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念重逢,依旧阔别

 苏斐儿呀 2020-06-17

很幸运,不早不晚,我们在此相遇。

二零一七年三月十七日

今日一说:感性思考·理性写文章


随性

其实,是你所不知道的最理性的时刻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忘了如何打球,忘了如何读书,忘了如何思考(发呆),忘了未披一身皮囊,屏除去我来到这世上获得的一切,我还剩什么?什么都不剩,我是否还是原来的自己(大体的)。这些所有的一切是由于我的内心衍生的,还是外界的赐予。这也许便注定了我是否为上帝为完善社会这块拼图而造出的碎片,直白夸张一点说,就是行尸走肉。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抗争(只是我认为的两种状态,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而我有时候也会犹豫,不知如何站位,也正因于人的复杂性。伦理的根深蒂固,使得人无法为自己而活,必然牺牲生命的一部分给予他人,然后也从他人处获得补偿。同时人也是自私的,不为己,不听从内心的欲望,天诛地灭。我算是一个受伦理影响较深的人,却有一颗躁动的心,想不断证明自己非身外之物不能存活于世。

所以时常无聊地居安思危,例如我身上的长处骤无,缺点突增,我是否还会坚定自己,还是沉浸在由于外界的唏嘘叹息和落井下石而产生的痛苦中。


经过漫长的、无数个黑夜与天花板的目光交流,我将其归类于功利。就像虚增的泡沫,你总是在欢喜于它的膨胀的同时,为未知某个时刻的破灭累积惊恐。而榕树上的藤蔓也在夜以继日地蚕食着树干。当失去所有功利,你便会惶恐、惊吓地不能自已,全因于当初获得时的狂妄、得意地忘乎所以。

简单的说,这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有相似之处。有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那些类似物理数学的基础定义的句子,寥寥数字,却与万物联系紧密。简单的东西,其实也不简单,我想起高中语文老师曾说过的人生三大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以前我很听老师说的话,自然深信不疑,所以初认为人生精神境界如肉体遭遇,一样跌宕起伏。而后咬文嚼字,发现其实未然,这三重境界其实是一直往上走的:看破表面,了解内涵,最后了然,这内涵其实渗透于表面,本就是表面。简单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一目了然;简单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自己“杯中窥人”。拿走拿障目一叶,你会看到更多,但是物,还是那个物,改变的只是自己。

所以说到这,唯物主义先下一城。如何克服功利,具体的我也说不明白(自己去找答案吧),正如逻辑里的正负命题,反向推导,便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我则将其理解为做一个随性的人。


所谓随性,其实就是一种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子,在里面又唱又跳,吃喝拉撒,随心所欲,为旁人好不羡慕。结果自然引起东施效颦,看见了自由自在,看不见地上的圈子,将这习性用在圈外,也美名其曰随性,如此放纵就诞生了。《文化苦旅》里我只记住了一句话:人性只能避免(好像还是半句)。

所以我宁可把圈子画小一点,蜷着睡,或者把自己饿瘦了,地方就宽了。圈外的套路太深,要是感觉智商不够,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安全的地方吧。


后来我又幸运地捕捉到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剔除的是你内心生长出来的(可以叫做个性),你还会认出自己吗?这可理解为一种牺牲,为了更好的自己,牺牲相对不好的自己。但好歹是自己的一块肉啊!没有不心疼的道理,没有不想挽留的道理。

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多,可以理解;为了自己牺牲自己,少,有时易迷茫。由内心所衍生的物,就如同一棵棵长在胸口的树,当你看见树干被横腰斩断,心里自然痛苦,但你也要想到这树的根,还留在你心里。没了一棵参天大树,可能还你无尽的花海。

这比喻虽然违反了自然规律,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你砍掉大树的目的绝不是因为什么顶端优势,而是为了不得不有此举的那个propose,suspect(想用英文表达是因为更狭义一点)。


  所以,即使不念重逢,但请依旧阔别。

说一件你最近常在思考的事情吧!

-End

文|默耕

编辑|夜南

图片|插画师 Julia Spiers 

▽▽▽

 时光之间
【id:shiguangzhijian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