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跟诊日记4》后记 学医八难8

 凯哥好心情f6v8 2020-06-17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二是制心一处,心无旁骛。老师曾给我们讲到,哪种类型的人适合学中医,其中当聪明碰上笃行时,老师说,笃行的医子更容易成就。我们问为何?那些聪明的可以举一反三,更容易学成吗?
老师说,聪明容易被聪明误,很多人在思想上知道了,就不大肯在行为上下苦功夫了。心浮散的聪明,远不及单根筋的笃行。就像你想爬上山顶,聪明的人可能会刚开始走很快,途中看到花便赏花,看到果就摘果,最后把目标抛在一旁,当他真正想爬到山顶时,发现天已黑,年已老,精力已疲惫。但是一根筋的人不同,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轻易受外界干扰,所以即使起步晚,走起来慢,但终能达到目标。这修学中医,就讲究专一。章太炎曾经对学医的章次公说:“学医要专,即诗词亦当所戒。”为何?因为花繁者实少,旁骛者难成。所以做学问,要懂得剪枝蔓,立主干,这样才能有骨有肉,不蔓不枝。可见古人用心之专之纯,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宁可一丝进,不可一丝停。宁可一丝专,不可一丝乱。你每天专一了,即便是滴水也会满大器,也能穿巨石。故古人曰:
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
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微小起,终成大器。
这也是古人常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道理。我们在《劝学》里就可以看出,为何号称铁甲将军的螃蟹,自己从来造不成房子,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就是说,螃蟹如果不是因为水里有蛇鳝打的洞,它还无处藏身呢。而相比较,蚯蚓虽软绵绵,无爪牙之利,亦无筋骨之强,却能够上穿土壤,下饮黄泉,自力更生,自建家宅。为何呢?因为螃蟹是浮躁的性子,而蚯蚓却是专一的性子。一个用心躁也,一个用心一也。最终成就不在资质,而在用心!所以老师教脉法时提到,凡心浮气躁者,即便聪明过人,亦不可以与之言脉巧。因为一克的专注笃行,抵得上一百克的聪明才智。

前面提到要达目的地,须坚定目标,专心一处,还有第三点,那便是要注重方法。我们沿途要有地图,有工具,古人说的:“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将登岱岳,非径奚为?”所以《劝学》上说“君子善假于物也”,一个人善于去借助外界工具方法来达到目标,或搭桥过江,或渡舟过河,或问道于人,这就是君子,而不是一味地蛮干。
那么我们要到中医的山顶上去,什么是舟,什么是桥,什么是大道呢?老师建议大家去看《名老中医之路》,因为这些名老中医都是过来人,欲知灵山路,需问过来人。他们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的舟楫,他们说的话在我们学医过程当中常常有关键的指导作用。
我们发现,朱良春老先生最善于学习他人长处。朱老在年轻时就有个习惯,身上常带个小本子和短铅笔,听到哪一位先生发言好,马上用笔记下,或者老师临证时一点拨,随手录下,晚上回去就整理。他说,我从这里头受到很多启发,我做学问就两点,一点是“勤笔免思”,就是勤记录,可以免掉你以后的思考。当一个人书读多了,只是越来越广播,有些用药思路,某位医家讲得很好,但一下子又记不起来,如果你有勤动笔、做记录的习惯,随手一查便知道了,不用在那里咬着笔头发愁,可以免掉很多无谓的苦思冥想。第二点就是“有闻必录”,好的东西要马上记下来,不然过后即忘,好记性总不如烂笔头。老中医们随性说出的一两句话,可能都是毕生的总结,而且说过后未必会反复地说第二三次,如果没能抓住机会记下来,可能就流失了。当你记下来后,你会发现,在关键时刻,它常常能帮你破除迷雾,指点迷津。
所以说,这三点虽然很难,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梅花香自苦寒来,突破难关,后面便是成就。西天取经,要历九九八十一关,我们学医同样每天要面临很多疑难杂病关,在这难关里头,我们不退反进,愿以此座右铭与医友们共勉:
穷己徹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
学未惬意,正须百般磨炼,医通即是运通。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