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这6个养生大“坑”,你没掉进去过算我输

 食研所 2020-06-18

近几年,“养生”“减肥”“健身”似乎是大家相聚时聊天的关键词——某某“辟谷”了多少天,精神抖擞神清气爽;这种食物和那种食物不能一起吃,否则就会中毒;饮酒过量,喝点醋解酒……不可否认,空穴来风刮久了,大多数人都会深信不疑,包括现在看手机的你。

其实这些看上去无比正确的说法,都毫无道理。今天肉叔决定为这些常见的“坑”填上一把土。

喝醋、浓茶能解酒

茶:我怎么不知道?

△图源:pexels

饮酒一时爽,醒酒悔断肠。生活中不少爱喝酒的人一不小心就喝大,然后就头痛头晕,各种不舒服。

面对喝高了的人,很多人认为喝醋、喝浓茶能够缓解不适,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

醋非但不能解酒,反而会和酒类中的乙醇“狼狈为奸”,偷偷伤害胃黏膜。因为醋酸无法分解酒中的乙醇,它们在人体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乙酸乙酯”,这种物质对胃黏膜很不友好。

酒后喝浓茶同样不可取,因为浓茶中含有大量刺激血管收缩的茶碱,会使血压上升,头痛感加剧,流经肝区的血量下降,阻碍肝脏对酒精的分解。

同时,茶碱会迅速地对肾脏发挥利尿作用,使得尚未分解的酒精过早地进入肾脏,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对肾功能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解酒的正确做法是,适量饮用蜂蜜水、水果汁(尤其是西瓜汁)和酸奶。

“血稠”易发生血栓

可别吓唬自己了

△图源:pexels

血液粘稠容易得血栓,要稀释血液、疏通血管……相信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会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这样的“科普养生”信息,于是,一旦自己身体不适就会联想“自己血液太黏稠,流不动了,马上就要发生血栓了”,这是典型的自己吓自己。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是“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大概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这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产生发生血栓的意思。

在临床上,医生不会根据血液黏稠度的数值去判断患者是否有血栓风险,而且这个检查也不能如实反映患者体内真实的血液凝固情况,更不能起到预测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如果通过注射剂来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更是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会出问题。

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和治疗。

清宿便,排肠毒,肠道洗澡?

大忽悠

△图源:pexels

即使你不热衷于各种养生信息,但对“清宿便,排肠毒”这样的广告语也不会陌生,电视上那群满头银发,看起来很有学识的老年人每天都会兴奋地对你说“清宿便,排肠毒,给肠道洗个澡”,她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中了“肠毒”。

“宿便”、“肠毒”这些听起来很像专业的医学词汇,但是在医学领域并没有这样的术语,也没有“宿便”这样的说法。

早在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杰、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门诊主任医师许润三、中国中医科学院望内科主任医师王泽民等都曾撰文,提醒人们“清宿便,排肠毒,给肠道洗个澡”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这不过是商家抓住消费者求健康的心态和对医学知识缺乏,而炮制的噱头,用以达到赚取利益的目的。

王泽民医师还指出所谓“清宿便”的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泻药,服用久了就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导致大肠黑变病,造成肠道黑色素沉积,甚至带来肠道癌症隐患。

粪便在体内积存时间过长确实会产生危害,比如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非常危险,因为积存在肠道的粪便会随着水分被吸收而变得愈发干硬,导致排便费力,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导致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晕厥),也有可能造成肛门处的静脉发生曲张,引发痔疮。对于已经发生痔疮的患者,干硬的粪便还有可能划破痔疮上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

生活中呵护肠胃的健康方式是散步、多喝水,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及时排便。

体质分酸性和碱性

有点扯

△图源:pexels

如果留意的话,你会发现在多人一起吃某种食物的时候,常常有人会以意见领袖的姿态,夸夸其谈“酸性体质”的人吃什么、“碱性体质”的人怎么吃等,引经据典,权威得不容置疑。事实上,这也是纯属瞎扯。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没有酸性和碱性体质的说法,人的体质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小环境和细胞液、体液,还分泌各种消化液等等,根据体液划分,确实有酸碱之分,但不同体液的酸碱度,并不等同于体质的酸碱性,所谓的“酸碱体质说”毫无科学根据。

人体本就是一个酸碱共存的状态,食物在人体内经过复杂的消化吸收后,会形成酸性、碱性和中性的代谢物,比如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是偏碱性的,而肉类谷类大多是偏酸性,但食品化学中的这种酸碱性分类只用于区分食物的化学组成,并不是说食物的质地是酸性或者碱性。

很多时候,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进入胃部后,在胃液的作用下,都会呈酸性,到了肠道又会变成碱性。

其实,真正影响身体酸碱度失衡的,是疾病和药物。生活中合理地搭配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膳食营养才是最重要的。

食物相克,同吃有毒?

放轻松

△图源:pexels

“螃蟹不能与柿子一起吃哦,否则会腹泻肚子疼”、“蜂蜜和豆腐不能同食哦,否则会耳聋”、“吃虾的同时,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就像是在服用砒霜”……

如果你从来没有相信过以上这类说法,肉叔就把手机吞下(说到做到,不过你也看不见)。

讲真,“食物相克”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饮食生活里,但事实上,有些说法并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临床实验证据。

流传最广的说法要数“螃蟹不能与柿子同食”,其实这两种食物单独食用(过量的话),都有可能引起腹泻肚子疼,因为它都属凉性食物。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生物化学家郑集曾针对14组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遇到的食物,进行所谓的“相克”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实验,同时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试验了其中的7种组合,包括螃蟹与柿子同食、大葱与蜂蜜同食,结果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其体温、粪便颜色与次数等各项指数都很正常,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而且郑集碰巧是我国最长寿的科学家之一,活了 110 岁。

此后还有中国营养学会与相关医学院校合作试验,选了5组传说会相克的食物组合在一起,由100名健康志愿者食用,连续吃了一周,同样没有哪一组食物会引起异常。

所以,任何“食物相克”说,都要理性对待,在螃蟹蒸煮熟透后,与柿子同食(适量),也并不会引起任何不适。当然了,如果你一次吃十个八个螃蟹柿子,再强大的消化系统承受不起的。

“辟谷”养生

听起来很仙儿

△图源:pexels

虽然没见过“辟谷”,但你至少听说过。

查阅资料你会发现,“辟谷”一词源自道家养生理论中的“不食五谷”,在古代,有一些修行的人常常用这种方式养生。“辟谷”又叫去谷、断谷、绝谷等,始于先秦,流行于唐,不过古人的“辟谷”养生前提是有技巧的修身养性。

“辟谷”一词流传至今后,演变为完全不吃食物的禁食,或者只食用代餐食品。肉叔曾经遇到过一个宣称不吃任何食物,“辟谷”了7天的人,还正常上下班,在一再追问下,他没有底气地说“只喝了一些水,也吃了少量食物”。

“辟谷”真正的作用咱不知道,但遇到商家借“辟谷”养生招揽顾客就值得提高警惕。因为时常有权威媒体引述临床医生的告诫,辟谷并没有中西医理论基础,多日禁食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还会伤害脾胃,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厌食,甚至出现代谢紊乱。

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军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人处于短期饥饿状态时,身体就会把储备的肌糖原和肝糖原进行分解,这个过程用时不到1天。如果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人体合成代谢就会受影响。严重的会出现酮症(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甚至酸中毒。如果一些人本来就患有其他疾病,辟谷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车千红认为,辟谷减肥不能说完全无效的,但问题是,在固定时间段内不摄入任何五谷杂粮,任何人都会瘦下来,“如果体内长期缺少能量供给,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减少,那么就会开始消耗体内脂肪,从而减轻体重。但是,当饮食恢复正常后,出现反弹的几率也会增大。”

肉叔觉得,“辟谷”虽然是一种养生方式,但是其存在极大地个体差异,大家在采纳这种养生方式的时候,应该小心谨慎,如有不适马上停止,一般人并不建议尝试。今日话题

你有掉进这些“养生的坑“吗?

有啥想说的,留言区和肉叔唠唠!

资料来源:健康时报  科技日报  丁香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