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绕芦花月满船

 心然的原香 2020-06-18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曾写道:芦花不值一观。然而,她眼里不值得一看的芦花,却是我的最爱。

一直只知道芦苇是食物,是植物,是造纸原料,却没想到芦苇还可以成乐器。古人取芦苇的膜做笛簧。这一发现和我脑海深处的一个意象不谋而合。春时,我穿行在大片芦苇之中,眼前总浮现牧童笛声奏响着生机和希望的画面。深秋里,我沉醉芦苇摇曳的身姿,觉得那是一曲渔舟唱晚,歌颂孤独和深沉,凋零和壮美。


如同水里有鱼地上长草,只要是滩涂之地,就生芦苇。不知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一来即扎下根。先是稀松几株,随后成片葳蕤,等你大声惊呼时,已铺成草天一色。

春天的芦苇,绿油油,青幽幽。远看近看,都像小麦丛。不知道大家看过荸荠苗没?一片青葱色,也和这芦苇一个样。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芦苇发芽的时节,芦芽配河豚,是苏子喜欢的一道菜。现在没有河豚,人们依然喜欢掐它尝鲜。黄色青浅,带着露水,带着清风,带着泥土,带着阳光。虽没品尝过,大约也能想起它的味。

被掐走了芦芽的芦苇,照常生长。如初生婴儿,一天一个样儿,刚刚还齐腰,转眼就过肩,几天不去,和我一样高。

春天的舞台,芦苇是最美的舞者。东风乱飞吹苇地,一片绿浪。看芦苇跳舞,须得弯下身子,把头埋在芦苇丛中,斜着往天空的方向张望。想起一句话:美的东西,需要弯腰,才能捧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早的文学刊物《诗经》里,蒹葭就是芦苇。清水之畔的的芦苇,在水一方的佳人 。没有什么风景,比此景更能撩动情思。

雨后的芦苇丛,叶片上挂着一滴滴水珠,盈盈澈澈。风一来,唰唰响一阵。风停,亭亭玉立起来,岁月深静。轻轻拔起一棵,比想象的松。芦苇的样子,和竹子有一比。一节一节,心事虚空。洁净、清雅、包容、繁盛。时间过得太快,岁月催得太紧,来不及扎根太深,就直着往上冲。赶着摇曳,赶着繁盛,赶着萧瑟,赶着苍茫,让水鸟昆虫,在它们的护翼下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端午节前后,芦苇叶子正当时,看着它,总想不通,人们为何不取它包粽子,宁愿在集市上买专门的粽叶。听说苇叶包出来的粽子更好,如何篜煮,也不改初衷那幽幽的绿。

秋天到了,江水边芦苇成片,茫茫一片银雪,蓝蓝一片苍天,那便是故乡的原风景。想起孙犁老人写的芦苇荡,一丈多高的苇子全吐出荻花,到处有苇喳子鸟的噪叫。

晴空中飘着十几枚风筝,和芦苇一样,摇啊摇。喜欢那对黑色的鸟,比翼齐飞,亦步亦趋。似姐妹,也似形影不离的伴侣。那么多人放风筝,犹是觉得放这一对风筝的人,内心一定会有些与众不同的情感,才如此这般,赋予这对袅袅的风筝。

大片苇地,枝枝蔓蔓的两三米高。野草丛丛,夹杂在里间。江水渺渺,东流而去。水香草香芦苇香混合成一种粮食的味道,这便是生命的原香。钻进去,“沙沙”地分开芦苇行路,仰头看。微微的风,芦花轻漾,轻扫着蓝天白云,映衬着风筝舞动,偶尔一群飞鸟掠过,留下几声鸣叫,余音悠悠,呈现宽阔寂寥自由自在的美。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它的花,古朴原始,简单随性。从来没有鲜妍过,当然也就不曾衰老。那是它的本色。单看它,挺着修长的身姿,是摇摇曳曳弱不经风的仙子,迎合着生命的寂静。一大片一大丛,纵横交错你牵我绊,举着绒绒的暖意,又那么温暖人的心怀。这就是秋之韵,芦花之韵。

从岸边通向江水里的大船,建有一条栈道,似桥非桥亦木亦铁。曾经的它,很有些不合时宜。此时淹没在芦花中,三几个人走在上面款步轻语,有别样的风情和意境。仿佛在《廊桥遗梦》里看过,也或是梦中的风景。

想起那个关于芦花的故事。鲁国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很小时母亲去世。父亲给他找了个继母,继母一开始对他还好,当生下两个儿子后,开始嫌弃闵子骞。冬天到了,继母用棉花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袄,用芦花给闵子骞做棉袄,看起来厚,却不挡风。

一天,父亲要闵子骞出门赶车,天很冷,闵子骞几次把马缰绳弄掉。父亲很生气,大声斥责道:“没用的东西,穿得那么厚,难道还冷吗?”闵子骞没有说话,又冷又怕,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亲生母亲,便大哭起来。 父亲见他哭,越发怒,挥起鞭子朝他抽去。棉袄破了,里面露出雪白的芦花。

故事的真假不去思忖,只想那芦花飞舞的场景,替孩子心酸,也替芦花悲情。

远处的二桥车水马龙,垂钓的人们三三两两,一片芦苇疯长在城市中间,给硬生生的建筑涂抹了大地的色彩,浇灌了自然的情怀。夕阳西斜,那片迎风的芦苇,往一个方向倒去。残阳如血,如一条条火狐狸的尾巴,格外让人动情。

说不出的苍茫的荒芜,没错,秋冬的美就在苍茫,就在荒芜。自然界需要,人也需要。苍茫是一种潜藏,预示着在宁静安享中孕育莽莽生机。荒芜是一种休整,预示着在沉寂落寞中重生点点星光。

我固执地认为,自然界中,没有哪一个物种比这立在残阳傍在水边的芦苇更显苍茫的意蕴和丰满。我感动,也喜欢这种苍茫,它印衬着生命的悲壮和无奈,昂扬和斗志。印衬着生命的迷茫和飘摇,感激和喜悦。

哲人说:“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这种诗情的比喻真是涵盖了所有属于芦花的意蕴。尽管生命的脆弱等同芦花,但是思想和精神的光辉可以永恒,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在“人”这一高贵的物体上凝结自己高贵的分子。

站立在堤上远望,一只只鸟回来了,鸣叫几声后钻入芦苇丛。随后,四周归入沉寂,唯有芦花,轻和着水波,悠悠起舞。

脆弱依然坚挺的飘展,勾起我想哭但是还笑的悲辛。枯萎但会重生的自然,给我忧伤但又明丽的舒展。我把人生的悲欢离合洒向这里,过后又会是步履轻轻。

采摘几只芦苇花,准备带回家插瓶。不想,离开了伙伴们,它饱含着泪花,轻轻一举,簌簌滚落,漫天飞舞,洒满一身。不知如何是好,带回家的兴致荡然无存。

它原本就属于土地,就算是枯萎,也要把花儿扬向风中,落入大地,归入泥土,和它的根儿紧紧相依,料得东风一来,又是芦花阵阵。它原本就开在风中,哪怕形只影单,也要直起身段,舞动腰肢,头儿轻垂,笑儿秋波,和江水私语,与苍天共醉。

关于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