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寄语
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是一本专注于脑血管病前沿研究的学术期刊,我虽近古稀之年,仍觉学习乐趣无穷。遇此荐读之机,自不愿失去。弱水三千 ,取一瓢饮。与你分享,共同进步。学海无涯,苦中取乐,自是一番景致。
凌锋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由国家脑防委报告编写组集体撰写。
新冠病毒疫情以来,全国人民比什么时候都重视和关心数字:每天中国和世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治愈病例等等一系列数字每天变化,按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话: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鲜活的生命!这篇报告也是用大量的数字来说明中国脑卒中的情况。这每一个数字后面也都是鲜活的生命,更是我们每位从业者的使命和担当。
很多临床医生都会更注重具体的手术入路、研究思路、特殊案例等,似乎对流调资料不感兴趣。但若想做好手头具体的内外科病例,心中没有这些流调数据,会很容易找不到研究方向或切入点。真可谓“站得高,看得远”,从全局出发,从病例着手。如果我们只关注治疗每一个病例,就像是在一条生命长河的下游不断地捞落水者,毕竟能捞上来的不如冲走的多。但如果我们关注这些研究的数字,防治关口前移,在上游的地方筑好栅栏,防止落水,那不是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吗?
摘要
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中国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目前,中国40~74岁居民首次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 。年龄≥40岁居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8年的2.32% ,推算年龄≥40岁居民卒中现患人数1 318万,每年190余万人因卒中死亡。中国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防治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编写组
通信作者:王陇德
Email:wangld@nhfpc.gov.cn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
目
录
01
中国卒中概况
02
卒中危险因素
03
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
04
中国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
05
中国卒中防治工作展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启动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脑防委”),并制定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控策略。
一、中国卒中概况
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 ,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中国人一生中每5个人约有2个人会罹患卒中。此外,卒中也是我国疾病所致寿命损失年的第一位病因。《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01
疾病负担
发病率:
GBD数据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由2005年112/10万升高至2017年156/10万,而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96/10万下降至2017年62/10万。
患病率:
GBD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患病率为1981/10万(年龄标化率1470/10万),出血性卒中患病率为424/10万(年龄标化率309/10万)。
复发率: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2008年对7593例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的18岁及以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发病3个月、6个月和1年内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0.9%、13.4% 和14.7%。2009—2012年全国多中心CHANCE研究纳入的5170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3个月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9.7%,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0.3%。2015—2017年PRINCE研究纳入的675例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6.8%,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0.7%。
死亡率:
根据《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卒中死亡率为160/10万,城市居民卒中死亡率为129/10万。2010—2018年间,城市居民卒中粗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而农村居民粗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并持续高于城市居民同期水平。
伤残调整寿命年:
GBD数据显示,2005—2017 年,我国缺血性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自2005年975/10万上升到2017年的1007/10万,而出血性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则趋于下降,自2005年的1668/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192/10万。我国卒中所致伤残调整寿命年远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02
经济负担
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
03
流行病学特征
年龄特征:
我国卒中年龄特征表现为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低于发达国家75岁左右。
性别特征:
我国卒中性别特征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NESS-China结果显示,2012—2013年我国男女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5.5岁和67.6岁,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122/10万和108/10万。
地域特征:
我国卒中地域特征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分布。
城乡特征:
我国卒中城乡特征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自2005年开始,农村卒中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两者之间差距呈现波动性增大,2018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卒中死亡率分别为160/10万和129/10万,这种差距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拉大。
类型特征:
我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表现为持续上升,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同时,GBD数据显示,2005—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出血性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则趋于下降。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急性脑小血管病在卒中患者中占比较高,而心源性脑梗死占比较低。
二、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卒中预防主要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等。来自全世界32个国家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90.7%的卒中与以上10项可干预性危险因素相关。对于我国人群,该10项危险因素与94.3%的卒中发生有关。这提示卒中是可防的,卒中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0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过早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不容乐观,高血压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
据2016年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35~39岁的12.6%增加至70~74岁的58.4%)。在性别差异方面,相对低年龄时,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35~39岁,男性17.9%,女性8.8%);而在相对高年龄时,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则略高于男性(70~74岁,女性60.2%,男性56.2%)。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2018年对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情况进行了空间地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东北地区相对较高,而知晓率西南地区相对较低。治疗率西藏和贵州偏低,部分南方省份和东北三省也均较低。高血压总体控制率以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偏低;而治疗后血压控制率以东部沿海地区最高。
02
糖尿病
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的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我国成年(20~79岁)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144亿,其中有3410万患者年龄超过65岁,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并且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糖尿病(未确诊比例为53.6%,人数约6130万)。
2017年,中国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高达842 993人,其中33.8%为60岁以下的患者。2013年进行的中国慢性病以及危险因素监测研究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总体知晓率、治疗率、治疗人群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糖尿病的知晓率以及治疗率在年长者、女性及城市人群中较高,而控制率则在年轻人群及城市人群中较高。
03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我国高胆固醇血症造成的死亡例数为298 952例,占总死亡例数的3.3%,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为633.2万人年。2018年,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的2013—2014年度“中国慢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的数据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6.9%、8.1%、20.4%和13.8%。男性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女性。
2018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七省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4%、15.7% 、3.0%和13.5%。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已刻不容缓。
04
心脏疾病
心房颤动:
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4%~30% ,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约占70%。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出5倍。2018年,一项来自“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房颤的整体标准化患病率为2.31%。另一项来自“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患病率为9.48% ,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的卒中患病率(2.26%),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低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分别是非房颤患者的1.72、1.63和1.66倍。201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999—2014年,中国人群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增长了至少2.5倍,其中大部分发病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2014年,来自全球抗凝治疗注册登记研究中国亚组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入组的80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仅有28.7%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并且有近1/5的患者未用任何抗栓治疗。
卵圆孔未闭:
人群中总的卵圆孔未闭患病率为27.3%,30岁以下34.3%,40~80岁人群为25.4%,90~100岁人群为20.2%。卵圆孔未闭被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为卒中的一项新的独立危险因素。素。1988年一项国外的研究发现,<55岁的卒中患者中,原因明确者卵圆孔未闭的患病率为21% ,原因不明但存在一个卒中危险因素,如二尖瓣脱垂、偏头痛、应用避孕药,卵圆孔未闭的患病率为40% ,不明原因且没有危险因素者中,卵圆孔未闭患病率高达54% 。
05
吸烟
戒烟可降低卒中发病率,改善卒中预后及复发。2018年一项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卒中或TIA发生后6个月内戒烟可在4.8年内显著降低再发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发生率。
06
酒精摄入
研究显示,大量饮酒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0% ,并使卒中相关死亡率上升16%,并与饮酒剂量呈正相关。
07
不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膳食特点逐渐趋向于高热能、高脂肪和高糖模式,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
据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92、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脂肪摄入量分别为58.3、76.2和79.9g,2002年和2010—2012年脂肪供能比高达35.0% 和36.1% 。
另一项关于2010—2012年我国18岁 及以上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状况研究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为每天5.3g,已经明显低于2002年的6.3g,但仍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发成人和儿童钠摄入指南建议的成年居民平均每天钠的摄入量(<2g)。
以饮料形式添 加糖的消费量快速增加是发展中国家营养转变的主要特征之一。2018年公布的2010—2012 年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状况显示,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率为50.1% ,中国成人含糖饮料的每周1次及以上消费率为15.3% ,每天消费1次及以上的消费率为1.3% 。
此外,我国居民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严重 不足。2016年发布的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蔬菜和水果摄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蔬菜摄入达到我国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2%~26%和14%~19% ;水果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仅为2%~5%和1%~2% 。
08
超重或肥胖
已有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2018年一项纳入4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4 430 000名参与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与卒中风险之间存在J 型的剂量反应关系,体质量指数每增加5 个单位,卒中风险增加1.10倍。
09
体力活动不足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卒中的危险因素,而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体力活动适用于任何年龄层卒中的预防,并且年轻人群受益程度更多。目前,国际上多以体力活动消耗小于4 180 kJ/周作为体力活动不足的判断标准。据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显示,以每次锻炼10 min、每周至少3 d、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为有效体育锻炼,我国成年人群参加有效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11.9% 。与其他年龄组相比,25~44岁和75岁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低。
10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增加卒中的风险。2016年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重度抑郁发作会增加15%的卒中风险。2010年发表的Interstroke Ⅰ 期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压力增加了30%的总体卒中风险,抑郁亦可增加总体卒中风险达35%。中国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PRIOD研究)发现,与卒中后不伴有抑郁患者相比,卒中后抑郁患者的1 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9%。
11
其他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与卒中的发生有关,而且与预后存在紧密的关系。2014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对我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最终得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总患病率为27.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此外,相较于1990—2005 年,我国2006—2012年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病率明显升高。
大气污染:
2010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的第4位和第5位危险因素。香港队列研究显示,老年人群居住地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 3 ,总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22% ,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42% ,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21% 。2013年,中国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总死亡为80.7万例,其中出血性卒中16.9万例,缺血性卒中8.8万例。201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短期空气污染暴露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关系的荟萃分析显示,随着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和PM10浓度的增高,卒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
偏头痛:
现有研究表明,偏头痛可能增加卒中发病 风险。2013年的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组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7.15% ,显著高于对照组(3.9% )。2017 年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非偏头痛患者相比,偏头痛患者总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55和1.64,综合流行病学证据支持偏头痛应与总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妊娠和产褥:
2007年一项单中心研究显示,妊娠相关卒中发病率为46.2/10万例妊娠。一项纳入11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相关卒中的粗发病率为30.0/10万例妊娠。
毒品:
毒品滥用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在35 岁以下的患者中,吸毒可能是最常见的卒中易感因素。15~44岁的吸毒者患卒中的风险是非吸毒者的6.5 倍。一项纳入422例年龄在15~44岁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12.1% 被发现最近有非法药物使用,4.7%有药物滥用,并且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
肿瘤:
恶性肿瘤越来越被认为是卒中的一 项危险因素。一项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卒中发生风险高1.5倍。另外一项同样来自台湾地区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胰腺癌队列的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3 倍。
以上内容为摘选,
《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
《中国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
等更多详细数据请查看原文。
编写组部分成员
王陇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彭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杨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刘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王伊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马林(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
单春雷(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焦力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巢宝华(国家卫生健康委秘书联络处)
曹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
马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
闫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张红(德阳市人民医院科教部)
通信作者:王陇德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拥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 “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 奖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 “高川” 奖。
凌锋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副所长,《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名誉主编。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介入分会主席,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执委会常委,亚太地区介入神经放射与治疗联合会(AAFITN)终身名誉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民族孤儿救助基金管委会主任,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