来一口气竟然创作了七首歌曲。但写到最后一首《黄河颂》时,他却犯难了。他对邬析零说:“今天我写了一整天的《黄河颂》,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一看到‘颂’字,马上就联想起西方宗教弥撒曲。我在努力摆脱宗教颂歌的影响,我一定要新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感情的颂歌旋律。昆曲里有些旋律带点颂的味道,但却不能表现出黄河的伟大战斗气氛。”于是,他找来光未然、析零等人反复琢磨、推敲,终于将《黄河大合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数十年后,光未然想起当时情况还是记忆犹新。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演出的日子迫近了,我们一方面希望他快写,一方面又担心他的身体因为他在连续地熬夜。每天早上,我们派田冲、邬析零去他的住处小心地探问他昨夜的成果。他俩从不空手而回。星海是那样地虚心,一定要关心我对每一支曲子的意见,并且豪爽地放权给我们:“可以随便地改。”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意见,他往往毫不迟疑地修改,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他立即全部推翻,第二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三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


《黄河大合唱》曲子谱出来后,合唱队便进了紧张的排练工作。为了生动表达这组歌曲的内涵,指挥家析零将30人的合唱队分成四个声部。田冲担任独唱,光未然担任朗诵,担任女声独唱的是蒋旨暇,担任二重唱的是史鉴和刘晨暄,担任“说白”的是胡丹沸。乐队都是鲁艺的学生担任,没有西洋乐器,冼星海因陋就简找来了提琴、竹笛、高音二胡、低音二胡、三弦、口琴、锣、鼓、拔、竹板、木鱼等十余种伴奏乐器。没有低音乐器,他就用煤油桶自制;没有打击器,他就在茶缸子里放几把勺子叉子使劲摇动。当美国作家斯诺看到这种情形后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看到如此简陋的器乐伴奏。

大合唱对于穿着讲究一个整齐划一,干净利索。当时延安条件很差,没有演出服,队员们将已穿得很脏的国民党的棉军装脱下来,掏出里面的棉花,剩下的夹衣拿到延河中去洗、晒干、叠好、铺平、再垫在屁股底下压,压得平平整。虽说是旧衣服,但穿上它还显得挺精神的。在排练过程中冼星海也不时地来到排练场进行指导。给演员们讲解黄河大合唱的内涵及演唱要点,并认真地纠正排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对担任《黄河颂》独唱演员田冲说:“你的第一句不要唱得太高昂,要把黄河之水从高处引出来,然后经过几个迂回宛转,再一步步高昂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唱就不平板了。要不然,一开口像个英雄摆着架子唱‘我站在高山之巅’,黄河之水就像在你脚下,那就不是黄河颂,而是高山颂或自我颂了。”

经过一番紧张的排练,1939年4月13晚,抗演三队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了《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当身穿发白军棉衣外套,头号戴翻毛皮军帽的队员们逐队走上舞台时,人们眼前一亮,全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整个《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全曲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黄河”展开。整个乐章从合唱、独唱到对唱、轮唱,自始至终,层层推进,走向高潮,把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和蓬勃的反抗力量用多样而又具体的中国音乐形式表达出来,它是一部既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又具有辉煌的艺术创造性的里程碑式的音乐史诗。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性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着重有力,将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得崇高而又伟大。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中华儿女吃苦耐劳和敢于胜利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铁蹄下我同胞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演后,有人认为这首歌曲调过于凄凉悲戚,与当时延安激昂慷慨的革命战斗情绪不和谐,合唱团于是将这首歌删去了。直到1940年鲁艺搬到桥儿沟后进入正规化、专门化的时期,比较重视艺术技巧了,《黄河怨》才恢复演出。)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首战斗进行曲。歌中“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它以多主题的综合展示、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的宏伟气势将整篇音乐推向了最高潮……

当整场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在返回窑洞的路上豪迈的歌声伴着夜风在黄土地上空久久地回响着,给温柔的夜色注入了股股豪情。大合唱的演职员们也被这场景鼓舞得心潮难平,不过最令他们感到激动的是为毛主席的专家演出了。

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又亲自为毛主席、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担任朗诵的光未然身披长黑斗蓬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像雷声一样从大礼堂的后部滚向了台前。毛主席也是激动不已,他当即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连声称赞:“好!好!好!”冼星海在当天日记里写道:“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就在这次演出后不久,毛主席还专门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墨水以示奖励。6月28日,合唱队又为刚刚从重庆返回延安的周恩来和博古等举行了专场演出,周恩来对黄河大合唱也是欢喜不已。7月8日,周恩来特地为这首大合唱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有一次,他在看黄河大合唱时还亲自上台指挥一大群热血青年演唱《保卫黄河》。后来,他在谈到黄河大合唱的影响时说:“我们多少同志,正是在这抗日歌曲鼓舞下参加了抗日,到前线进行斗争的。”著名作家茅盾也撰文称赞黄河大合唱:“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郭沫若也高度评价黄河大合唱:“这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自在延安首演后不久,便通过演出,电台等传遍全国。解放区许多剧团也根据它的油印进行演出。江南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在看演出时还情不自禁地跳上台指挥所有的战士唱黄河大合唱。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将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并在纽约出版了它的英译本。1941年前往苏联治病的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44年爱泼斯坦第一次在延安听到黄河大合唱后,激动不已,当即要了一套黄河大合唱乐谱,又请翻译家叶叶君健译成英文歌词,带到美国,并促成在新泽西州演出,打动美国人。黄河大合唱越洋过海成为世界人民的曲子。即便在日本,它也受到人们的欢迎。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它们不仅按照原词唱出了“自从鬼子来”一句,而且还在说明书上特地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文革中却差点遭到江青的扼杀。1970年,江青强令指挥家李德伦专门成立一个黄河大合唱修改组,将里面歌词改的面目全非,李德伦为此痛心不已。为了挽救大合唱,他拿着被修改后的歌词到中南海找周总理。周总理看到自已十分熟悉的歌词被改成这个样子愤怒地说:“‘风在吼,马在叫’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改成‘红旗飘,军号响?’就是要改,也应该让原作者自已来改嘛!”李德伦说“原作者光未然正在湖北咸宁的文化部干校劳动。”周总理说:“可以让他回来嘛!”由于周总理的干预,江青修改黄河大合唱的意图没有得逞。1975年10月25日晚,为纪念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举行纪念音乐会。这次音乐会是邓小平同志亲自请求毛主席批准演出的,它既是对聂耳冼星海的纪念,也是对黄河大合唱的最有力的保护。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请自到,其中包括谭震林、乌兰夫、王震、谷牧等。当时周总理身体已是非常的衰弱,但他仍坐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认真看完了全部演出,他还叫邓颖超打电话给李德伦表示祝贺。

如今,《黄河大合唱》这部写出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不仅被视为关于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史诗,还被看成一个时代的象征。实际上,《黄河大合唱》所体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黄河大合唱》已成为各种歌咏晚会的重要内容。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的那样:《黄河大合唱》不仅属于今天的中国,同时也属于明天的中国!

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

《黄河大合唱》曲目: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

(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

(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

(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

(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