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提问的人 才是会独立思考的人

 敏芊随笔 2020-06-17

想写这个文章,是源于最近一个朋友问我:

“敏姐,我发现你在做营销咨询的时候,点子特别多,一会一个会员模式,一会一个社群模式,我就特别想知道,灵活的商业思维是你的天赋吗?还是通过学习实践可以获得的?

以前也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总是开玩笑的说:估计是宁波人吧,有基因。古话说的好:没有绍兴师爷,就没衙门;没有宁波商人,就没有市面。

可突然有一天,一个事件引发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基因是一部分,而很关键的一部分是源于打小以来,我爸对我的不断「提问」

记得我20出头的某一天,跟老爸一起去家乐福超市,他问我:家乐福一天的营业额是多少呀?

我的第一反应是:跟我有关系吗?第二反应是:没数据,我怎么知道?

然后老爸那句熟悉的开场白就来了:你看到什么,都要给自己提问题,这样你就能学会独立思考,不需要求人就能独立的解决问题,做出判断。

然后他继续说: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不需要你精确的答案,你看每个收银口有多少人排队,每个人大概付多少钱,就能算出半个小时内,100个人平均付了多少钱,这就是数据。

再评估高峰、周六、周日时段,基本上就能知道一个月的营业额了,如果你真有心,就能计算出这样的超市,在这样的小区,是盈还是亏?举一反三,全上海的家乐福你都知道了~~~~。

以前听听也就罢了,当然后来自己开店的时候也用过。

可真正让我对老爸心悦诚服的是看到一条面试的信息:

假如你去硅谷面试,很容易遇到这样一类问题:西雅图有多少个加油站?北京有多少家星巴克?

大部分人,像我当初回答老爸一样,结果毋庸置疑,肯定是直接被ko了。

其实这类看起来回答不了的面试题,就是要考察一个人用「量化思维」,一步步逼向真相的能力。

这类题就是著名的「费米问题」,最经典的是: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

费米用「量化思维」的估算法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算法就不具体讲了,跟老爸的套路基本一致。哈哈,应该反过来说,不过怎么说不重要。

重要的是面试官考察的是在没有任何参考情况下,没有任何线索情况下,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好吧,老爸是牛,但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不习惯于各种各样的「提问」,从而让自己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01 Why


首先,
我们之所以不习惯「提问」,说大了,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小了,是我们所受教育环境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都特有好奇心,天天好几个“为什么”?可一进入学校,你发现没,很多的“为什么”都不在是“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了,而是集中在“吐槽领域”了。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不自觉的养成了“海绵式的学习”,一种较为被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为了应试,长达十几年的训练,我们的思考,都是被动的就问题寻找解题思路,并不需要对问题的本身质疑,我们教导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触及问题的底层和根源。

而另一种学习是「淘金式」的方式,它的特点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在接受别人观点的前提下,质疑或者选择吸收什么,忽略什么...

并且带着特定的态度,即不断的提问或发问的态度去学习,在这种冲突、互动的过程中,披沙炼金,以找出最佳的决策和判断。

这种「学会质疑、提问,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认知层」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思维模式的材料。

可以说:它们是我们在心智上,真正「成年」的表现。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这些东西全部都是缺位的。

其次,我们不擅于「提问」,是因为:
人们总是选择接受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换言之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信念找「认同」,并不断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质疑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由此可见,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和思考,往往容易让位于我们事先预设的立场,并且对个人信念持有「确认性偏见」。

所以,我们在看某一篇文章或者报道时,都会先找是否跟自己的立场、结论一致,如果一致,就在心理强化之前的观点;如果不一致,找出事实、理由把作者批判一番,结果还是再一次的强化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会极力的「捍卫」,而不以「质疑、提问」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寻找真相呢?

原因是,大脑有一个机制
当我们对某件事隐含了某种期待或者某种判断的时候,就会自动形成两股力量:
一股是过滤跟我们这个期待判断矛盾的、对立的信息和数据。
另一股是潜意识的去搜集那些跟我们这个期待相符合的、或看上去支持我们判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

大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思考是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费脑子,它意味着:
1、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处理矛盾和冲突;
2、不稳定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我们对自我产生怀疑,从而紧张、焦虑、无所适从。

因此,无论是下一个武断的结论,还是向外界求助,大脑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尽可能追求稳定,回避「思考」。

这就是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在我们的脑中出现两种对立的,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导致心理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而此时,我们的大脑就必须借助「最小阻力路径」亦即采取阻力最小且最节省能量的思维、行为模式去干涉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们变得一致,才能消解这种紧张不安,回归稳定。

小结一下:

说了一堆,其实就一点,大脑喜欢挑简单的事情做,寻找「认同」,捍卫观点这种事比较简单,而「质疑、思考、修正」这件事太费劲了,太消耗能量了,回避。

话说回来,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也正是社会金字塔顶端,那些20%人的期望,正应了他们提出的「奶嘴战略」:(「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

全球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会阶层分化、财富差异加剧,于是上世纪90年代,全球的政治精英们为了让这个世界80%的边缘人士安于现状,然后主动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

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发泄性娱乐及满足性游戏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最终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

我是不想要奶嘴的,不过,话说回来,不是经历了一场跟合伙人闹掰而导致创业夭折,即便有我爸不停「提问」,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了清晰的认知。

所以我才这么急迫地分享给大家:如何通过训练「提问,质疑」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02 How


先学学大牛是怎么做的?

达尔文在形成“进化论”的过程中,每次当他有了一个很成熟的想法,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时候,就会用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方式,去搜集各种不利于这个结论成立的证据,以及可能是颠覆已经成形的这个想法的思维模式。

在《认知方法论》中吴伯凡称这种方法为“认知自虐”。
换句话说,就是不断的对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质疑,质疑之后,再进行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剥离了伪认知,寻求真认知。

比如:达尔文看到孔雀尾巴的时候,他立即想到,之前的理论也许并不准确。因为孔雀尾巴那么长,是不利于生存的,这对于它的生存竞争理论是一个挑战。

但他并没有回避这个挑战,没有固化已有的想法,相反,他去拥抱这个事实,继续深化知识,通过这种“认知自虐”,在现有的理论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终于让自己的认知疆域大大扩展了一块:除了进化动力、生存竞争以外,有一个动力—性选择,这也是推动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以此为鉴,首先我们要具备这种“自虐”的精神,毕竟质疑自己,向自己发问并颠覆已有的认知是非常痛苦的,这个思考过程,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剥皮一样。

那么以下通过一个案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通过「自虐、质疑、思考」而认知升级的。

01

避免情绪化 提升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指的是能够从不愉快的思想、情绪以及无意识状态下挣脱而获得思想的自由,从而变无意识为有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也就是说,处于愤怒、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下,大脑塞满了各种杂七杂八思想的时候,是无法正确思考的。

并且负面情绪也会带来认知偏误,而创业夭折,让我开始「质疑,反思」的导火索也是因为“负面情绪”。

我们三个人合伙,第一年还好,第二年开始由于各种生意、管理上的事情各抒起见,互不相让,频发“争执”,不是“争论”,“论”往往还有结果,“执”是没有结果的。

说白了,吵了多次,却没有结果,毫无效率可言。这让我非常痛苦,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就想发火。
其实大boss也在努力克制,我能体会到,但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善,为此我还发了朋友圈,想暗示一下彼此:


我也知道发朋友圈,只是一时的泻火,不会解决问题的。
直到有一天看到达尔文这则故事,才开始了「认知自虐」:打破、推倒、重建。
既然有火,就先灭火,把情绪先搞搞明白,可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解决了情绪问题,还颠覆了认知。

帮助我解决情绪问题的是ABCDEF模型」
这是由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的,同时他也是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REBT)。

埃利斯认为,人们一天中会反复经历情绪的三个基本阶段,包括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通过信念系统过滤,最后形成不同的情绪:

再进一步思考,就产生的情绪做自我质疑及剖析,就会逐步趋于理性,从而采取行动。

这两张图的思考步骤是:

我们呈现出来的大部分负面情绪,比如我动不动就有股无名之火(C),并不是因为合伙人不同意我的方案,或者生活中表白被拒,夫妻为了孩子上什么补习班吵架、闺蜜之间的不理解等外部刺激事件(A)造成的。

造成情绪反应的关键因素是:信念系统(B),内心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ABC模型」的结论:改变信念,比改变情绪容易,也是从根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此结论,埃利斯还给出了改变的增补步骤:
先对信念系统(或许是非理性的)质疑(D),接着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情绪效果(E),最后进一步采取某种行为(F),避免过去的循环再度发生。

这个模型,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接近真相了,我跟合伙人的「信念」是否统一,这才是冲突的本质。

小贴士:关于情绪的这一部分,真的非常有效,以后专门写一篇文章,欢迎持续关注哦,等不急的也可以先看书:
《拆除你的情绪地雷》《无条件接纳自己》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理性情绪》

02

避免「信念固着」认知升级



首先信念系统:对自身、他人、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其次由埃利斯「ABC模型」推理得出:
情绪反应C:恼火为什么总是争论,却根本达不成共识;
刺激事件A:我们只针对业绩如何增长,营销模式如何调整,客户如何增加粘性等事件进行判断和决策;
信念B(内心对A的看法):没有对彼此的信念,也就是说「价值观」,进行诊断;

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合作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尺度和准则。

比如,有人将金钱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有人则将金钱视为身外之物甚至视为粪土。

而价值观在企业的作用,用马云的话说:企业要想不迷茫,就必须要有使命感;要想有方向感,就要有愿景;要想凝聚同舟共济的人,就要价值观统一。

其实我和合伙人也是十几年的朋友,也算知根知底的。但平时吃吃喝喝,唱唱玩玩,也不会讨论什么价值取向,因此也就升级不到「价值观冲突」的层面。

可做企业就不同了,比如:公司创办一年以后,由于业绩增长迅速,客户量不断增加,她提出由工作室模式,转型门店模式。
这样可以增加公信力,有更大的场地举办社区,社群活动,不但能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从而会带来更好的粘性。

而我坚决反对,我认为工作室和门店只不过是形式,本质还是从买卖中赚钱。
要改变的是商业模式,借鉴互联网思维,不从产品上盈利,而是从服务中获利,这样才能增加客户粘性,也是企业快速迭代的根本。

就「转型」这个「事件」,我们争论了大半年,最后因为我是小股东,而主动放弃。
好吧,但是随后的半年我始终沉浸在各种“不得志”而引发的情绪低落状态。

也是因为这个,我才开始自虐式的「质疑,发问」,并寻求答案:

我们每个人长到今天,其实已经拥有无数的社会经历,这些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各种想法、梦想,引导了我们的所见所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文化传统,促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

一句话,我们总是带着各种“观点”上路,价值观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的合伙人之所以一定要通过门店转型,是基于她之前就是从门店发家的,是靠门店创业成功的。
因此她会认为在企业已平稳度过初创期,盈利之后,扩大生产力的方式,依旧是门店。

再一次淘金,其实是她将淘金盘放到沙子里之前,就认为自己的盘里有了“金子”。

她之前为此“金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而也更使这些「信念」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是「信念固着」。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心存这种「确认性偏见」,只偏爱自己当前的观点和结论,也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巨大障碍。

“进化论”告诉我们,生存下来的物种都不是最强的、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

我们的祖先,小心翼翼的从树上下来,走进了平原,如果也带着在树上生存的「金点子」,那么我相信,没今天的你、我、他什么事了。

当然,我的提议,也未必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的发展,换言之我的「信念系统」是根据我的成长环境及生意经验造就的。(了解这部分可以翻看我以前的文章,或加微信glasses4mj进一步探讨)

但重要的是,通过这半年对自己的质疑、打破、对所遇到的一切不断的重新评估,深度思考,可以很明确的说,我们的冲突,并不在情绪层面上。

而是「信念系统」不统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不一致,这就造成了,我们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回报也不一样。

存在两种价值体系,如何能经营好一家企业呢?
所以想清楚了这一切之后,我在公司依旧盈利的状态下,转让了股份。
这就是我「认知自虐」的过程——

另外:

03

不习惯提问、质疑

造成思考力下降的现象:



除了以上我说的二点:
1、情绪化;
2、信念固着;

还有:
3、把假设当结果
浅显的类似于这样的提问:“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个”
比如我在知乎里看到的:


这类假设性提问,是设置好了「前提」,首先这个前提究竟是否正确呢?
其次,我们很多人还会把假设当结果,从假设出发就开始推论其他事情,而这个假设本身就没有被证明和推理过,也就是说这个假设本身就需要被质疑的!

4、把表象当事件的原因:
比如,公司里很多人在上班时间聊QQ,然后主管就认为大家不遵守劳动纪律,于是找来网管,安装一个QQ屏蔽软件。

可这是真正的原因吗?
答案有好几个,也许是因为工作量不够,或是业务拓展遇到瓶颈,没有解决方案,又或是产品过气,竞争失去优势等等。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些提问技术,比如5why提问法,从而找出员工上班玩QQ的根本原因。
而不是只做「浅层思考」,直接把表象当事件的原因去解决。

最后的话:

本文中涉及的观点、方法论,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它的特征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审视、质疑,而不是用已有的立场或观点下意识的接收。
「批判性思维」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部分。(题外话:我觉得批判性思维,似乎是评判性思维更贴切)

而「独立思考」强调的是不受操控的,独立的对事物进行抽茧剥丝,分析起因、过程、结果,从而做出决策和判断。

基于以上两种思考方式,都需要我们做一个开放的人,一个敢于对自己提出质疑并否定自己的人,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