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的书房,是个什么样?(文末有赠书)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6-17
1942年出生的冯骥才,人称“大冯”,写小说是个高手,已经出版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还能画画,办了不少画展,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致力推动传统古村落保护。

这么一个多面手,书房是个什么样?


大冯说:“我要我的书房‘四壁皆书’。故而房中除去门窗,凡墙壁处,皆造架放书。书架由地面直通屋顶。我喜欢被书埋起来的感觉。”


大冯书房里的这本藏书很特别,是他2008年11月在北川中学废墟里带回来的,“这是人教版八年级的《生物学》课本,我翻开看,书中一些文字下边,划着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横线,一些空白处还写着一些字,显然是课堂上对老师讲课重点的记录,表现出孩子听课的认真。我在扉页左下边,看到这孩子的签名‘任××’。字迹细小而拘谨,三个字挤在一起。这是个纯朴老实的女孩子吗?她是死是活?不用问了……”


大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是有手稿的,“手稿是书房的果实”。这么摆放,有些凌乱,大冯不在意,他有自己的理论:“书房是最不怕乱的地方。书房之美包括它的随意与缭乱。”


大冯的书房里,还保存着热心读者来信,“这些读书的来信,却告诉我应该为谁写作——这个我永远不会丢掉”。


文人的书房,自然有文人气。这是大冯书房里的一对木制楹联。“司马文章辋川画,右军书法少陵诗。”提到了四个人,司马迁、王维、王羲之、杜甫;说了文人的四件事,诗文书画。


文人之间,自有趣味。大冯的书房里,有一张小画。八十年代初,为申请住房,大冯“快把鞋底磨出窟窿来”。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大冯得到消息,住房终于给批下来了。一同开会的吴祖光、黄苗子和丁聪也高兴,要用笔墨祝贺。丁聪画了大冯肖像,吴祖光写了一句“苦尽甘来”,黄苗子写了四句:“人生何处不相逢,大会年年见大冯。恰巧钥匙拿到手,从今不住鸽子笼。”


大冯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上用心用力。书房里收藏的这尊关公像,“充满民间的淳朴、率真、稚气、随性、放达。左半张脸可能常被风吹,风化日久,面孔模糊,但神情犹然。凡具此气质者,皆为至上之美”。


这是一根扁担,立在大冯书房的门后。他写过《挑山工》,是个名篇。他在泰山认识了挑山工宋庆明。这个比大冯小一岁、做了36年挑山工的老汉,知道大冯给他们挑山工写过文章,一个谢字没说,就把自己的这根扁担送给冯作家。大冯说自己接过扁担时浑身发烫,“不知该说什么,我知道此物相赠的分量。挑山扁担,情重于山”。

大冯将自己的书房故事,一一写下来,出了一本新书,即《书房一世界》。

他说:“对于作家,惟有在书房里才能真实地面对世界和赤裸裸地面对自己。这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自己精神的原点,有自己的定力。”

他还说:“书房里是一个世界,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

6月17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刊发《在一方天地中酝酿“书房美学”》,对《书房一世界》的写作特色和价值进行阐述。作者田振华写道,冯骥才“通过书房中的一物一景和静思遥想,展现着自我内心中的大世界,进而建构独特的书房美学”。

通过细致阅读,他的感受是从这本新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家对世间万物拥有持续、饱满的热情。作者以书房为书写空间,以书房中的各种物象为叙说对象,探讨书房带来的美学意蕴,呈现的是他几十年的沉淀与思考,彰显的是作家的性灵和自我面对大千世界的哲思,小叙述中蕴藏着大智慧,着实别有一番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