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儿戏”是梨园界行话,专指武生行当应工的武老生戏。剧中主角戴髯口者居多,以唱念、表演为主,并讲究武打。戴白髯口的如《八蜡庙》与《溪皇庄》的褚彪、《百凉楼》的吴桢、《精忠传》的宗泽等。戴黑髯口的如《潞安州》的陆登、《战宛城》的张绣、《反五关》的黄飞虎及《观阵》的秦琼等。但老生行应工的《定军山》黄忠、《战太平》花云等,都不能算“老头儿戏”。这在梨园行内是分得很清楚的。
京剧史上擅演“老头儿戏”的可分南北两派,北方黄月山,南方沈韵秋。“黄派”为清末三大武生流派之一(另为俞菊笙、李春来),善以唱念及精妙的髯口功刻画人物。“黄派”传人有李吉瑞、马德成、瑞德宝、李桂春(小达子)、杨瑞亭及稍后的沈富贵等。“黄派”武生并不只演戴髯口的戏,还擅演以唱念为主的武生戏,如《连环套》《落马湖》《独木关》《巴骆和》《翠屏山》《铜网阵》等。 《八蜡庙》 厉慧良 饰 褚彪 笔者少年时曾见先父之《京华观剧日记》中记述观马德成主演《绝燕岭》的情况。定燕平扎黄靠,戴白满与扎巾额子,插翎子,挂狐尾,手使双枪,如《八大锤》中陆文龙一样要车轮大战。后场削发时还有大段【西皮二六】唱段。余生也晚,只见过李少春、高盛麟、王金璐几位的某些“老头儿戏”。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初期苏州开明京剧团武生张泰华演的“老头儿戏”,扮相、唱念、表演、武功都属上乘。
“老头儿戏”绝迹舞台已久。偶而所见亦只寥寥几出戴黑髯的武生戏《响马传·观阵》《洗浮山》《英雄义》等。戴白髯的几乎全然不见。如今京剧演出剧目十分贫乏,以武戏而论,演来演去不外长靠《挑华车》、短打《三岔口》、猴戏《闹天宫》。各类京剧大赛中看到的只是一刻钟左右翻打跌扑的武戏片断。至于一些晚会则更是把各式杂乱的跟斗作为“京剧节目”点缀,对这些,观众都看腻了。“老头儿戏”也是京剧武生行中一类别具特色的剧目。如今健在的武生名家王金璐,前几年还演出过《八蜡庙》《战宛城》《潞安州》,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只是不知各地戏曲院校可曾重视教授“老头儿戏”? 看来有关方面如再不抓紧抢救、继承,那么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恐怕都要失传了。 (摘自 《中国演员》杂志 2013年第6期)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