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懂得自我反思,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富书 2020-06-18

文丨言心

孩子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是他们给了我们做父母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慢慢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几天前,六岁的儿子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发生了争执。

他双手叉腰、怒目圆睁、蹙眉撅嘴,狠狠地朝对方喊道:“你是不是有病啊!”

话音刚落,我惊呆了。这分明是我情绪爆发的时候喊过的,再看他那发脾气的样子,简直就是我的小翻版。

平日里,我从不忍心对孩子大吼大叫,也总是教他要做个文明有礼,不吐脏话的人。可是,这不好的一面,还是被他学了去。

我在惊叹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如此之强时,也不免有深深的内疚与反思。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点滴言行,都会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育孩子最难的,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无法将自己当成“局外人”。

所以,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时常去察觉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从孩子的反馈中改进,从自己的行为与经历中反思……

向孩子承认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聪明的父母,懂得从孩子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向孩子坦诚与改进。

韩剧《请回答1988》中,不受宠的女主角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总是把更多关怀给了成绩好的大姐和年龄最小的弟弟。

于是在又一次被忽视后,德善情绪爆发,离家出走。

后来,爸爸对她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你,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就稍微体谅下。”

当德善哭着发泄出自己的不满,爸爸才意识到,原来女儿受了这么多委屈,然后亲自买了一个蛋糕给她道歉。

是的,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不足,丝毫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

但是很少有父母会像德善爸爸那样真诚地跟孩子道歉,有的甚至可能会将德善的举动当成无理取闹,然后置之不理。

这样孩子的不满慢慢在心里堆积,要么有朝一日爆发,要么累积成伤,需要一生去治愈。

所以,教育孩子不要害怕犯错,犯错后学会反省改正,才可以不犯同样的错误。

主动跟孩子道歉,并向孩子承认,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孩子便会在内心体谅父母,原谅父母。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与他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孩子也会更愿意与父母交心。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不是谁的附庸

孩子是一粒种子,每颗种子有自己的使命,大树可以参天,狗尾巴草也能入药。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曾在书中提到,她与一位在联合国儿基会长期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朋友聊天时,这位哈佛心理学博士的朋友说过这样一番话: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的。”

三川玲有些疑惑地问她:“你指的是每一个吗?无论是身心状况,智力状况、受教育水平……真的是每一个吗?”

她坚定地说:“是的,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天赋。”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爱”和“自由”,让他们尽可能地去发展自己,成为“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活出天赋的自我。

可是大人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定制”自己的孩子,于是控制欲总是出来作祟。

有一次我和孩子在家完成一个实验作业的视频。

事后看视频,我发现自己总是时不时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试验失败后还指责孩子不认真。

简直是个十足的“控制狂”,而当时我竟一点也没有察觉。

从那之后,我经常反思,平时有没有尊重他的想法,有没有过多干涉他的行为。

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坚定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和个体,我们才能真的将我们坚信的那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用到实际生活中。

记住:孩子是种子,给他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适当的交流和引导,每一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完美的“自己”。

孩子是模仿与创造的天才,

育儿先育己

育儿先育己,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国外公益视频《children see,children do》说:“孩子们都是模仿与创作的天才。”

当母亲对着公共话亭愤怒嘶吼,女儿也在嘶吼;

当父亲对着妻子伸出拳头,儿子也伸出拳头;

当父母虐待动物,孩子也在虐待动物……

有时候,父母使尽浑身解数管教孩子,为孩子某些方面的问题头疼不已,殊不知,孩子的言行,其实全是模仿父母而来。

蒙特梭利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吸收性心智”,指的是儿童“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成长的心智”,一般出现在生命的前六年(0-6岁)。

这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能力,能够让他们无意识地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快速地学习。

有一段时间,儿子天天抱着平板看动画片。

我跟他说了看久了会对眼睛不好,结果他回了我一句:“那你和爸爸也都天天看手机啊。”

原来我写稿天天盯着手机,爸爸抖音刷个不停,这些孩子都看在眼里。

意识到问题以后,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减少手机使用时间,陪孩子的时候,就全心全意陪孩子,带孩子一起阅读,玩游戏,亲近大自然。

慢慢地,儿子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明显降低了,因为跟爸爸妈妈一起玩让他更快乐。 

所以孩子有问题,父母先反思自己,只要父母先开始改变,孩子就会慢慢改变。

反观自身,

避免伤害传承,自我成长

早教专家林怡说过:“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而其实有些爸妈的问题,根源在于他的原生家庭,所以我们要常常自省,避免伤害的传承。

如果父母拒绝看到自己的内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就不可能真正地教好孩子。

网友@kayla曾发过这样一件事:

孩子滑倒不小心把牛奶麦片泼了一地,网友没有对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而是扶起孩子,给她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然后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把地板收拾干净。

全过程中没有泪水,没有羞耻,没有喊叫。

而之所以她会这样处理,是因为小时候自己做错事,父母只会吼叫她,惩罚她,让她感到恐惧,伤心。

她拒绝自己变成像父母那样,也不想让孩子变成第二个自己,所以她采取了跟父母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在上一辈的人心中扎根。

当你忍不住想对孩子打骂时,不如冷静下来想想,心底是不是曾经住着一个被打骂驯服的小孩。

既然知道那种伤痛,我们为何不在自己成为父母后,去改变那种旧形式,不让孩子受到同样的伤害?

我们要深入内心,观察原生家庭的影响,好的方式可以保存,坏的方式我们要改变,避免伤害的传承。

时代在变化,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家长也要用更加科学理智的教育法。

世界上从没有完美小孩,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极的育儿之道。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一定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察觉与反思,放下那些固执、僵化、自以为是的观念:

比如“我是大人必须听我的”“我学过很多专业知识,我不可能错”等。

只有这样,父母才有机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并得以扩展和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灵活、有趣,从而也让自己的育儿之路变得更加顺利坦荡。

孩子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是他们给了我们做父母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慢慢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