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外洗浴足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5例(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周建华)

 柴桂苓 2020-06-18

下肢静脉曲张,属中医学“臁疮’’范畴,临床运用益气化瘀外洗浴足疗法治疗本病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4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0a余; 辨证分型:湿热型9例,寒湿型6例。

1.2辨证分型

下肢静脉曲张,不仅要注意局部血管曲张程度、肿痛性质、皮肤色泽、温度等,更要注意局部病变对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若下肢静脉曲张绷紧,局部红肿热痛,周围皮肤色红,痛如火灼,口渴不欲饮,口臭,烦躁,舌嫩红体胖,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洪数,此为脾虚食积,气郁化热,热毒蕴滞,下注经脉所致。若下肢静脉曲张如乱索,局部痠困胀痛,周围皮肤色泽油亮,扪之热而不扬,伴身困乏力,头重如裹,午后加重,舌暗体胖,苔浊膩,脉沉数,趺阳脉弦滑,此乃痰郁化热,湿热下注之证。若下肢静脉曲张如蚯蚓,按之柔软,痛势绵绵,肤色苍黄,局部湿冷,伴头晕,劳则加重,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趺阳脉濡缓,乃气虚寒湿内阻之证。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黄芪60g,桃仁12g,红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各15g,桑寄生30g。郁久化热,热毒下注加蒲公英30g、丹参15g、青天葵15g、皂角刺20g; 湿热流注加萆薢15g,汉防已15g,海桐皮15g; 寒湿内停加艾叶20 g,吴茱萸15g。1个月为1疗程。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 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50g。趁温热洗患处并泡浴患足,每天2次~3次,每次20~30min。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患肢无明显脉络曲张,肿胀消退。好转:下肢静脉轻度曲张,久行久站稍有胀痛感。未愈:患肢脉络曲张无明显改善,肿胀未消退。

3.2治疗结果

第1疗程后治愈5例,好转10例; 2个疗程后,治愈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 %。


4典型病例

杨xx,男,72岁,2005年7月5日初诊。主诉:右下肢静脉曲张5a。症见:右下肢脉络曲张如索,局部皮色暗褐,瘙痒,扪之欠温,患肢怕冷,踝部肿胀,按之凹陷,步腹艰难,久行久站或负重劳累后则患肢胀痛痠困,伴乏力,纳差,短气,舌淡暗有瘀点,边有齿痕,苔微膩,脉细无力。证属气虚血瘀,湿浊流注。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除湿。基本方加艾叶15g,桂枝10g,萆薢10g,汉防已10g,威灵仙20g。按上述方法治疗半个月余,患肢脉络曲张明显改善,肿胀消退,久行久站稍有胀痛感。续以原方治疗1个月,仅有下肢静脉轻度曲张,余症全消。原方去桂枝、威灵仙、汉防已,再予15剂,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5体会

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日久类似瘤体之状。亦有因远行、劳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淤滞筋脉络道而为病。瘀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下肢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本病症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如乱索、如绳结,不耐久站劳累后加重,此乃气虚血瘀之明证。因由劳逸失节,或七情内伤,或恣食膏粱厚味,导致正气内虚,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滯成瘀痰浊内阻,瘀阻脉络,而成本病。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属于中医学“臁疮”范畴,因风热湿毒相聚而成。《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瘀可导致气滞,痰湿等也可引起血瘀。故气虚、气滯、痰阻、血瘀在本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脾虚气陷气虚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但在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因郁致病,或兼见湿毒、湿热、寒湿等不同病机的转变。外洗浴足方重用黄芪益气补气,并助活血行血;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通利血脉;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川牛膝、枳壳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桂枝、威灵仙、汉防已、萆薢温阳祛湿,养血活血。另加生姜、生葱酒醋辛散酸收,走窜渗透,助行药力,有助于肌肉组织对药物吸收。运用热洗药浴,开腠泻浊,促进药物渗透吸收。足部为三阳经之起点,又是三阳经终点,有300多个穴位,洗浴患足使药物通过足部皮肤穴位吸收,发挥其功效,改善内脏病理变化,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