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婆

 心然的原香 2020-06-18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乡村职业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这其中,有一个职业,叫接生婆。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生孩子,不上医院,就近找接生婆。当时是难产,接生婆弄不了,我家离垌塚近。父亲当机立断,找来几个朋友,把竹床反过来,抬着母亲去了医院。

出院时,还是那几个朋友帮忙,把母亲和我抬回来。走到门口,太婆婆拄着拐杖已经守在那里了,老人家说:乡俗规定,这孩子是医院出生的,不能从大门进。后门又窄又小,父亲情急之下,把后墙开了一个洞,我和母亲才被递进去。

这个乡俗,足以说明,我们那地方的孩子,大多数是接生婆迎接到人世的。去医院,反而不正常。这在今人眼里,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在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激增,进入生育高峰期。乡村里,传统接生婆不够用,医疗卫生部门在各村选一名女性,进行短期接生业务培训后,免费发放工作服,手套和药箱等简单接生用具,为村里的婚育家庭服务。

汉北河南的文家岭,谢婆就是这样当上接生婆的。为世间接纳生命,不是菩萨心肠不能为。出生于一九二八年的她,聪明能干,胆大心细,在七一年自己已四十三岁时,被当时的妇女主任选中,接受培训学习,做了接生婆。

生孩子,得是多大的事情。可那个年代,村里孕妇临产,都找谢婆。谢婆说,每接生一个孩子,就是打一场惊心动魄的仗。顺产还好,遇到难产的孕妇,那就是在鬼门关前夺命。

有一次,已是晚上八九点钟,隔壁村有人来拍门呼救,说是孕妇临产。又是风又是雨,谢婆什么也没想,披上蓑衣,背起药箱 ,拿着接生包,冲进风雨中。路上,经过一座独木桥。晴天尚尚地走过,还有几分怕。此时雨大,桥下水流吼吼。风大,人走不稳。谢婆蹲下身子,一步一步蹭过去。到了孕妇家,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才回来。下午,谢婆接着出工,去生产队劳动。

生孩子没个时辰,有时更晚。产妇半夜临产,来敲门。黑咕隆咚,谢婆出去接生,家人为她担心。她笑笑,不多说什么。

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干这样危险的工作,谢婆是没有报酬的。除了产妇家给的八个红蛋,就只在队里记几个工分。人们感谢她,尊敬她,送祝米时,请她去喝酒。那个时候,谢婆最自豪,她坐的地方,是第一席。

谢婆接生的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次,是一个畸形胎儿,产妇和孩子都危在旦夕。那天,谢婆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双腿跪在产妇面前,想尽各种办法,才把孩子接下来,让产妇转危为安。

生孩子,有时快有时慢。有一次,谢婆被隔壁村请去,在那家等了两天,孩子才平安生下来。回家后,丈夫说,这么难生,你怎么不让人家上医院?头胎,出了事,怎么交代?谢婆说,人家里没钱,拿什么上医院。再说,我心里有数。

这一行,这样的事情常有。谢婆有什么办法呢?她只能举重若轻,让自己把技巧和心智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全心全意帮助别人。

安胎救产,送子保生。谢婆直干到六十一岁高龄,才在家人的要求下停止这个工作。以后,卫生部门也来了规定,产妇统一去医院生产,接生婆的职业成为绝唱。晚年的谢婆,没有通过这个工作而得到退休金也或者补助,但她从无怨言。她觉得,人家生孩子,来请我帮忙。我又会,能不去吗?

十八年的接生婆生涯,谢婆迎接了上百个新生命。人,是有感恩心的。谢婆接到人世来的那些孩子,都记得他。有登门看望的,有时常念叨的。其中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当了公务员,来看望谢婆。后来,那孩子得重病英年早逝,谢婆难过了很久。

谢婆二零一四年去世的时候,乡下,要请丧夫抬丧。葬礼上,丧夫为大。可那八个丧夫,知道谢婆的为人和事迹,都为她敬香叩首。乡村里,这是最隆重的礼节,谢婆没有看见,但她的儿女们看见了。

那个陪伴谢婆十八年的红色药箱,残破不堪。谢婆一直留着,直到她去世后才不知所终。

总觉得,我们不应该随随便便就忘记这样的人。现在的时代,生一个孩子,动辄一万几万,还有十万八万。我们并无必要去怀念接生婆这个职业,而是在对比之下,怀想那个时代的人,敢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