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过双十一时,我们该想些什么?

 苏斐儿呀 2020-06-17

最好的等候, 是你能如期而至

————————————————————————

酉年

一月

文| 夏洛特   编辑| 夜南    插图| Mono

每逢年底,购物狂欢。双十一刚过,双十二、圣诞促销又迫在眉睫。千万种占有欲在光纤里疾驰,消费者的G点被戳得落花流水。

这种时候,网上总会有人忍不住把全人类的消费欲剖开来分析一番。他们一边证明买买买不会真的使人快乐,一边又列清单教大家怎么花最少的钱,买最大的快乐。

他们呼吁理性消费。好像我们从来不知道“购物不会使人真正快乐”这个事实似的,我们屈服于自己的消费冲动,皆因我们无知。

实际上,我们当然知道自己一时无聊买下的猫窝、奇异造型的公交卡套、打字声超大的科技键盘、状似情趣用品的瘦脸器到头来没什么卵用。

我们当然知道那件写着“穿上它,我们总会遇见”的衣服到手之后只会被挂进柜子里,一辈子不再遇见。

我们当然知道从小数学没学好的自己怎么算都不如奸商精明,“双十一省钱”只是卖家们共同谋划的一场超大型3D省钱幻觉。

买了这么多年,我们不可能不知道点下“确认支付”的高潮过后,是极其漫长的贤者时间。

就像明明深谙甜点的热量会让自己在跑步机上饱受酷刑,我们也忍不住在午后找个头脑风暴的借口走进公司楼下的Cafe,买下冰柜里那块看上去最肥的蛋糕,把闪着冷光的叉子刺进一团软绵绵的糖分和脂肪里。

入口之后,凝视餐具上残留的泥泞,心里只觉得无比平静。

我们总是甘愿跳进这样的循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又一次掉进无底洞里会有什么样的绝望,而是我们心里太清楚,自己对跳脱眼前的无趣生活是如此的渴望。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取悦自己。

打开朋友圈,满眼都是过得比自己好的人。给朋友点赞是我们仅剩的连结方式,多说两句都有可能粗暴地浪费了他人的时间。

我们在严密的自我审查下公开自己的线上状态,把所有跟玻璃心沾边的情绪收起来——因为无人问津,发了只会更伤心。

久而久之,我们便丧失了表达自己不开心的能力和权利。

当你推开家门,却不想开灯;当你摁灭手中的烟,发现地上又多了几根自己的头发;当你盯着屏幕上的KPI,对它如何勃起毫无头绪时,你觉得生活的难太过逼真,你身不由己。

正是因为在太多事情上没有选择,我们才会在消费时疯狂地做选择。

有个朋友S,每天至少花费五六个小时来逛淘宝,用尽每一块时间碎片,榨干每一滴残存的精力。

首页的“猜你喜欢”、关注页的上新动态、收藏夹里的商品和店铺、购物车里的跨店满减……买或不买不是最重要的,挑选的过程才是享受。

看着自己无以名状的欲望具象化成一件件宝贝,再把它们装进车里,无所谓过段时间是否会被清空,此刻就足以让人着迷。

我不同意用“沉迷物质享乐”来形容这样的小确幸,这应该是一场人类和物质之间郑重其事的精神交欢。

我们追求的或许不是简单纯粹的快乐,而是短暂淋漓的快感。

我们终于可以暂时不讨厌那个荷尔蒙旺盛,自信心不足,审美很混乱的自己;我们可以放肆地意淫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也可以不想,在快递上门之前忘了它;周围的世界没有了恶意,身边的人不再是地狱,我们的生活似乎好了那么一点点。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满意。

人们常说“控制消费”,好像消费是一种类似过胖的体重,或起伏不定的情绪那样的东西。

但其实,消费是一个中性词,它是我们适应时代环境的一种方式。

不久前,曾经一起两年多的男友跟我说分手。在度过了眼泪无法停止、生活不能自理的颓丧阶段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网购一套全新的纯棉床品,把所有沾染了前男友痕迹的一切换掉,清除干净。

在铺上新床罩的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段告别仪式,一种崭新的生活。这就是我应对生活暴击的方式,我试图通过消费,重新夺得自己对未来的掌控感。

消费也让我们不至于那么孤独。

在存在感稀薄的办公室里,别人不会关心你是谁,但会关心你买了什么。

尽管刚过去的周末你在家宅了一整天,你睡过的懒觉荒废了自己将近一半的生命,你忘记了那部狗血电视剧究竟在百无聊赖间看过多少遍。

你还是有可能凭借身上那条新鲜购入的豆沙色针织裙,当季大热的口红颜色,甚至是APP上长达几页的购物车记录攫取到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如果一个女生愿意跟你分享她的购物车,那就表示你是值得长期维系的朋友之一。她不担心撞衫会威胁到自己,也乐意在宝贝库存紧张的时候,把看了很久的挚爱让给你。

“买”这个动作,是我们彼此交流的语言。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的Rebecca,她在给读者提供投资建议的文章里这样写:

“你就像用信用卡买下了那件打了五折的羊绒大衣。初次见面时,它发誓要成为你的最佳伴侣。直到凑上前仔细看,你才意识到它不是纯羊绒的,它不是你的真朋友。你应该提前看清楚所有的标签,看清楚自己要买的究竟是什么。”

尽管Rebecca刷爆卡买买买早已欠下一身债,却能写出最吸引眼球的理财专栏。

她坦诚直视自己在大卖场血拼到衣衫不整的惨痛经历,把最平易近人的小故事讲给那群对财经术语一窍不通的读者听,她找到了交流的钥匙。

然而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到愧疚和不知所措。

永远甩不掉的花呗账单如同令人心碎的小说,看着那堆在门口一直来不及拆的快递、一柜子没剪标来不及搭的衣服,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

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应该学习断舍离。却在听了几场知乎Live、买了几本整理术的书之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房间又乱了那么一点点。

我们一边买一边扔,越压抑越无法自拔,陷入了嫌弃自己消费观念不够高级、不够整洁的新一轮焦虑中。

我们以为买买买带给人毒瘾般的感受是因为自己自制力太差,却忽视了自己无法跟物欲好好相处的真正原因,是我们一开始就没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为什么买。

美国著名环保网站Tree Hugger的创始人Graham Hill,卖掉百万豪宅住进了39平米的小公寓,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在TED演讲的时候,他宣扬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声称自己的全部家当就只有一只牛皮箱子,无论搬去哪里,一只箱子就足够。

但如果Graham没拥有过百万豪宅,他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39平米的小房子。正如没有买错过那一柜子的衣服,那打角落里蒙尘的鞋子,我们也不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穿搭风格。

你或许不忍直视淘宝的购物记录,那是一段让人想打包扔掉的黑历史:散发着刺鼻化学染料气味的破洞裤、仿得很拙劣的包包、穿久了会掉色的廉价运动鞋……过去的你太年轻,什么都想试一试。

如今的你迫不及待想删掉往日的轻佻,却忘了那一页记录里的所有数据,至少证明了曾经的我们在非常投入地参与人生。

我们当然知道买买买不会真的快乐。

但我们选择承认自己的欲望,承认消费只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个部分。

我们可以试试看,不为自己沉溺消费感到羞耻,而是一头扎进欲望的海洋里,看看这个纠结的自己,不知道在回避什么的自己,我们想想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这样,我们才会产生新的眼光、新的视野,才会随之拥有看上去更高级、更整洁的欲望。

赶紧买下那双觊觎已久的鞋吧。

近期文章抢先看

这些道理,我到大四才明白

二十出头,你是不是也有“焦虑综合症”

 -夏洛特-

简书原创作者

笑点和G点都很奇怪

常常自相矛盾的中老年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