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你爱的人也爱上你,答案被作家们写进书里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6-17

无论在何种媒介里,“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向往它的纯粹、甜蜜、恒久,渴望拥有让所爱之人也爱上自己的魔法。但在向往之外,在我们所处的急速变化的时代里,许多人的爱情又迟迟走不到终点,被矛盾,猜忌,顽固,背叛决定着爱情的走向。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弗洛姆是第一位研究“爱”和“爱的能力”的学者,在他逝世40年后的今天,这位心理学家对爱的理解和研究仍然对现代社会人理解“爱”影响深远。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摘自《爱的艺术》第二章

如果想要充分理解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于“爱”的诠释,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弗洛姆出生在法兰克福,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贩酒商人,同每一位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一样,他对弗洛姆的关怀是深沉又无微不至的。在弗洛姆参加海德堡大学考试的时候,父亲曾担心他因为考试落榜而自杀,于是,总是谨小慎微地陪伴着弗洛姆。

与父亲不一样的是,母亲给他的爱十分主动而强势。弗洛姆在后来的回忆中说道,母亲具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她把自己全部关注点都放在弗洛姆身上,希望他长大成人后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或是科学家。

小弗洛姆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但同时似乎又被这样的爱束缚了手脚。在他19 岁时,终于离开家乡去海德堡大学学习,小时候脱离家庭的愿望也终于实现。在大学期间,他十分欣赏一位神学家老师并乐意追随他继续学习,其间,他发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开始探究自己内心那种主动追求自由的强烈动力。当这种强烈的动力碰到爱情的时候,带给弗洛姆的冲击似乎更为巨大。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弗洛姆写道。

弗洛姆

弗洛姆的爱情道路并不顺遂,他在31岁的时候患了肺结核,在那之前,他经历了未婚妻的突然离开、与另一位女性闪婚而后又分开。他的朋友都认为他患病的原因大多因为不顺遂的感情生活。

不过幸运的是,三年后,弗洛姆的病被完全治愈还邂逅了年长他15岁的心理分析师霍尼,但这段婚姻也在近7年的维系后结束。也正在这一时期,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使他名声大噪。

而后,44岁的弗洛姆与一位摄影师海妮结婚,但在婚后第三年,海妮生病。为了照顾妻子,弗洛姆移居到墨西哥,不幸的是,在移居两年后,海妮去世。这对弗洛姆的打击很大,这件事情让弗洛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开始接受自己的绝望、失败与无能为力。

1953年,弗洛姆与美丽性感的弗里曼结婚,这是他的最后一段婚姻,正是这段关系让他摆脱了痛苦的无力感,重新找到爱的能力。在这段关系中,《爱的艺术》就此问世。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当弗洛姆摆脱了儿时父母对他的束缚,又在爱情的痛苦深渊中奋力挣扎,爱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尝试均会以失败告终。如果一个人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他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由此,弗洛姆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学习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弗洛姆笔下的“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而是整体人格的展现。他还曾说,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当你在爱情中迷失困惑时,或许可以参考弗洛姆那些关于“爱”的解答。

“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

本篇问答是根据艾里希·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的观点整理而成

Q “爱”有怎样的特征?

A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总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Q 怎样具备爱的能力呢?

A 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俱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Q 小孩子第一次体会到“爱”是怎样的场景呢?

A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Q 什么可以称之为成熟的爱?

A 成熟的爱中有“尊重”: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识别其独特的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但绝无剥削之意。我希望,被爱的人应以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目的成长、发展,而不是来迎合我。如果我爱他人,他仍是原来的他,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所用的对象。

Q 爱情会在怎样的两个人之间产生呢?

A 当两个人都有能力从他们各自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又可以脱离自我去审视自己,爱情就能产生。这两个人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审视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二人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只有一点可以证明爱情的存在:那就是双方关系的深度和对方身上的活力及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Q 如何保持爱的新鲜感?

A 在爱的关系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确实是这样的,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正是爱的主要条件之一。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使自己能够真实地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个被歪曲了的对方影像。只有当我们客观地认识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质。

Q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奢侈品,认为爱情无关紧要。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

A 大多数人决不会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都不觉得人们可以学会“爱”。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

Q 爱是一种冲动吗?

A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来了,又会离去。如果我的爱不包含判断和决定的话,我又何以能肯定爱情的绵绵无期呢?

Hot Book

《爱的艺术》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福堂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爱的艺术》是艾里希·弗洛姆甚为著名的作品,自1956 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 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甚为著名的作品。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More

《到婚礼去》

是爱战胜了死亡。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分隔两地多年的父亲和母亲,同时穿越整个欧洲,前往女儿的婚礼。美丽又活泼的妮农,爱上了年轻的意大利人吉诺。她二十三岁,将死于艾滋病。

随着婚期的行近,妮农和吉诺的故事铺陈开来。

在婚礼的那天,妮农会脱下鞋与吉诺共舞:他们会一直跳舞,仿佛他们永不会疲惫,仿佛他们的幸福是永恒的,仿佛死亡永远无法触碰到他们。《到婚礼去》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关于巨大的心碎,升腾的希望,而在一切之上,是爱战胜了死亡。

More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除了一片赤诚,你还能用什么打动意中人?

作者: [美] 莉尔·朗兹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 青豆书坊

国际著名情感问题专家莉尔朗兹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真实生动的个案,对男女两性在情爱观念与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分析。

书中详细描述了男女在情感需求与表达方面的区别,探讨了他们坠入情网的缘由和过程,并由此引导我们通过各种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博得意中人的青睐,收获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在相遇之初如何进行目光接触?

如何穿衣打扮和举手投足?

如何把握欲擒故纵的火候?

如何寻找和发掘彼此的相似之处?

如何表露自身意中人欣赏的特质?

怎样满足伴侣内心深处的性幻想?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作者为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More

《私恋失调》

当爱情悬而未决时,请打开这本书。

作者: 倪闻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春潮」工作室

——渣的真相是什么?少有的男性视角,抽丝剥茧般分离出爱情中的逃避和迟疑,这是正在发生的爱情,不被传统约束,更自由也更理性!你以为的一生只爱一个人,其实是一遍遍地爱上一个人。

青年作家倪闻天的小说《私恋失调》即在探讨爱情中的失衡以及个体在其间所展露的真实。

封面上,两只相互触碰的手,看似舒展,却在视觉中心点上立着两只正在采蜜的蜜蜂,“蜜”自然是甜的,而“采”的过程既是一种先天本能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于是再细看,指腹红肿,两只手还未紧握,即已被蜇伤。

另有一处小彩蛋:本书从第一页就挑明了结局,可你还是会好奇,两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后来的。于是,跟随故事的走向,内文版式中融入了“时间流逝”“爱情消亡”的概念,页码由第一页的紧靠,一点点蔓延到最终章,完全在书的两端、彼此分离;而篇章页的设计,也由第一章的清晰,走向了终章的模糊混沌,寓意着爱情中那些无法面对也根本说不清的事,也将爱情从无到有再到无的整个过程,具化为这点点符号。

王雅静 韩哈哈

编辑韩哈哈

图片由各出版社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