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20-06-17

反惯性的题出,的确是个新觉知新发现。书法,即使是得法,太熟了以后会很容易定势、雷同、相似,千篇一律。赵孟頫与王羲之的差别或许与其日书万字惯性精熟相关。

书法就是在熟与不熟之间的反惯性状态。

古书圣贤们的精彩之处全在于记录日常,而不是我们今人十至百遍的唐诗、宋词、元曲书论。记录日常,每日必新,这就给古贤们的书写增添了惯性障碍,日常书札之所以出彩或许在此。

但我以为反惯性并非艺书的根本。它如同没有惯性也不行一样,只是事物的一面,也如同书法的浓淡、枯湿、疾徐、方圆等一样,解决的办法也是一个至极归中罢了。

至于书艺的根本问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探讨。这将是解决书学乱象、一统江湖的大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陈振濂先生的"反惯性"是个书艺方法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