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政治共识

 森林一叶 2020-06-18
一、政治共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政治秩序的关键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各自追求着自身的利益,彼此发生各种关系,并因此产生种种冲突和合作。彼此千差万别的行为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行为图景,描述这一图景的概念就是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稳定的、规则的、可预测的行为模式;二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政治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任何一种制度,它存在与运行的前提都必须有一种共识存在。所谓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和看法。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对政治合作的理解。当政治共识消失,人们的政治观念陷入根本的冲突之时,政治秩序便必然陷于混乱之中。政治共识的重要性在于,当人们对一种既定的政治体系存在着基本相同的看法时,人们便会去维护它,从而降低政治体系用来维护自身的交易成本。
政治合法性或政治共识究竟以什么作为它的基础,这一问题关涉到人们对政治秩序的根本价值观及其实现方式的理解。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来看,政治合法性或政治共识的基础存在三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政治秩序的根本价值或者说人们的政治正义的观念;第二,政治制度安排是否体现了政治价值;第三,政治体系的运行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人们的利益。应该看到,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的影响并不是惟一的,从政治实践的历史来看,政治制度对于政绩合法性的作有存在一定的限定作用。一在一个宪政建设比较完善,其制度合法性基础比较牢固的情况下,政治体系效率的高低所直接影响的政治领导人或执政党的合法性,而对整个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无损害。在这里,政绩的合法性的影响局限在政治权力的主体,而对于政治体系来说,其合法性仍然十分稳定。
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基合法性的情况,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政治共识的危机;二政治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失去了其正义性;三是政治体系的低效率,它无法实现人们的利益。
二、“三观”不一致可以有共识,“三观”一致者也可能达不成共识
政治共识并不等于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可能千差万别,在哲学、宗教、社会等问题的认识上甚至可能根本对立,但仍然可能在政治上形成一种基本的共识。比如说,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者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前者是无神论,后者是有神论,前者相信人类有自身改造世界的力量,后者则认为世界的拯救依靠神的恩宠。但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持这两种不同世界观的人在政治问题上仍然可以存在着相同的看法。比如说都持相同的政治共同体的观念,都要求祖国统一,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都要求法治,等。另一方面,在社会观和世界观上持基本相同看法的人也可能在政治上无法形成一种共识。譬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者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但由于利益的冲突,他们在各个政治共同体的具体边界以及处理争议问题的机制上却无法形成共识,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三、政治共识内容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政治共识的矛盾可能会威胁到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或社会的稳定
政治共识的内容包括多个层次和方面。在共同体层次上,它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也可能是某种种族优越论等等。在国体方面,它可能紧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为旨归,也可能以资产阶级利益当成最高的利益,或者将工农联盟视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在政体方面,它可能是权威主义,也可能是共和主义,还可能是混合制等等。此外,政治共识还涉及到政党、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人们可能在某个层次或方面上存在政治共识,但在另一层次或方面上又不存在共识。
由于政治共识的多层次与多方面,一个社会的政治秩序可以从其政治共识的内容考察出来。当一个社会在共同体方面不存在政治共识时,政治共同体本身的存在便受到了威胁,社会内部各种力量便将围绕着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展开冲突和斗争,从而引发民族分裂运动和内战等等。当然,一个社会在共同体的边界上存在着普遍的政治共识,但由于社会内部阶级利益的冲突,也会为基本政治制度问题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在这个时候,政治共识的对立虽未威胁到政治共同体的生存,但对政治基本结构的稳定性仍然有着严重的影响。
四、一个良好社会的基本要素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绝不认为,一种良好社会的观念可以永远适用。相反,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良好社会状态。真正良好社会,不但在概念上符合良好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且应当在每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从概念上看,良好的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一是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二是政治体系良好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着其独特的良好社会,并且不能相互搬用。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包括:
第一,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环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坚持一已利益。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已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已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体的精神。
第二,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的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第三,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或讨价还价)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已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补充。它促成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第三,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五、政治共识的达成:重叠共识
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政治共识这一问题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有着不同的观念。在古代,人们不但要求政治共识上存在统一,还要求整个社会对于世界、宗教、社会的观念获得统一,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义观念。而在现代,人们对于世界、人生、社会等基本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形成一种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个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因此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政治正义观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建立政治共识的途径。在古代社会,政治共识的统一主要是通过某种综合性的世界观,如基督教、儒家学说、佛教学说等。其建立政治共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在当代社会,很难指望肜某种统一的学说来要求政治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能接受,因此,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的是通过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所谓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如何增进人们的重叠共识呢?根据历史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信息公开透明。公共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减少因信息不完全而带来的偏见,这有利于建立在基础事实和科学的基础上的共识。
第二,实事求是。即事面对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时我们需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量抛弃偏见,抛弃先入为主,开放自我,从事实和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
第三,自由辩论。面对同样的事实,因角度会差异、认知差异、价值观差异、阅历差异等原因,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是,为了让彼此的观点更加全面,事实更加完整,真相更加接近,我们要尊重和鼓励不同的解读,通过自由辩论和自由竞争,达到更多的共识,更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加接近真相或真理的认识。
第四,理性包容。这有利于社会的平和交流,有利于多元平衡的实现,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防范极端行为发生等。
第五,提高素质。尽管三观不同的人仍可以有共识,但为了更容易达到共识,为了更多的共识,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看,需要在规范和文化方面提高包容度,同时在个人方面,则要在自身科学精神、理性包容的品格、逻辑思考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不断提升。虽然容许多种观念存在,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特定社会的利益的观念总是在不断演变的,越多人跟上这种趋势甚至稍为超前一点点,那越能推动符合个人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共识的达成,长治久安越是可期可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