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焦虑、浮躁、迷茫的时候,不妨再读读杨绛先生这4句很“干净”的话,愿你扫除心头尘埃,轻装上阵,在以后的岁月里,活出自己的豁达。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社科,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家人甚至是路上的陌生人,好像他们都要比自己过的开心。于是忍不住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 但事实就如《围城》智能柜说的那样: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出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你在羡慕别人,别人也在羡慕你。我们终究会明白每一种人生都有快乐,但也避免不了都有愁苦。唯一能做的就是读懂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曾经有个年轻读者给杨绛写信,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杨绛在回信中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当代人的通病。很多人就是想得太多,行动太少,总觉得有太多困难在等着,害怕失败。等到最后自欺欺人的说:算了,还没准备好。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当你克服了犹豫不决,克服了种种顾虑,终于开始去做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跨过最大的障碍了。 人跟人的差别就在这里,有人一直在想,有人却以迈出脚步开始做了。所以想干什么趁早干,别等干不动了再后悔。没有什么最好的世界,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在忧患中获得成长,在失去中学会珍惜,在不断告别中懂得放手。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就像苏轼,一贬再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虽仕途不顺,但这三次被贬成就了苏东坡的另一番辉煌。 第一次被贬黄州,他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著名篇章。 第二次被贬惠州,他潜心研究“佛学”。 第三次贬谪儋州,他把灿烂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在这里“讲学明道、教化日兴”,使此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先生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儿和丈夫已相继去世。《我们仨》只剩下她一个,这句话我想也有劝诫自己的意思。 劝自己看开点,一切的伤痛都会过去的。劝自己往前看,日子还长,总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或许正是这种豁达支撑杨绛走过丧女之痛,走出丧父之痛,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了余生。 有时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而好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演变成坏事。 所以凡事看淡些,人间没有永远,所有的事情都是瞬息万变的。 人生不会一直走上坡路,也不会永远走下坡路。台上风光无限的人,也曾是台下无人问津的看客。 希望我们始终铭记:遇事向前看,眼下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往后的过眼云烟。 今天的流的泪,待到他日,也不过一场笑谈。 杨绛在《我们仨》中告诉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相亲相爱,相互体贴,一起欢笑,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即使身处陋室,也是温暖,即使粗茶淡饭也是幸福。 1997年到1998年,杨绛先后经历了爱女和丈夫的离世,在送走女儿后,杨绛对病榻上的钱钟书说:“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 钱钟书病逝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出版了《我们仨》这本书,书中记述了一个三口之家63年的风雨坎坷和温馨回忆。透过文字和照片我们确信钱钟书和杨绛经营的那个小家就是美满家庭该有的模样。 书中记录的一些场景即使多次重读,也仍能给人以温暖和感动。当钱钟书经历动荡和妻女重聚时他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四岁的女儿钱媛打量着两年未见的父亲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笑问:“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钱媛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 钱钟书悄悄的在女儿耳边说了一句话,从此父女俩十分友好,连妈妈都退居二线了,提起这段回忆,杨绛在书中感慨道:“钟书到底跟钱媛说了什么话我当时没问,而现在已没人可问。” 有人说《我们仨》会让你笑再让你哭,还能教会你很多关于爱的事,而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则是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微笑的幸福和身边的人。 在这推荐大家读一读《我们仨》,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