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有光的地方

 老鄧子 2020-06-17

草草吃罢一个人的早饭,倚靠在沙发上,扯个闲篇儿,写哪算哪。

大约60年前,法国电影界刮起一阵艺术新风,后来称为新浪潮运动,对世界电影影响深远。1958年,导演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击》问世,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新浪潮的到来。碰巧前不久重温了,看完五味杂陈。

《四百击》电影讲了一个所谓不良少年成长史中的一段辛酸时光,但这种辛酸,更多是一个人的辛酸,环境不能理解他,他在环境中也找不到出口。首先,他在学校里,频频遭受老师的惩罚和极尽羞辱之能事,因此也冷硬了他的心肠,视精神虐待为家常便饭,只想着逃学。他喜欢在巴黎城里漫无目的的流浪。老师不包容他,他也不打算领教育体制的情。

而在家里,他的父母对他尚可,偶尔也会有片刻的欢娱,但家里的生活条件差,父母都是小职员,一次在街上,男孩看见了母亲在大街上偷情。男孩有某种观念,认为母亲一直不够爱他。他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是母亲婚前放纵的结果,因此他跟母亲总合不来。男孩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但却不能得到理想🀄️的满足。这或许是某些人更真实的人生。

然后学校的压力传导给了男孩的家庭,男孩骗老师说,妈妈死了,需要请假,很快谎言被拆穿,父亲打了男孩,同时也把孩子推出了家庭。

于是孩子干脆流浪,饿的没法时,他在街上偷牛奶喝,夜不归宿,和小伙伴合谋偷打字机换钱。事发后,父亲亲手将他送进了警察局,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请公家看着办。警察照章办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他的父母送了口气,回家继续过自己的小生活。

后来这个孩子的脸成为荧屏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某种程度上,电影塑造了一个社会反抗者的少年形象,男孩坚决拒绝不知冷暖的社会游戏规则。所谓四百击,先是环境击打孩子,由此导致孩子任性还击环境,而他终将输得一败涂地。影片的意义在于揭示社会的荒诞和反抗的意义。道理很简单,没有反抗,自由世界永不会到来。

影片最后,男孩趁管教人员不注意逃出操场在乡间奔跑,那种长镜头的奔跑,直到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大海边。海水沾湿了他的鞋子,海天苍茫,男孩面无表情地看着大海,突然一个扭头,直视镜头,影片定格,戛然而止。

结局是开放式的,没有答案,男孩未来的人生走向如何,实际上无情的社会早已给出了答案。

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小小悲剧,也象征着个体与环境没完没了的冲突。面对大海,男孩终于也失去了方向。他原来无处可逃,妥协和服从也许是他唯一的选择。

一个社会是否良善,大致看三个指标,一是看它如何对待孩子,二是看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和少数人的利益,三是看它如何对待逝去的生命。如果三个都做不到,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离现代文明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即所谓的人间不值得。对待孩子,在于保存其天性,给予其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知识倒在其次。保护弱势群体在于做到群己分界,不能以集体的名义抹杀个人利益,需知社会由个人组成。对待逝者,反映出全社会对生命的态度,做不到这一点,个体生命无意义可言。

男孩不知道,人世多艰,他逃不出体制的管控,但这个孩子懵懵懂懂地知道,何处有光,所以发足狂奔,而体制的罗网也如影随形地缠伴着他的每一步。

昨天写了篇感想,感叹常州女孩的英陨,之后看到一个细节,小女孩曾向妈妈提出转学,但妈妈以为转学需原学校批准,且孩子学习好,学校不一定放,于是孩子的父母淡化了孩子抗争的想法,只是去学校找了虐待孩子的老师表示抗议,但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即学校还是那个学校,教室里,老师还是那个老师。

后来的悲剧大家都知道了。小女孩本能地想往有光的地方去,家长没有给予坚决支持,最后自吞苦果,乃是因为家长没有从人的角度关心孩子的心理阴影和心灵苦痛,要知道,该老师以前就扇过很多孩子的耳光,早已作恶累累。

更匪夷所思的是,事情发生后,校方一贯地息事宁人,以稳定为大,老师则丝毫不受影响地照常上课,而当地警方却阻止孩子妈妈去殡仪馆,急着录孩子妈妈口供,耗去几个小时才放人。让人不得不问,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就赢来了这样的环境?

所以,如果有条件,还是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有光的环境中去吧。这是忙着生活的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既然不能改变大环境,至少可以改变孩子成长的小环境。到有光的地方去,善待孩子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