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有“五液”,为五脏精气所化

 图书 馆员 2020-06-18

人体有“五液”,为五脏精气所化,五液暗藏身体的秘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通过五液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身体状况。

一、汗hàn

汗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一个“干(gàn)”。这里的“干”发四声,解释成: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躯~。~线。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体躯干中产生的液体。

《黄帝内经 · 素问 · 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说明汗,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

中医也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说。由于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因此,也印证了,汗为心之液。在《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换言之,在人体五脏当中,心为皇帝、君主,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在西方,总认为心脏没有思想,只有大脑在思考。后来,人们通过心脏移植术才逐渐发现,接受心脏移植的一方,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供体相似,这时西方医学才不得不认为,心脏也是有思维的。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不能不说中医的高明和伟大。

那人在什么时候会出汗呢?

正常情况下:①运动时;②情绪激动时;③环境温度高时;

非正常情况下:①被惊吓;②夜间盗汗。

既然汗为心之液,就说明,汗与心脏的活动密不可分。正常情况我们自不必多说,下面来看看非正常的两种情况。

第一,当人被惊吓时出的汗,通常是冷汗。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通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吓了一身冷汗”。这种冷汗,多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很多人都有手心爱出冷汗的症状,这多半是身体阳虚所致。换言之,人体的阳气不足。“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虚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

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又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亦必多汗出,以阳随气去之故。

第二,夜间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晚上也经常容易盗汗。这种情况多由于心火过旺,精神压力大所致。汗为心之液,到了晚上,本应肾水上来,把心火降下去。但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很多人到了晚上心里还想事,如果肾水足还好,一下就把心火灭了。但恰恰是很多人心火旺,肾水又偏偏不足,因此很容易形成盗汗。这就是心肾不交。

盗汗的人,多半还容易失眠。汗在外为汗,在内为血。过多地盗汗,必然造成阴虚。因此,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可以缓解盗汗问题。

当然,如果找不出问题所在,可以考虑脊椎的问题,它也容易引起盗汗,此时应该看医生了。

二、泪lèi

泪字左边是一个“水”,右边是“目”。从结构上很好理解。如果汗是躯干流出的液体,那泪就是由眼睛流出的液体。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

因此,既然泪为肝之液,那一定和肝血有关。泪水是以血为原料,由泪腺加工而成。泪水从泪腺中排出后,进入位于结膜内的泪囊。然后再排入泪管。

那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呢?

一般而言是两种情况,一是反射性流泪,比如受到外界的刺激,像切洋葱,遇到大风等;还一种是因情感流泪。情感流泪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悲伤,二是激动。但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既然泪为肝之液。肝在人体当中,是最大的解毒器官,因此,当人处于极度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实际是是人体的一种自保性解毒。

事实上,受了委屈或被悲痛折磨时挥泪痛哭,能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对改善情绪非常有益,该流泪不流泪,是引起溃疡病、高血压、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女人比男人长寿,当然原因很多,其中女人的例假和爱流泪,都是人体的一种解毒表现。随时的解毒,使毒素不容易在体内蓄积,不会导致人生大病。

三、涎xián

涎的字结构为,左边是“水”,右边是“延”。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延长的水。那延长的是什么地方的水呢?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

可以说,涎,也就是口水,或称哈拉子,实际上是脾之气的外在表现。涎和唾都在口腔中,形成口腔之中的液体,但二者是有差别的。涎为液体中较为清亮的部分,而唾则是较为粘稠的部分。

在正常情况下,涎既然是延长的水,那涎长的是什么水呢?那就是脾之水。是因食物而产生的分泌液,它归于脾。它产生于舌头的两侧。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是涎,你只要想像一想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去外面饭馆吃饭,是不是都爱要个饮料什么的?觉得如果没有饮料,这饭吃着没味,总觉得口很干,这说明我们已经在吃饭的时候产生不了饥饿感了,吃饭不香,分泌不出涎来,所以才会用饮料替代。

但是,饮料大部分含有高糖,喝了以后会让人有易饱感,进而又影响人们正常饮食。但这种饱的感觉又不是真饱,胃里又是空的,又想让人多吃,这种吃法就会让人不断长胖。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老年人或者小孩子爱流口水,这种现象我们俗称流哈拉子。中医一旦看到这种现象就会说你脾虚。

虚,其实就是弱的意思,也就是说脾的功能变差了。因为脾主肌肉,肌肉约束不住口,自然就会将口水流到外面。但凡这种人大都比较胖,尤其是一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把口水流的哪哪都是。

四、涕tì

涕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为“弟”。“弟”在这里又有什么意思呢?官方解释为: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

我们都知道,鼻涕出来都是一股一股的,不像眼泪、汗一样容易止住。是不是这种情况就像“次弟”呢?

中医认为,涕为肺之液。换言之,也就是肺功能的外在表现。

人在什么时候会流涕呢?

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1、感冒。人在受寒之后,风寒进入体内,这时人体会感觉浑身酸痛,当我们用发汗药之后,寒气被驱散,这时,人就会进入感冒的后期,开始流清涕。此时你摸一下清涕,你会感觉是冰凉的,这就是呼吸道排出的寒邪,说明感冒将要好了。通常情况下,当清涕流尽时,感冒就自然而愈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流浓涕。这种情况多是由于热症引起的。同时,也会是呼吸道粘膜破损后化脓所致。这种就要仔细分析情况了。

2、悲伤。此种情况和流泪相似。中医通常认为,思伤脾,忧伤肺。因此,人在悲伤之时,往往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这也是一种排毒的过程。

3、外界刺激。比如当我们吃辣椒、大蒜、芥末时,都会不由自主流涕。这些食物在中医里都归为“辛”。辛入肺,过辛伤肺。如果我们偶感风寒,借助这些食物,会帮助我们将体内的风寒排出体外,流涕也就很正常了。

但是,如果过度吃这些东西就会伤肺,还会引发痔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过度刺激所致。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大便时,也会流涕,这个道理与前一句话相似。

五、唾tuò:唾字的结构,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垂”。“垂”字的官方解释为:“东西一头挂下:~杨柳。~钓。~直。~线。~手。~泪。~头丧气。”那么在口腔里,什么东西是一头挂下的呢?只有水这种东西。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此,我们就很好理解唾液了。

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换言之,也就是肾功能的外在表现。前面我们在谈涎时已经提到了,涎相对于唾来说,更为清亮,并且想到吃酸杏,分泌出来的就是涎。

而唾是怎么分泌出来的呢?你只要用力搅伴你的舌头,不一会儿就会分泌出液体来,这个液体就是唾液。它是由经外奇穴的金津、玉液两个穴位产生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膀胱经上行到头部产出,在中医里,把“唾”归于肾。

说到唾液,我们不能不提古代养生家经常用的的功法,叫赤龙搅海。“赤龙”即舌头,“华池”“海”即口腔。“赤龙搅海”就是在不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唾液再徐徐咽下,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经此养身,活了102岁。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身体里的水:心液为汗,肝液为泪,脾液为涎,肺液为涕,肾液为唾成年人的身体,水分占到70%左右,这些水分布在全身各处。不同部位的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医理论以五脏为基,认为养生就是养五脏,因此将五脏之水的不同形式,总结为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合称人体五液。并可根据五液的状态,来反推五脏的状态。

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中医理论听着非常有道理,但总觉推测居多,实打实的证据往往不足。虽然说万事万物都讲究证据,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事关生命与健康,哪怕发展得慢一点,也尽量去做严格的循证,这其实是西医的可贵之处。以五液为例,汗液、唾液等不同液体的成分、运载物和分子机制,是不是有显著的不同呢?西医研究发现,这些液体中,有一个重要的成分,叫做外泌体。

外泌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唾液、汗液等组织液中,包含了复杂 RNA 和蛋白质的小膜泡结构。简单理解它就是细胞的一种排泄物。这种排泄物并不是单纯的废物,它有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不同脏器的细胞,在功能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排泄物也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在分子层面上,通过对外泌体的蛋白表达频谱来研究。2017年11月,华中农业大学的刘正飞教授,成功破译了汗液外泌体的蛋白表达结构。

刘教授的研究结论显示,汗液外泌体含有1062种蛋白质,其中896种不同于血液、尿液和唾液外泌体。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皮肤学研究》发表。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不同的组织液,它的成分和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确实可以通过汗液等成分的生理变化,来无创诊断身体的疾病,如果研究深入,说不定不用血常规,直接查汗常规即可。这两点似乎可以初步证明,中医五脏五液的理论,是有立论依据的。如果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详细谈谈,五脏五液与身体的关系。

汗为心之液。人是恒温动物,靠能量活着,能量起源于心脏起搏细胞的生物电,中医称为心火。心火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会让身体升温,所以需要对应的降温系统,这跟汽车的发动机需要降温一样。水是比热容最大的天然物质,恒温能力很强。身体如果温度过高,体内的水气化为汗,从皮肤毛孔排出,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所以出汗以后,人会有清凉的感觉。

运动时、情绪激动时、高温环境时,人体出汗是正常的。还有些出汗是不正常的,比如出冷汗,中医称之为盗汗。出冷汗的意思是,人没有发热就出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西医解释是低血糖。人体内的水和葡萄糖(血糖),是有严格比例的。血糖低了,意味着水多了,身体要想办法把这些多余的水排出去,但身体温度又不高,只能是低温排汗了。低血糖与心脏相关的症状主要是心慌,这说明心脏开始缺少能量。

泪为肝之液。从生理结构来看,在眼球外上方有泪腺,分泌出来的液体就是泪。泪水中99%为水,尚含有0.6%的盐、能溶解细菌的溶菌酶、少量蛋白和免疫球蛋白A等。在正常情况下,泪水的分泌量,是为了防止眼球干燥。如泪腺产生的泪水过多,超过泪道正常排出量,跑出眼眶,流到面颊,就叫流泪。

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呢,一般而言是两种情况,一是反射性流泪,比如受到外界的刺激,像切洋葱,遇到大风,飞虫入眼等,还一种是因情感流泪。情感流泪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悲伤,二是激动。激动时的喜泪,量大且味道很淡;而悲伤之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区别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

肝在人体当中,是最大的解毒器官,人在极度悲伤时流出的眼泪,是人体的一种自保性解毒。据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男性流泪的频率是女性的1/5,而男性的溃疡病、梗死和中风等病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女性,这几种病都跟神经紧张正相关,看来是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若是眼泪过多,多半有肝气郁结之症。

涎为脾之液。涎水和唾液,不那么容易分清楚。一般认为,涎为口水中较为清亮的部分,而唾则是较为粘稠的部分。涎,可以理解为延长的水。涎长的是什么水呢?就是脾之水。是因食物而产生的分泌液,它归于脾。它产生于舌头的两侧。

现在人吃饭时,总喜欢喝点饮料,如果没有饮料,这饭吃着没味,总觉得口很干,这就是分泌不出涎水来,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胃口。 有些老年人或者小孩子爱流口水,中医一旦看到这种现象就会说你脾虚。脾主肌肉,肌肉约束不住口,自然就会将口水流到外面。但凡这种人大都比较胖,尤其是一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把口水流的到处都是。这在西医看来,就是缺少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它是管控水液的关键物质。

涕为肺之液。人在什么时候会流涕呢?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感冒受寒、悲伤和外界刺激。先说感冒。人在受寒之后,风寒进入体内,这时人体会感觉浑身酸痛,如果治疗得当,寒气被驱散,人开始流清涕。这是感冒要好转的迹象。如果留心摸一下清涕,你会感觉是冰凉的。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天气冷时,我们会缩手缩脚缩脖子,身体组织低温时也会收缩,肺和呼吸道一收缩,细胞间隙变小,就会挤出一些水分来,这其实是分泌更多的粘液,以抵抗低温,这些多余的粘液,从鼻孔流出,就是清鼻涕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流浓涕。这是是呼吸道粘膜破损,发炎化脓所致。一般调理可用果蔬汁。

再说悲伤。思伤脾,忧伤肺。人在悲伤之时,往往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这也是一种自保性排毒。最后说外界刺激。当我们吃辣椒、大蒜、芥末时,都会不由自主流涕。这些食物在中医里都归为辛。辛入肺,过辛伤肺。如果我们偶感风寒,借助这些食物,会帮助我们将体的的风寒排出体外,流涕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如果过度吃这些东西就会伤肺,还会引发痔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过度刺激所致。有些人大便时,也会流涕,这当然也是排毒了。

唾为肾之液。你只要用力搅伴你的舌头,不一会儿就会分泌出液体来,这个液体就是唾液。它是由经外奇穴的金津、玉液两个穴位产生出来的。古代有一种养生功法很有意思,叫做赤龙搅海。赤龙,就是红色的舌头,海就是口腔。在不进饮食的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得肾水上潮至口腔,由唾液腺分泌出唾液,不浪费一丝一毫,慢慢吞下,可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 :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经此养身,活了102岁。玉泉和玉津,都是指代唾液。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武当山道姑李诚玉,19 9 6年时已寿高108岁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就有:白玉齿边有玉泉 ,涓涓育我度长年。

为什么恋爱中的人,会显得精神焕发,除了情志舒爽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恋人之间经常接吻,接吻可以分泌出大量的唾液来,而这些唾液又被咽下,或者被双方交换,互为补充,增强免疫。唾液这么神奇,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呢?生理学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淀粉酶等活性物质 ,还含有黏蛋白、黏多糖、游离氨基酸等能量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和能量物质,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免疫机能,延缓人体衰老。

人体五液:汗、涕、涎、泪、唾,多了少了,都是五脏失调!

今天谈谈心、肝、脾、肺、肾 五脏之液。那什么是五脏之液呢?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通过五液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的身体状况。

汗是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说明汗,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中医也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说。由于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因此,也印证了,汗为心之液。在《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人体五脏当中,心为皇帝、君主,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在西方,总认为心脏没有思想,只有大脑在思考。后来,人们通过心脏移植术才逐渐发现,接受心脏移植的一方,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供体相似,这时西方医学才不得不认为,心脏也是有思维的。而早在几千年前,先辈就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不能不说中医的高明和伟大。

第一,当人被惊吓时出的汗,通常是冷汗。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通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吓了一身冷汗”。这种冷汗,多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又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亦必多汗出,以阳随气去之故。

第二,夜间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汗在外为汗,在内为血。过多地盗汗,必然造成阴虚。因此,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可以缓解盗汗问题。当然,如果找不出问题所在,可以考虑脊椎的问题,它也容易引起盗汗。

泪水中99%为水,尚含有盐0.6%,能溶解细菌的溶菌酶,少量蛋白,免疫球蛋白A等。在正常情况下,泪水的分泌物量一般为足够湿润结膜与角膜表面,防止干燥为宜。如泪腺产生的泪水过多,超过泪道正常排出量,跑出眼眶,流到面颊,就叫流泪。泪水除湿润角膜和结膜防止干燥外,尚有消毒和杀菌作用。

不管泪水还是汗血,都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都是身体血液的一部分。那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呢,一般而言是两种情况,一是反射性流泪,比如受到外界的刺激,像切洋葱,遇到大风等,还一种是因情感流泪。今天主要讨论后者,情感流泪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悲伤,二是激动。但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事实上,受了委屈或被悲痛折磨时挥泪痛哭,能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对改善情绪非常有益,该流泪不流泪,是引起溃疡病、高血压、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女人比男人长寿,当然原因很多,其中女人的例假和爱流泪,都是人体的一种解毒表现。随时的解毒,使毒素不容易在体内蓄积,不会导致人生大病。

“涎”的字结构为,左边是“水”,右边是“延”。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延长的水。那延长的是什么地方的水呢?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可以说,涎,也就是口水,或称哈拉子,实际上是脾之气的外在表现。涎和唾都在口腔中,形成口腔之中的液体,但二者是有差别的。涎为液体中较为清亮的部分,而唾则是较为粘稠的部分。

很多人去外面饭馆吃饭,都爱要个饮料什么的?觉得如果没有饮料,这饭吃着没味,总觉得口很干,这说明在吃饭的时候产生不了饥饿感,吃饭不香,分泌不出涎来,所以才会用饮料替代。

中医看这种现象会说脾虚。虚,其实就是弱的意思,也就是说脾的功能变差了。因为脾主肌肉,肌肉约束不住口,自然就会将口水流到外面。这种体质人大都比较胖,尤其是一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把口水流的哪儿都是。

“涕”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为“弟”。“弟”在这里又有什么意思呢?官方解释为:象形。甲骨文字形,像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鼻涕出来都是一股一股的,不像眼泪、汗一样容易止住。这种情况就像“次弟”。涕为肺之液,也就是肺功能的外在表现。人在什么时候会流涕呢?

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冒,人在受寒之后,风寒进入体内,这时人体会感觉浑身酸痛,当用发汗药之后,寒气被驱散,这时,人就会进入感冒的后期,开始流清涕。此时摸一下清涕,会感觉是冰凉的,其实,这就是呼吸道排出的寒邪,说明感冒将要好了。通常情况下,当清涕流尽时,感冒就自然而愈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流浓涕,这种情况多是由于热症引起的。同时,也会是呼吸道粘膜破损后化脓所致。一般而言,可喝胡萝卜+苹果汁,清热和修复破损的粘膜。

2、悲伤。此种情况和流泪相似。中医通常认为,思伤脾,忧伤肺。因此,人在悲伤之时,往往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这也是一种排毒的过程。

3、外界刺激。比如吃辣椒、大蒜、芥末时,都会不由自主流涕。这些食物在中医里都归为“辛”。辛入肺,过辛伤肺。如果偶感风寒,借助这些食物,会帮助将体的的风寒排出体外,流涕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如果过度吃这些东西就会伤肺,还会引发痔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过度刺激所致。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大便时,也会流涕,这个道理与前一句话相似。

唾为肾之液。也就是肾功能的外在表现。前面在谈涎时已经提到了,涎相对于唾来说,更为清亮,并且想到吃酸杏,分泌出来的就是涎。而唾是怎么分泌出来的呢?只要用力搅拌舌头,不一会儿就会分泌出液体来,这个液体就是唾液。

说到唾液,不能不提古代养生家经常用的的功法,叫赤龙搅海。“赤龙”即舌头,“华池”“海”即口腔。“赤龙搅海”就是在不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唾液再徐徐咽下,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明白了涎和唾的区别和作用,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口干了,那就是脾肾功能都变差了。尤其是糖尿病人,为什么中医认为是脾肾的事呢?为什么经常容易口渴呢?原因就很容易查明了。这种病人口渴,不是不喝水而口渴,而是喝多少水都不解渴。平时可以经常做做赤龙搅海的动作,看看是不是能产生出很多的口水来。徐振邦主讲的博医养生健康论坛(由北京广播网收录转载整理)

博医养生健康论坛简介(电台主持人台词)

一、博医养生健康论坛是养生专家徐振邦主讲的养生节目。博医者,博采众家之长,健康万户千家。徐振邦老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以他对传统国医文化的深刻理解,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健康理念。徐振邦认为,气力有足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一个人想要健康需具备充足的气血和通达的经脉。独有气血,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会出现登高而歌,气以而走的疯狂亦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元气者,会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容易夭折。所以很多现代人,不是不健,就是不康,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也就不奇怪了。徐振邦指出,要想养好身体,简单地说,就是四句话: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医药。所谓四时,就是一年中四个时历,春、夏、秋、冬。四时养生,就要因天之序,顺应东南西北,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讲慎医药,不是不要吃药,而是不要乱吃药。还有人认为,保健品不是药,可以随便吃。错了,保健品也不能乱吃。我们讲节饮食,保健品也是饮食的一种,所以也要节制,该补的补,不该补的不能乱补。现代人得病的原因在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规律,缺乏合理的锻炼,还有就是乱吃药物和保健品。要想养好身体,需要多学习养生的观念和智慧,了解掌握自身的情况,顺应自然规律,合理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和保健品,当然还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元气充足,全身的气血经络通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养生大门。徐振邦老师通过独特的博医养生文化,为大家的健康传递出全新的养生方法:补充人体元气的“保元汤”,能通调五脏的“博医养生六式”,每天应知的“养生十条”,独特的“木桶浴足疗法”,补阳气通经络的“撞督、推任疗法”,还有帮助脑血栓康复的“中风八大疗法”,调肝利胆的“七加一疗法”,30个一学就会的“一按灵”穴位疗法,更多疗法尽在博医养生论坛。

二、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历程当中,共同面对一个生存和生命健康问题,几千年的孕育和沉淀,形成了以东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两大主流医学体系。中医讲“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讲 “人为本,病为标”。西医学之父,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诉人们“病人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而医生只是来帮助病人的”。现代医学也讲防病胜过治病。虽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科技水平不同,但是世界各国人民在疾病的认识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对中医还是对西医总是有那么一点偏见和误解,以至于偏激行事、闭关自守,导致因噎废食,错失了疾病康复治疗的良机,真的让人好不痛心疾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著名养生专家徐振邦传承世代中医精髓,潜心研究西医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创立独具特色的博医养生文化,他主张因时、因人、因病、因势、辨证施养的养生新观念、新方法,让百姓朋友用智慧去把握健康,用身体去感觉健康,用眼睛去观察健康,用心灵去感悟幸福和快乐。

博医养生文化涉及的一些中医概念(根据徐老师论坛讲座整理)

五藏六腑:

藏腑的概念:与西医的脏器不同,西医讲的“脏”是血肉有形的器官;中医称“藏”,意味着形、气、神三个层面,是藏腑系统;“藏”,还意指包藏在其中的东西。

五脏(同“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藏神;多为实质性器官;病多虚证。

六腑(同“府”):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多为中空性器官;病多实证。

(注:上述提到的“满”指精气满,“实”指水谷实。)

脏腑的表里关系:

除三焦外,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分别与五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1.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2.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一)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五行中肝属木,木主曲直。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二)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五行中心属火。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五行中属土。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五行中肺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通道。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五行中肾属水。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藏:指藏精气(精气,指精血津液),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和二阴。       

概括起来: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的主导地位。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中医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就是说,肝、心、脾、肺、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五体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窍与口合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以下具体讲述五脏所主与五体的关系:

肝主筋,肝开窍于目。五行中肝属木,木主曲直。人体内所有能伸能屈的都与肝脏有关,都与人的筋有关。世卫组织早先有说,人的肚子越大人的寿命越短,这是根据相形性肥胖对人体的危害得出的结论。今天我给大家下个论断:人体的柔韧性越好人就越长寿。反之,人体哪儿都是硬梆梆的,就短寿。人体得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还有强制性脊椎炎、腰椎病、颈椎病、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均为老化病,未老先衰,人变得僵硬,变脆了,都归肝管,说明肝血不能养筋,人体关节失去弹性。西医称此为退行性病变。中医则明确就是人肝血不足不能养筋,筋没有弹性了。肝血不足还会掉头发,会视力下降,会抽筋,脾气暴躁、神经性头疼。

心主血脉。主人体血脉运行。人体动脉瘀阻、狭窄引起供血不足,就会得心绞痛;静脉瘀阻就会得下肢曲张、静脉炎;心衰的会下肢浮肿,这都是心的问题。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衰、静脉曲张、心绞痛的人都不能吃的太多,吃多了伤了小肠,间接伤了心脏及气血,会加重病情。

脾主肉。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贫血应治脾,脾不统血则生崩漏带下之症;思伤脾,易得糖尿病、得贫血症、得白血病、得血癌,道理也是思伤脾,脾不统血。这个“统”字指统摄管理,掌管之意。脾主肉,贫血的人都瘦,脸色蜡黄,正常人面色红润,肌肉有力;大胖子,长的不是肉,而是脂肪,是痰湿脾虚之症。

肺主皮毛。老年皮肤瘙痒,皮肤起黑斑,都是肺脏不好之故,因为肺主皮毛。便秘的、身上起色斑的,是肺气不足,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垃圾都给了肺,肺输布到皮肤,形成色斑。

肾主骨生髓,生髓纳气,主人一身之阴,又主人一身之阳,所以肾为先天之本。冬三月养肾是个大话题,关系到人一生的健康长寿,甚至于关系到下一代。冬天养生填肾精将有专题讲解。

人体有三焦、三关、三宝、四海:

三焦:指人的腔体分上、中、下三焦。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

三关:人之天关在颈椎;人之人关在腰椎;人之地关在膝关节。

三宝:精、气、神。

四海:脑为髓海,肺为气海,肝为血海,膝为筋海。

三宝之精是人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基本结构,精藏于人的五脏中,也叫内藏:藏于肝脏的叫肝精,藏于肾脏的叫肾精,藏于肺脏的叫肺精,藏于心脏的叫心精。

三宝之气是人的生命功能,行于人的五体。五体即为人的筋、骨、皮、肉、血。人的筋、骨、皮、肉、血脉各有各的生命功能。皮肤、毛窍系肺脏所主,主的是收敛。经常怕风,皮肤过敏,爱闹鼻炎、感冒,包括哮喘、慢支、肺气肿的皆生于肺。皮裹着肉,肉是人的营养物质,保护着人的体温,储备着人的能量。人瘦了,病在脾上,干吃不长肉为脾之燥,火化实,脾之燥火将食物的能量消耗掉了,所以干吃不长肉。脾之湿,表现为肥胖,肥胖是脂肪,不是肌肉。肉的层面应该是能曲能伸的筋。所以中医说,瘦人多火,胖人多湿。这个湿,刚开始在肉上,湿渍越来越多会凝于人的血脉,所以高粘血脂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这些富贵病皆为脾脏不能运化水湿之所为,同样也是肥胖类高发疾病。

再说筋。人抽筋,靠补钙是治不了的。筋是什么?中医告诉我们,肝主人一身之筋,筋能伸能屈,身体内能伸能屈的都叫筋,身体内能伸能屈的受到伤害,也都伤到了筋,也伤到了肝。椎间盘是筋;滑膜炎,骨干僵硬也是筋;腱鞘发炎还是筋,经常抽筋也是筋。血管内膜上沉淀一些粘稠样物质,这些物质就是人的血脂血粘,系肉的层面,是脾脏运化的水湿,健康人的血管是光滑的,富贵病人血管有了粥样硬化斑块,也就是说,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扩张受到障碍,屈伸不力。关节的屈伸不力是僵直,血管的屈伸不力是收缩扩张的适应性下降,血管的弹性下降。所以,西医叫血管动脉硬化,中医说是肝血不足不能养育筋。人的血管、平滑肌也属于筋的范畴。所以中医对高血压、糖尿病造成的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造成的胳膊腿痉挛、肌肉的无力这些均病于肝的病症,讲究滋补肝肾,肝血能养筋。

肾精养骨。牙齿过早脱落、骨质酥松症、压缩性骨折,这些病都病在肾上。因为肾主骨生髓,所以脑萎缩是肾的病,肾精空,脑髓干;帕金森也是脑髓空虚之症;大小便失禁也是肾之病,因为肾司二便。

血脉。人的一切活动均要有血脉的滋养,所以中医说,目得血能视,手得血能射,脚得血能步,耳得血能闻,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离不开气血。而气血不能空投,必须有路径,等同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神经传导等一切物质的传导过程。所以心为人之冠,五脏之生杀予夺及五体之濡养灌溉都由心脏所主,心主人之血脉,其道理也就在此。所以动脉硬化是心主血脉的病,又跟脾主痰湿、肝主筋之曲直有关。所以中医五行、五脏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也不是亲兄弟明算账,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克相制衡的关系。所以中医五脏养生为什么要辩证,而不是哪个脏器的病治那个,而要统一协调,就在于此。

三宝之神是在人的精与气十分充足的条件下之外在现象,对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神显于人的五官,目为心神,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耳显现人的肾精的亏与足;肺开窍于鼻,人鼻畅通与否表现了肺脏的好与坏;鼻之外壳——鼻头归于脾,酒糟鼻不是肺的病,是脾的病,脾有湿热之表现;唇为脾之华,唇苍白是贫血,唇润红是气血调和,唇绛紫色那是心脏有病,所以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点露着五脏之神明。而这种显示不是一对一的,是多对一的。

例如眼睛。眼睛是五脏之灵。有说“五脏之灵气皆注于二目”。眼是五脏之镜子:瞳孔为肾所主,肾属水,故又称水轮;瞳孔外面黑圈(外国人有为蓝色或黄色的)为肝所主,肝属木,故又称木轮;黑眼圈外面的眼白为肺所主,肺属金,故又称金轮;两眼内角为心所主,心属火,故又称火轮;上眼皮为脾所主,脾属土,故又称土轮;五脏五腑之精气皆在二目。这就是中医望诊上五轮的医术。

神,在中医的望闻问切中,还显示着人身体的好与坏。这里的身体好指的是人能修身、齐家、治国、甚至于平天下。人有什么样的五脏六腑就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有什么样的事业,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和家庭。身体结构决定人的命运,一个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正方直,大耳有伦,唇厚齿白,乃健康人之相。天庭饱满指此人有气度,心胸宽阔有魄力。地阁方圆,指此人有思想,脾脏好的人做事思想正确。唇厚齿白,唇厚不得贫血,易生养,多子多福——指肾精足;唇薄者,易懒散,易得贫血、抑郁症,肾精不足。鼻直,说明此人的脾脏好,督脉通畅,颈腰椎好,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很强的生殖能力,肾精足,精力充沛,只要后天努力,必定事业有成。由此看出,人的能力、健康均来自于人的五脏六腑,而人的五脏六腑又表现在人脸上的开窍,五官反映五脏。

什么是“五液”?

“五液”,中医有称:五脏化五液,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即“五液”是指泪、汗、涎、涕、唾。亦称之为“津液五别”。由于肾主水,五液与肾脏关系密切,“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脉。”

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为心之液”。在病理上出汗过多,易耗伤心血,则见心悸、心慌。阳气熏蒸津液出皮毛而为汗,汗多不仅要伤津耗液,同时也会耗伤心气,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导致亡阳的病变。也就是常说的“气随液脱”。“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临床若心气或心血不足亦可引起病理性的汗出。归纳起来有四种汗症:

一为心虚“大汗症”,汗出不止,可服用酸枣仁治之。

二为心气虚的“自汗症”,系阳虚导致表阳不固,可服用生黄芪泡水;

三为心阴虚的“盗汗症”,多表现为夜里睡着后出汗,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女性更年期因五脏之燥而引发的盗汗症,则需用浮小麦,制成石麦干枣汤服用;

四为低血糖患者及女性产后易患的“脱汗症”,属虚脱或半虚脱状态,中医以为此症系元气大亏所致,西医叫电解质紊乱,紧急处置方:糖盐水(1勺糖加半勺盐,用开水冲泡,热着喝下;若有呕吐现象可加些姜)。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肺司呼吸,鼻为气之通路,肺和则气道通畅且能辨别五气(五种气味)。若肺发生病变,则涕也会异常,可以从涕之改变作为肺病辨证的根据之一。若鼻干无涕,往往是肺阴虚,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若鼻流清涕,常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所致;若鼻流黄浊脓涕,常为热毒壅肺,肺失清肃所致等等。  

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故“泪为肝液”。 泪可滋润眼目,使之濡而不干涩,并能经常冲洗异物,维护目内之洁净。若发生病变时则泪的分泌出现异常。如肝阴虚,津液不足,泪无所化,则两目失养而干涩;肝感受风邪则迎风流泪而双目作痒;如肝有热,热泪胶粘,两目畏光作痛;若肝肾阴虚、老年气血虚弱、亦可见冷泪长流不止等。博医养生之水火疗法中的水法——凉白开洗目,这是千年古方,可去眼火,把白内障洗薄,把玻璃体混浊洗清,结膜炎、角膜炎洗得完全康复,洗得眼睛有神、明亮。

“唾为肾之液”,唾为舌下腺所分泌之唾液,为肾所主。唾液有滑润口腔,湿润食物及清洁口腔等功能。但病变时也会发生异常。如肝肾阴虚,唾无所化则感觉口干舌干,白天口干是肾经大亏;夜里睡觉口干,晨起口干均为心肌缺血。唾为肾之液,为什么与心挂钩呢?因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缘故。人为什么要睡觉,中医认为,睡觉就是心肾相交,犹如人干事业,一定要有个家,叶落归根是此理也。心没家,六神无主,心神不宁,人则失眠,失眠的后果轻则抑郁,重则精神涣散,甚至精神分裂,所以失眠不单是生理层面的疾病,还是心理层面的疾病。博医养生提出,失眠调治三部曲:先睡心,指心神;后睡脑,指脑神经的抑制;尔后睡全身组织细胞,使其水火相融,阴阳平衡。睡好觉,人就有精神。精神何在?肾藏精,精从哪里生发出来?是心火给肾精以活力。睡眠的本质就是心肾相交。那这与口干有何相干?当然,晚上是肾经当令,心火回到肾水中,水火相依。所以晚上口干是心火不足,不能把肾水引上来,所以口干。胃中有热,则虫动荡于肠胃之间,气上逆导致唾液增多;有些则是胃排空有饥饿感时,出现的逆蠕动,而造成口腔分泌液增加,唾而不止,尤其青少年较多见。当然亦可因肾虚水泛而见多唾或唾液清冷。

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曰“涎为脾之液”,且常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有人认为涎是腮腺分泌液,有其一定道理。但如果说涎是口腔分泌液的总称似更合适。因脾开窍于口,胃与脾相互协作,脾胃功能正常,水湿得以运化,则津充液足而口中和,不燥不淡,食则能辨五味。若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冷涎上逆则口淡乏味,泛恶涎多;若胃火炽盛,热灼津伤则口燥涎少;若胃有停食、虫积或湿热蕴结,则常见口角涎液自流,入睡尤甚,小儿更为常见。

总之,“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所以五脏所主五液是津液淖注于外窍而致,而肾主水,故五液皆与肾有关。

自然界、人体脏腑与五行关系图一

自   然   界

人     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情

五声

小肠

血脉

湿

长夏

肌肉

西

大肠

膀胱

注:五季中增加“长夏”季,指在夏秋之交。

自然界、人体脏腑与五行关系图二

五行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脏所藏

肝藏血

心藏神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五脏所伤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燥

肾恶寒

五液所属

泪为肝之液

汗为心之液

涎为脾之液

涕为肺之液

唾为肾之液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咸走血

甘走肉

辛走气

咸走骨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舌分布

舌体两旁——肝胆

舌尖——心

舌体两侧——脾胃

舌体中间——肺肠

舌根——肾

注:五脏按照五行所属互为母子关系:例如,在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同理,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中医讲五脏补或泻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此需知晓五脏之间的母子关系。

经络和十二正经:

人体的经络是一个系统,它沟通内外、联系上下、纵横交错,使人体的五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经络的作用:连通内外,沟通上下,决生死,调百病,不可不通。经络,就是身体内可流动的物质——气血,一切可以运行这些物质的管道称作经络。经络作为气血的通道,以十二经脉为主。这十二条经脉也称之谓十二条正经,其中有六条阴经,有六条阳经。

六条阴经,跟五脏相关,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六条阳经,跟六腑相关,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这里的太阴、少阴、厥阴及太阳、少阳、阳明是中医的专用名词。太阴指阴气最盛时,少阴指阴气稍小一点的时候,厥阴指阴阳转化的时候;少阳是阳气刚刚生发起来,太阳是阳气盛大,阳明是由阳向阴转化的时候。   

奇经八脉:包括任、督、带、冲、阳跻、阴跻、阳维、阴维八条经脉。是储藏精气的地方。人的精气特别足时,就会溢出充实到奇经八脉中去。精气是人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也是帮助我们度过生命关键时刻的最基本的物质,如怀孕生子、治病救命等应急的情况下,就需要动用奇经八脉里储存的精气。

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两条经脉是任脉和督脉。祖国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什么是正气?指的就是人体的元气,藏在任、督二脉,滋养着五藏六腑。

带脉是所有经脉中最奇特的一条脉:所有的经脉都是竖行的,只有带脉是环腰一周,即在人腰围的地方,约束十二经脉,如果十二经脉不通就应该将带脉松一松。有的人不胖,但小肚子大,要减小肚子非常关键的就是放开带脉。

冲脉是跟胃经结合的。人体第二特征(指男、女的体态特征)的发育跟冲脉关系密切。

其它四脉,阴脉主静,阳脉主动,共同主管下肢的运动和眼睛的开合功能。所以,失眠与阴阳跻脉有一定关系,而重症肌无力、眼皮下垂很大程度是阴阳跻脉受伤了,是较难治的一种病。

元气与气血

何谓元气  “人活一口气”,这气指的是元气。元气是什么? 元气是先天之气,也叫真气。人的元气从哪里来的?人的元气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元气载存于任、督二脉,元气能生化成气血,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和血脉。人若元气不足,则百脉不通,百药不灵。元气是后天吃药所得不到的,只有好好吃饭、睡觉、运动和合理的中医导引术才能调固运化。博医养生文化的智慧、中西医结合的绝妙之核心,就在于对人体元气的调治。

元气对人体的作用

元气养人的心,心主人的血脉,血脉通畅。

元气养人的肝,元气足肝血就旺,眼睛明亮(肝开窍于目),头发茂密,手指甲有营养圈,没有横纹,指肚丰满。

元气养人脾,元气足不得贫血症,月经调和;没有肌肉萎缩,也没有肌肉酸困疼痛,因为脾主人的肉,脾主运化水湿;元气足嘴唇红润(脾开窍于口)。         

元气养人肺,元气足不得鼻炎(肺开窍于鼻),不得慢支,没有哮喘,没有肺气肿,皮肤光滑,毛发光亮,因为肺主人一身皮毛。

元气养人的肾。人的元气足,肾精就足。肾精足,人就不得脑萎缩,没有骨质增生,没有浑身浮肿;元气足的人既不会胖也不会消瘦,牙齿坚固,牙龈紧紧包裹着牙齿,而一旦元气亏了,人的牙龈就会萎缩,还会得萎缩性胃炎,人的牙齿会松动,未老先衰掉牙齿,因为肾主人的骨。

人的元气足,其腰杆是直的,可自然生理弯曲;人元气足,不得颈椎病、腰椎病,不得脑萎缩,没有腰腿寒凉症,人命门的火很旺。气血是人体经络行运的原动力,人元气足,任、督二脉是畅通的,经脉畅通人可以百病不生;男人没有将军肚;女人没有妇科炎症;晚上睡觉不起夜,小便可收放自如。

元气能安和人的五藏六腑,濡养人的四肢百骸,滋养人的皮肤毛窍,贯通人体的经络。元气十足,五藏六腑全自动,人处于健康状态。健康不仅指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心情愉悦,生物钟调和。全自动指的是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晚上到家就该收敛,8-9点钟睏了就睡觉了,这叫养人阴;天亮自然就醒了,太阳出来了,阳气十足,人就应该工作,工作时间精力充沛;人的生活规律应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的变化一样。

元气与营气、卫气、宗气的关系元气也分阴阳。保元汤补的是元气之阴,阴血足,可以生人的元阳之气(因为血为气之母)。元气与营气、卫气、宗气的关系,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元气生化成营气、卫气。没有元气,就没有营气、卫气。没有营、卫之气,那要宗气做什么?所以四种气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元气是根,是真气,藏于任、督二脉。元气用于滋养五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皮肉和血脉之气即为营气,营气行于脉内;营气在外也有存在,存在于人的皮肤、腠理、毛发、粘膜表层。元气行于体外之气称为卫气。卫气强,人的抵抗力就强。宗气贯三通,宗气下泄,人就得胃下垂、肾下垂、低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脱肛、子宫脱垂、疝气,经常落枕 、关节脱臼,以及便秘、五更泻;宗气是不能断的,宗气断了,人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上厕所都没有力气。元气与营、卫、宗三气相关联,有气人是活的,有气人的经络是存在的,人断了气,就一命呜乎,魂魄也就散了,经络也就不存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