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常会冒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学书法为什么必须临摹古帖?我想学现当代人的字行不行?自己创造一种字体是否可以?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非常浅显,随着学习的深入均可自然解决。然而在初学阶段却不可不知其中的道理,否则将会影响到书法学习的深入。 20180918《书法报当代名家版》第二、三版(第37期) 关于临帖的几个问题文 刘广迎 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常会冒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学书法为什么必须临摹古帖?我想学现当代人的字行不行?自己创造一种字体是否可以?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非常浅显,随着学习的深入均可自然解决。然而在初学阶段却不可不知其中的道理,否则将会影响到书法学习的深入。 一、学习书法为什么必须临摹“古帖”?首先,中国书法发展史已经证明,至少是在汉末(或说是魏晋),篆隶楷行草五体已经具备,我们不可能再创造一种新的字体出来。这个结论,是已经有人尝试并以失败的结果证明了的。 陈振濂教授主编的《书法学》一书郑重指出指出:“结体中的篆、隶、楷、行、草五大类,已被漫长的中国历史所认可。有人企图创造出‘第六种书体’,并付出了几乎一生的心血,其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参见陈振濂等《书法学》第637页。) 既然已经如此,我想对于我们初学书法的朋友,大可不必在这方面浪费精神。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现当代的书法艺术水准不如古人。这是由于精神产品的超越性或者叫作前瞻性所决定的。 我在《书法漫谈》一文中曾经讲过这个问题:事实证明,某些精神产品从诞生那天起或者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就达到了顶峰,使后人永远无法超越。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东方的佛典和西方的《圣经》,中国文学史上的《诗经》《楚辞》以及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恢宏博大,灿烂辉煌,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至今仍有恒久的生命力。在这些璀璨的文化成果面前,我们只有感佩它的伟大,敬畏它的渊深。试问当今之世,有哪位学者敢说他的思想和诗文已经超越了上述经典? 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日新月异的。从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不过350年的历史,现在原子能、互联网、宇宙飞船,载人航天等等,各种技术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同样,书法发展到晋代,“二王”是一个顶峰。尤其王羲之书法“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字势若游龙飞凤,古雅遒劲,达到了“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尽善尽美”的境界。即若清代一向大力“尊碑”的康有为亦评论道:“‘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雄奇也,盖所取资皆汉、魏间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 其关键在于,“‘二王’书风的最大意义是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李廷华《王羲之王献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迄今为止,没有哪位书家敢说自己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王羲之。尽管有的学者很自信说已经超越了古人,但并未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同。 再次,关于临摹现当代人的字是否可行,其实前面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明白了。 这涉及到选帖和眼界问题,书法史上最高水平的法帖已经明确,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得之下下。”我们应该取法乎上,瞄准最高端,一超直入,方为正途。 当然,有人喜欢现当代人的某种风格,诸如其章法形式、用墨等手法,作为参照借鉴是可以的,但终不可拿来取法,否则终究不能高古,难登大雅之堂。 二、临帖的目的是什么?临摹古帖,是直接向古代先贤学习。亦即从结体、用笔到章法、墨法,全面的学习继承,把古人的手法、技法,变为我们手中的利器,提高我们自己的书写和创作水平,为有书法艺术意义的书写做准备。 南宋大诗人姜夔说:“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从古帖中得来的技术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是可靠的,成熟的。绝不依傍前人的纯粹创造几乎不存在,一些所谓的创新实际是见得太少。”(寇克让:《书法没有秘密》)临摹古帖,就是把前辈先贤的书写习惯变成我们的书写习惯。 通过临帖来训练和规范我们的书写技能,祛除我们自己的不良书写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书写惯性定式。临帖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通过临帖训练我们眼睛的观察力,大脑的领悟力(或记忆力)和手上的表现力,久而久之,使书写成为一种惯性和自然而然的行为,为创作作品奠定基础。 然而,临帖不是最终目的,临帖只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入古是为了出新,临帖是为了化古出新。 三、怎样临帖?1、对临。就是对着字帖边看边写,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2、背临。指不看字帖,在对临基础上凭着对字帖的记忆和理解来写。 3、意临。是造诣较深的高级阶段的临帖方法。抛掉字帖,根据自己对一部法帖的理解和书写惯性来临写。“取全帖之一部,或意态,或形质,或韵气,或笔意,或神形,融为己意。”(方尧明《临摹——书法堂奥之门径》) 特别说一下“摹帖”。启功先生和王学仲先生就公开提倡这种方法。 宋人黄伯思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 实际上,摹与临是两种不同的练字方法。摹是用透明纸蒙在范本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描摹,过去叫仿影或描红。启功先生推荐用刷过肥皂水的透明塑料布蒙在字帖上描摹。临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对照着临写。一般学习过程多是先摹后临。这是许多大家都曾经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只不过有的人不说而已。 王学仲先生说:“摹是学习掌握前人写字技法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初级活动就轻视这一方法。通过摹字,我们对字体的间架、结构、粗细转折,一笔一划地钩摹下来,就会十分深刻地印在脑子里,所以钩摹时要细心揣摩体会字帖上的笔法特点。”(《书法举要》)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试试这种描红或摹帖的方法。 四、怎样处理读帖与练笔的关系?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山谷题跋·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清宋曹亦曰:“初作字,不必多费槠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书法约言》) 古人有许多关于读帖的论述,其实他是强调读帖对于临帖的重要性,亦即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之意。我以前说过,学习书法也要“观察,分析,思考,总结。”“不能只管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读帖的作用尤其显得重要。 首先,怎样读帖? 读帖读什么?不仅仅是读懂一篇文字的内容,学习他的文学手法。关键在于将一部法帖从结体、用笔到章法、墨法,全面熟悉、理解,了然于胸。这才是正确、科学的读帖方法。 清周兴莲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临池管见》)此处讲到的“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这就涉及读帖到底读什么的问题?比如: 结体有何特点?分析一个字的重心和主笔在那里;同样一个字、同样的部首偏旁,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用笔上有何精彩之处?是方还是园?藏还是露?有什么特殊的笔致意趣?某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起笔又如何收笔?提还是按、转还是折?是中锋还是侧锋?…… 章法上有何独到的地方?分行布白有何与众不同?字与字、行与行,乃至整个篇幅与其他法帖有何不同?是平正谨严还是错落有致?是匀称还是飞动,是连贯还是参差? 其次,读帖与练笔的关系。 我们切不可被古人多强调读帖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只读帖就可以而不用临帖练笔了。要知道古人(包括毛泽东主席)使用毛笔的功力是十分娴熟的,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硬笔可以使用,更没有电脑打字,天天使用毛笔写字,对毛笔的使用技巧不能说已经出神入化,那也是得心应手。所以看到什么样的笔画形态,举笔就能把它描摹出来。所以,他们的学书重点就在于记忆字形,领会笔意,遗貌取神,而不在于练笔。 我们现代人就不一样了。首先使用毛笔写字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你得花上很长的时间去掌握毛笔的书写技巧。所以说临帖练笔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首要的课题。等你把手中这支毛笔使用熟练,各种技巧都掌握之后,想些什么就可以写出来了。 什么时候才能算是掌握了毛笔的书写技巧呢?我前面说过,达到人笔合一,基本忘了你是拿毛笔在写字。由技进道,厚积薄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基本成功了。 五、总是临不像怎么办?临帖首先必须求形似,进一步追求神似,达到惟妙惟肖。这是对临帖的较高的要求。有朋友说了,我临帖总是不像怎么办? 启功先生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请你不要那么着急。不但现在不那么像,将来你仍然也像不了。”(《破除迷信》)因为临帖不是照相制版,每个人书写习惯不同,使用的笔墨纸张不同,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全像。 那么怎么办?我曾经说过:“临帖是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只能是近似的像,由不像到像,慢慢地越来越像。” 另外,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可贵的是眼界必须要高,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好字,才能为自己确立起一个高的起点。否则,把一些低端的书法垃圾看顺了眼,那就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2019.06 |
|
来自: 御云斋艺术馆 > 《《御云随笔集:村西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