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什么时候最幸福啊?”“妈妈开心的时候!”

 牛妈彭小蹦 2020-06-17

刚从课堂回来,这次学习强度太大了,我自己还在调整中。漫画还没准备好,就用文字和大家聊聊情绪的事情吧。

先分享一个案主的故事(经本人同意)。她远嫁他乡,前两年,又因为丈夫的工作,来到了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在当地,朋友基本都是孩子同学的妈妈。

有一天,她意外怀孕,但身体原因,孩子不能要,最后小产了。

人一虚弱,状态就很不好。那会先生的生意很忙,幼儿园孩子还需要人照顾。先生想到,她最好有个家人照顾。于是和她商量,是不是让孩子奶奶或外婆过来照顾她。因为孩子奶奶和她一直相处不融洽,过来添堵不如不来,所以她决定让孩子外婆、自己亲妈过来照顾一下自己。

她给一千公里以外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本以为妈妈会很担心并满口答应即刻启程,但听到的回应却是:“我这会儿照顾你妹妹的孩子,走不开,让你婆婆去照顾几天吧?“。

瞬间,心情跌入谷底。倔强的她,决定独自应付。

看到隔壁阿婆隔三岔五过来嘘寒问暖,还送来一些吃的,她内心一阵热一阵凉。外人尚且能如此,而自己的妈妈却不能来,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委屈。

这种感觉当然不是第一次有了,她从这些年经历的事情,想到小时候有过类似的记忆,越想越委屈。

这种伤心和委屈,看起来是一个人在承担,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把脾气转嫁给了老公和孩子。然后,开始在心底责怪孩子的外婆和奶奶,开始认为自己命运不公……她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缺爱,她不被爱而导致的。

她发誓不要让孩子有这种感觉,却常常因为孩子学习的事情大发雷霆,甚至吼到自己嗓子都哑了。一想到自己的孩子无法有一个确定的未来,她就感到很绝望和无助。

越是想快速得到某种结果越是得不到,她时常感觉失落到谷底,哭起来一哭一个小时。

但她还是想做点什么。于是,她把困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大家说:

“这要是我妈,我非和她闹!”

“阿姨到底怎么想的,这么大的事,要是我妈真的连夜就过来了。”

“哎呀,你别想多了,或许有别的事。”

听了这些话,她不仅没有得到安慰,反而更认可了自己的“不幸”。

她想,可能真的就是无解吧,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失去的时光再也回不去,没有得到的爱,弥补不回来。

我见到她时,她说感觉自己陷入在一个深渊,四周都是黑暗的,挥挥手没有一个人回应她,孤独、无助、绝望、恐惧。她有时候,想走出这个深渊,但有时觉得没有希望,不如就让自己消失在深渊吧。

带着这种感觉生活的她,情绪时常失控,父母、老公和孩子,都深受其困扰。

一个妈妈的情绪,影响三代人的幸福生活,我想听了这个故事没有人会反对。

我和她谈了三次,每次谈完,她都有许多新发现。

第二次谈完,她就已经完全解开自己和妈妈的问题。本来小产这件事不打算对妈妈提起,现在也能坦然和妈妈聊了;对婆婆的一些看法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一两个月就有跳楼的冲动,现在面对老公和孩子时,情绪也能控制得住了。

虽然在短期内,还不能彻底解决失控的情绪,但是起码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并得到了巨大进展。

这是正常的,因为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好,但是陌生,而老的思考模式虽然不好,但熟悉。这是人的惯性。所以找到新的方法,需要去练、去适应,才能习惯。

这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是孩子,从以前上课发呆,成绩垫底,渐渐考入班级前五。而自己辅导功课的时候,也不再歇斯底里了,没那么担忧了。

主人公的妈妈还是以前那个妈妈,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可能改变了,老公、孩子、婆婆,他们都没做什么,只是自己变了,世界就变了!

在咨询师培训的期间,同学们每天都会有各种眼泪。老师说,作为咨询师,可以感动,但最好不要被勾动。

为什么呢?因为咨询师需要理性去带领案主找到勇气和能量,帮他寻找出口,鼓励他自己走出困境。如果咨询师也陷入在悲伤的情绪无法自拔,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先疗愈自己,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做到从容而自在,才可能去鼓励他人。

做父母同样如此,所以,育儿先育己。

如果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常常控制不了情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时常被孩子的“问题”勾动情绪,而感到愤怒、悲伤、失落、忧愁、焦虑、委屈……

换句话说,当我们被情绪操控我们的行为,我们就没法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所以,时常有很多妈妈来向我求助,想到的都是如何“对付孩子”“搞定孩子”,觉得需要成长的是孩子,而没有察觉到,这背后可能是自己的问题尚待解决。

我们的文化,总是倡导学到更多知识,但是对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很匮乏。而为人父母,应该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足矣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大约四五年前,我去上关于情绪的课。老师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关系,关系里最重要的是情绪。那会我刚开始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大概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关系,但对老师说的“关系里最重要的是情绪”,还不能完全理解。

随着对学习的深入,才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确,咨询师都在围绕“情绪”工作。从发现案主的情绪,去改善关系。

一个人情绪不好,绝对不能简单定义为“脾气不好”。

在认识到这一点我自己做了很多功课,同时为了帮助大家,我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这两三年,我创办了蹦搭学堂读书会,带领妈妈们读身心灵的书籍;做个案辅导,我自己去上咨询师的课程,通过一年学习获得了亚洲阿德勒协会心理咨询指导师的资格。(接下来两年我还会跟着导师一起学习、精进咨询技巧,因为自己懂和帮助别人懂是两码事。)

各位妈妈可以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入到我们的学习成长节奏中来。可以跟我们读书会一起读书,可以找我的助理约个案咨询(收费,助理的微信是niumazl12)12月底我会上架关于育儿的系列课程,给大家系统梳理“幸福育儿观”。另外,在线下,我会开展针对妈妈的团体疗愈课程。

希望让每一位渴望得到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妈妈,通过我和蹦搭,都能获得帮助。

最近的线下团体疗愈课程会在12月13日(晚上6点半)—12月15日中午(12点)进行,地点在浙江德清莫干山,报名截止到本周五,现在还有少量名额(满员截止)。


本周我将会和已经报名的各位同学进入到工作中(我和大家是一起工作的共同体,我们需要一起努力哦)

赶不上这次活动的同学们,别着急,明年四月,我会开展第二次工作坊。(不过费用会变动,因为这一次我是没收一分钱的课程费,届时的课程费大约是3500元不含食宿)

这次活动纯属为大家提供的年终福利,含食宿费用是1999元,课程主要围绕:

1、梳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梳理原生家庭绝对不是甩锅,而是扩展你的认知,寻找到突破原生家庭的力量。

2、解决你的困惑(当下或者困扰已久的困惑)。

总有一些观念在阻碍你变得更幸福,这就需要找出来,重新去形成一个让你自己认可、接受的新观念。很多人说,我懂了很多道理,但做不到。做不到的道理,没有用。所谓观念,一定是你接受并认可,并能去行动的。

3、滋养你的内在小孩。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虽然我们已经成年,但是我们依然用着幼年时做过的决定,在指导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我们却依然坐在一个五岁孩童驾驶的车上奔向未来,那个小孩如果不被滋养,坐在他的车上,将总是危险重重。现在,让我们重新去滋养那个内在的小孩,让他变得更健康、更有能力、更有能量!

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