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杨老师,我练某某某书法行楷两年,在白纸上临帖,平均一天有三个小时左右,觉得字还是不行,是不是方法不对。能指点一下吗?(中涛注:这是博友通过私信提出的问题,而非模拟提问。提问中的某某某,原私信中本为有名有姓的硬笔书法家,此隐去。)
答:我的博客很少谈论硬笔书法,既然你问起来了,还是与你一起探讨学习一下。看了你发来的硬笔临帖图片(见下图),应该说也还是有成绩的,因为练总比没练过要强。仔细观察分析你的硬笔临帖,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你过分强调了笔画的转折部分。因为毛笔书法,可分“点、线、面”。这个“面”,是指毛笔写出的较粗笔画,其实是占据一定面积的,比如说点、折等部分,往往会加重。通过这种粗细的、点、线、面的对比,毛笔书法的空间分割丰富性更为多样化。而硬笔书法,如果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点、线的结合,“面”的元素就比较少了,有的话也可忽略不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临写现代人的硬笔字帖,或古人的小楷法帖等,就不能刻意去夸大这些转折的地方。在毛笔中,转折处加重后,因为有“面”的元素在里边,我们并不会感觉转折处是长线条,而从你的临帖看,由于故意强调转折部分,转折本身具有了长度,而成为一条斜线的笔画。换句话说,你等于是夸张和放大了转折部分,因此整体上显得这些字变曲过多,不“爽快”,不“利落”。
那今后怎么办呢?个人觉得,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再注意一下:
一、减少对转折处的夸张成份,减少笔画中的一些弯曲因素,使这些笔画线等能够拉直,这样字的效果才有“张力”。

二、逐步向临写古人字帖过渡。写楷书的话,可选古代法帖中的小楷,此类法帖是很多的。行书呢,则可学习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以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法帖。实际情况是:任何出版过钢笔字帖的现代硬笔书法家,都是从古人法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既然如此,你也不妨去直接去临临古人法帖——直接用硬笔临写古法帖,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今天就到这儿,再见。
2016年6月10日 杨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