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为何弃用李信?三战两胜一负

 地图帝 2020-07-02

    秦始皇为何弃用爱将李信?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信参加了三场大战,两胜一败,我们来看这三场战争。

一、灭赵国,功过相抵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打赵国,兵分三路。

    中路由王翦统领,这是秦国的主力,有近二十万,从太原郡出发,进攻赵国中部。

第二路南路军,由杨端和统领,从东郡攻击赵国南长城,威胁邯郸。

    第三路北路军,由李信统领,也是从太原郡出发,北上攻打赵国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五原郡、代郡。

    此次王翦是主将,他给李信的命令是只要拖住北方几个郡的赵军即可,不求大功,但求无过。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种龙跃大海的感觉。李信放弃此前围住代城不攻的战略,而是猛攻代城,并且一举拿下。接着李信挥师北上,在未来半年时间里,李信将赵国北方一个个城邑,像拔钉子一样,一颗颗拔出来。李信这一路秦军,人数不多,进展可以说超出了预期。

    此战秦国灭赵国,王翦威名大振,受封武成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二十级)。李信虽然立功,但是擅自发动战争,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二、破燕国,追击太子丹

    荆轲刺秦王后,秦始皇舍近求远,对燕国用兵。王贲和李信,统领十余万大军开拔到北方燕国战线。

    燕王喜和太子丹早就做好逃跑的准备,燕国东北的纵深延续千里,燕王喜计划到辽东继续割据一方。

蓟城是座空城,王贲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蓟都。

    燕王喜带领数十万燕国军民,心情沉重,但也浩浩荡荡,迁往辽东。燕国太子丹领命,统领十余万燕国大军殿后。

    在李信强烈要求之下,王贲考虑到此战加官进爵的将士太少,便派三千兵给李信,追击太子丹,只求多砍些逃兵散卒人头让将士晋爵。

李信追到辽东,趁太子丹不备,偷袭得手,取太子丹首级,立下赫赫战功。

三、攻楚国,二十万大军折损近半

    灭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说要60万,李信说只要20万,始皇当然选择李信为主将。

    秦军入楚,李信兵分两路,他统领十五万大军,攻打鄢陵,蒙恬统领五万人马,攻击平舆。

    秦军主力在各种攻城器械的掩护下,一天就攻下鄢陵,蒙恬也开到平舆城下。

    平舆是楚国一个屯粮据点,挥兵平舆,目的一是抢粮为我所用;二是破坏楚军屯粮点,让楚军无法再次集结;三是保证秦军主力侧后方安全。

    接着李信过陈城不入,向东移兵,攻打城父。待蒙恬攻克平舆,就在城父会师。

    其实李信有机会,用二十万大军直扑寿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一个十分稳健的打法,先清扫寿春前沿的各个据点,一步步蚕食楚国,最后等寿春成为孤城,再攻克之。

    李信军东进速度并不快,沿途遇到楚国的小城据点,软硬兼施,能说服就招降,不能说服就强攻,三天后到达城父城下。

    攻击城父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得到城父的粮草,不但能以战养战,更是消除了东侧的安全隐患。李信虽勇,但此战的战术安排确实步步为营。

    在李信军抵达城父之时,平舆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蒙恬顺利拿下该城。

    李信立即派人通知蒙恬,粮草能带就带,不能带全销毁,两军在城父会合,准备南下攻打寿春。

    就在秦军修筑壁垒,建造攻城器械的时候,项燕统率二十多万楚军,对秦军进行突袭。

    秦军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战斗,虽然遇到突而其来的攻击,大多数人都临危不乱,摆开阵势与楚军厮杀。

    一天下来,秦军阵亡过万,李信迅速组织秦军迎战,同时在后方修筑营垒。

    几天之内,秦军逐渐稳住阵脚,营垒也初见规模,总共折损人数一万五千,若等到蒙恬的援军到来,论单兵作战,秦军还是强于楚军。

    李信将十三万多人划分为二十多支队伍,每队五千人,由都尉统领。各队修筑营垒,互相支援,将楚军拒之垒城外。

    虽然秦军的营垒修筑仓促,但毕竟是以守待攻。在楚军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秦军只等援军到来便可发起反攻,有恃无恐。

    当楚军发起第一轮全面攻势时,李信就发现楚军早有准备,他们从城父城中运出许多攻城器械,第一天就攻克两座边缘的秦军营垒,一万秦军一个都没逃出来。

    李信当机立断,决定放弃营垒,转而向西,与蒙恬军会合。

    事后证明,李信的这个决断,是非常明智的。如果继续守营垒,势必被楚军一个个攻破。如果向北撤退到魏国旧地,不但自身会损失惨重,那蒙恬军五万人更是难逃全军覆没。

    此时的蒙恬军,也被楚军一支偏师纠缠住。项燕的计划是,先解决李信的主力,最后来收拾蒙恬军。如果李信军向北撤离,那项燕就有机会追击重挫李信军,然后回师对蒙恬军包饺子。

    李信还是以五千人为单位,以都尉为各队指挥,结阵向西方的蒙恬军靠拢。途中楚军不断冲击秦军的防线,各有伤亡。

    项燕也明白,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韬略好策划。主要就是拼勇气,拼人数,楚军只要一换一,都是很划算的。楚人个个都清楚,这次多杀一个秦人,秦军下次战争的攻势就会减弱一分。

    李信和蒙恬两军终于会师,然后向北撤离到魏国旧地,但是损失何其惨重。

    李信清点大军,损失七名都尉,以及这七名都尉所辖三万五千人马,也全军覆没。其他各队人马也均有不同程度重创,秦军二十万损失近半。

    以李信的性格,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可是目前的士气和兵力,实在是不可能扭转乾坤。李信只好派人到咸阳,向始皇请罪。

    李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李氏再度辉煌,要等到汉朝初年李广的时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