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克南:纪录片 徐州的驿马古道 1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徐州 位于北京和南京两个古都之间,历史上北方称其为南国重镇,南方称其为北国锁钥,自古是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处,既是调运粮食的漕运要津,又是邮差和官员往来的驿递要道。荆山桥被拆除后,徐州城北驿马古道上的许多名胜古迹被历史风尘湮没了,让我们沿着这条古驿道寻找当年的名胜古迹。

视频大放送 古驿道的名胜古迹

城北古驿道简介

明清时期的驿递,沿途设有驿站和递铺,根据明代《彭城志》《徐州志》等古方志的记载,递铺有石桥铺、荆山口铺、夏朔铺、石山铺、单庄铺、高皇铺和利国铺;驿站有东岸驿、石山驿和利国驿。

这条古驿道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步行探访、一个一个村庄考察,发现它是按照“五里一敦,十里一铺”的要求整齐划一设置的,唯独与南北大官道“五十里设置一个驿站”的规定不同的,是徐州城北三个驿站之间分别为四十里和三十里,因为徐州到利国的距离是七十里,大于“五十里一个驿站”的规定,石山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灵活设立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成为被裁撤的理由。

经过柳泉、茅村、八里屯的驿道则是明末以后的事了,柳泉到了清代才成为递铺,称不上驿站,一地驿站的设立、裁撤需要朝廷的批准。明末徐州知州刘顺之设立的“柳泉公馆”是一个比较大的招待场所,它充当了递铺的职能。

目前这条70里路的古驿道遗留了许多古迹,有寨门、寨河、寨桥,有马号、马槽、放马池,有古井、古槐、古庙,还有乾隆、林则徐等路过的磨刀石和铁水牛。

徐州城北明清古驿道详图

一、百世津梁——荆山桥

荆山口铺是徐州城北的第二个递铺,位于荆山下,处于荆山桥北,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荆山:西邻驿路入桥,山在城东三十里”。

清朝和民国时期,荆山桥是取道徐州循陆路到达北京必过的一座桥梁,荆山桥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桥长1600米,桥宽6.3米,桥孔159个,两侧石狮和石猴各160对,由慷慨乐义的徐州人张胆捐资重建。

荆山桥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古代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拱桥,目前公认的古代最长石拱桥是涿州市的永济桥,桥长627米,公认的古代桥孔最多的石拱桥是苏州市的宝带桥,桥孔53个。荆山桥是一座让徐州人联想翩翩的桥,它像一条彩虹高挂大河之上,它像一条长龙横卧中国北方。

至于张胆为什么修桥,民间有一个传说:不牢河上有个摆渡人,人称姚老黑,他摆船开渡的时候,总会吼一嗓子提示大家坐好:“摇了,摇了,嘿……”由于他姓姚大家都叫他姚老黑,小孩子们坐船他从来不收钱,年纪大的他总是搀扶上岸,不过有个人他是“刮目相待”的,只要这人坐船,姚老黑不仅要正常的1两过河钱,另外还要多加20两银子,不然不摆渡,这个人就是大清朝赫赫有名的徐州人——张胆。张胆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从不和姚老黑一般见识,他要多少就给多少,有一次张胆开玩笑说道:“哪天我修一座桥,看你向谁多要银子。”话刚出口,姚老黑当真了,接着话茬打起赌来:“你要架桥的话,我就把船拉到荆山晒太阳,谁怕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张胆果真花了近3万两银子造了一座荆山大桥,姚老黑也千金一诺把渡船拉到山顶,至今,荆山的西坡上还留有一道黄茅草齐展展倒向山顶的沟,传说这是渡船被拉到山顶时碾压的。

茅村一带的百姓历来喜爱编辑民间故事,这个传说给张胆修桥的义举留下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口述形式即兴表达了张胆修桥一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张胆的义举。

总篡《康熙字典》的张玉书撰文《重建荆山口石桥碑记》记载了张胆修桥的缘由:

1、“公姓张氏讳胆字伯量,彭城人,历官骠骑将军,以子贵诰封光禄大夫,余族叔也。平生慷慨乐义,他如迁学赈荒,善难枚举,皆公力任首倡。”张胆是个乐善好施之人,除了慷慨解囊修建荆山桥之外,还迁建徐州文庙、救济灾民等等,好事做了一箩筐。

2、由于旧桥被洪水冲塌,“凡邮传行旅往来,率望洋以叹”“上下濒水居民,田亦坐是淹没”,来往的邮差和过往行人无法过河、农田被淹,建桥浚河迫在眉睫。

3、确有“姚老黑”这样的敲诈勒索之人:“篙师操一叶舟,踞为利藪,鸡鸣问津,日晡不得毕渡,中流横索钱,衣袽不戒,覆溺,时告其。”这个“姚老黑”划一叶小舟坐地收钱,摆渡到河中强行收费,如有不给就沉船,经常有人因此告他。

荆山桥“始工于康熙壬戌,迄工于康熙辛未”,历时九年完工,张胆还为来往行人考虑,“外建茶房一所、阁一座,为行旅风雨庇息之地。”。

如今,荆山桥还剩下北岸288米引桥一段、残缺的刻有“荆山桥”大字的三门四柱牌坊一座、刻有“出接微山湖,更上为山东”字迹的残碑一通,还有比较完好的“永禁铁轮大车通行”石碑一通。

乾隆多次从这儿的古驿道经过,写有五言律诗《荆山桥》:“三里长桥开孔多,绿芒千顷浪婆娑。涨波未至春膏足,且喜农民获麦歌。” 《荆山桥歌》:“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南北咽喉形胜控,春秋节宣计画良。东接睢邳耕桑野,西连丰沛王霸乡;我曾坐照资利涉,发帑修筑乃如常。”这两首诗后来被刻在四棱碑上,荆山桥拆除后碑刻遭到破坏,今年初,荆山桥小学黄校长为了弘扬徐州古文化把碑刻从地下挖出并置放于校内,打造成一处碑刻景点,让孩子们在课余感受荆山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平地拔起——磨刀石

过了荆山桥,驿道笔直地通往大岗头村,村庄的西侧有一巨石非常惹人注目,高度1米多,长度将近6米,红褐色,东侧立面有两行阴刻文字,整体呈斜三角形。方圆十里内的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说它是关公的磨刀石,说关羽路过徐州在此磨过他的青龙偃月刀。

关于这块巨石及岗头村这段驿道,清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有明确记载:“丘(蔡丘村)东有长岗数里,南接荆山为岗头(有磨刀石二,在驿路旁。下有岗头湖,今湮)”明清时期石岗的两侧是湖水,叫荆湖,也叫岗头湖,所以驿道位于石岗的顶上,随着石岗的弯曲,驿道也变得曲折起来,这一段曲折的驿道有两公里,北接夏朔村。

清同治《徐州府志》介绍岗头时,把磨刀石和驿路放在一起介绍,磨刀石是古驿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古驿道的一个路标,来往行人不会因为道路的曲折和岔道走错方向。磨刀石堪称徐州市地方志记载的第一个古老的巨石类道路交通标志。

以前通过这段石岗古驿道的名人有很多,如乾隆、马可·波罗、林则徐、胡宗南等等,史料对此都有记载。

乾隆1762年4月来徐州阅河路过这段古驿道,写下《渡黄河作》:“两日云龙驻,四番来往经。鸿川常戢浪,巨渎信昭灵。楗石希安尊,瓣香讵德馨。舍舟遵路驿,封牍奏慈宁。”《清史稿·本纪十二》同样记载了这次路程:乾隆在徐州阅河之后,从云龙山行宫出发,走陆路北上,先祭孟庙,再祭孔林。

三、见证岁月——古马槽

徐州城北第三个递铺是夏朔铺,夏朔村的南头遗留了一口老井,村民称其为“饮马井”,说是古代邮差在此饮马的一口古井,古井的东南角卧着一个饱经风霜的马槽,虽然已经苍白破旧,但是读懂了它会被它深深感动,沿着城北的古驿道一路寻访而来,目前只发现这一个是原汁原味的递铺遗留下来的古马槽。

夏朔村对古井、古马槽和井边的两棵老槐树作为村庄文化悉心加以爱护,用不锈钢护栏围了起来,哪怕是老槐树的一片脱落的树皮都会有人用袋子装起来从不轻易丢掉,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为古树敬一把香,年轻人在大喜的日子会来这里行叩三个大礼,会用红丝带结满树梢。

四、断墙残壁——华佗庙

从夏朔村往北,十里古道几乎是笔直的,5里来到陈山村,陈山村在民国的时候叫华祖庙寨,因村里有一座华祖庙而得名。华祖庙大殿用片石垒砌而成,屋面已经坍塌,四壁徒然,空无一物,却是城北古驿道上唯一一座寺庙遗存。

贾汪区政府于2015年把它评为不可移动文物,庙前立有石碑并解读:“华祖庙(清)为纪念三国神医华佗而建,原庙内的雕塑及其他配套建筑在文革中被拆除,现仅存三间主殿。主殿为石砌墙体,两面坡硬山顶屋面,灰色板瓦,整体损毁严重。”

庙前还有一口古井——华佗井,井口直径1.1米,井深大约6米,泉源位于井底的石隙之中。这是徐州继彭祖井、曾子井、楚王井、饮鹤泉等之后又一口纪念名人的古井,以缅怀一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华佗,名医华佗和徐州有不解之缘。

华祖庙位于牛山和鸡毛山形成的山口之中,公元1765年乾隆南巡时经过这里,写下《荆山桥记》记载了这里:“过北山口不一里许,则逮桥之北梁。”北山口指的就是华祖庙所在的山口,桥之北梁指的是磨刀石所在的山岗。

邂逅一群人  艳遇一座城  感受古驿道

对这条古驿道感兴趣的驴友,可以沿着图示方位进行徒步穿越,体验江苏境内少见的、遗留古迹众多的徐州城北古驿道,感受古人的旅途艰辛,感受千年古驿道的繁华与沧桑,领略徐州的驿路文化底蕴。

记录片分五期推送,敬请大家收看

文章发表于2017年7月14日《彭城晚报》地理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