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27

 温情海洋 2020-06-18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B    现代汉语

   思想文化以行用为本,所以精通驾驶的人,不会有错乱的辙印;精通语言表达的人,话语不会有瑕疵和矛盾;长于运筹的人,不会费心在琐碎事务上。制造精巧的器物,没有关和键的固定,也无法打开;没有绳和链的约束,也无法解开。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常常给与别人帮助,而不会鄙夷他人;常常赠与他人多余的物品,而没有浪费物件,这就是身察体悟到大道了。常常给与别人帮助的人,不会求于报和恩,不能给与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会赠与他人一些的物品。不索取回报,不吝惜财物,虽然智慧出众,但不为身外物迷惑,这就是用心领悟到大道真谛了。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谪过於天下也。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知也。

2王弼注: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因物之数,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圣人不立形名,以检於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3杜光庭注:明言行无滞,欲令常善救人,守重静,理国在无为善行,言贵乎忘遗。首标五善之行,次明善救之慈,善人下畅兼忘之训,虽知下结妙要之首尔。

4王安石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无辙迹。卮言日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故无瑕谪。六合之内,万物之间,不能逃其数,故不用筹算。万物不得其门而入,故无关楗而不可开。万物有成理,固有拂其理而逆之者。万物有常性,固有戾其性而捁之者。万物有正命,固有违其理而绝之者。圣人恻然于是,惟其所宝之慈以济之,因其悖于理也,发其塞而通之。因其戾于性也,除其害而若之。因其违于命也,继其绝而复之。

5吕吉甫注:车行则有辙,徒行则有进,则行固不能无辙迹者也。知行之所以行,则行出於不行,故曰善行无辙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则言固不能无瑕谪者也。知言之所以言,则言出於不言,故曰善言无瑕谪。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算,唯得一而忘言者,为能致数。致数则其计不可穷矣,故曰善计不用筹算。天门无有,辟阖在我,我则不辟,谁能开之?故曰善闭无关挞而不可开。天下有常然者,约束不以缠索,因其常然而结之,故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故行而不以此,则行不能无辙述

6苏辙注:乘理而行,故无迹。时然后言,故言满天下无口过。万物之数,毕陈於前,不计而知,安用筹算全德之人,其於万物,如母之於子,虽纵之而不去,故无关而能闭,无绳而能约。

7时雍注:周流六虚而无辙迹者,莫善乎大道也。不言善应而无瑕谪,不争善胜而无筹算者,莫善乎天道也。畜闭太和之真精而无关楗,结合玄元之妙用而无绳约者,莫善乎地道也。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亦无辙迹;行不言之教,亦无瑕谪;抱一为天下式,亦无筹算;藏神於内,亦无关楗而不可开;复守天下之母,亦无绳约而不可解。体此之道,故常善救人而人各安其俗,无一人不被其化者,常善救物而物各遂其性,无一物不蒙其养者,是谓善体道者也

8邵若愚注:善行其道者无辙迹,车行之迹此所谓行无行,行故无迹。善言其道者无瑕谪,此所谓言无言,言故无瑕谪。善计其道者,其心无思无为,故不用筹算。善闭其道者,心常无欲,则境莫能入,虽无关键锁类而不可开。善结继也其道者,达自心是道,虽无绳继约束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以此善救人,故无弃人;常以此善普同救物,故无弃物。

9王夫之注:我之有明,非明也,又况投明于物,絜其长短以为耀乎?故鸟窒于实,蚓困于空,鱼穷于陆,固其获,而未知不得者之可为得也。我欲胜之,勿往絜之。万物饰其形以相求,或逃其美以相激,咸潜测其根柢,掩而有之,则物投我而我不投物。众实求给,一虚无间,故善恶之意消,而言行闭结之所摄者,要妙不可窥矣。

10林虞斋注:善言、善行、善计、善闭、善结,五者皆譬喻也。其意但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矣。圣人虽异于众人,而混然与之而处,未尝有自异之心,所以不见其迹也。圣人之道,可以救人,可以救物。其于人物也,亦甚异矣,而未尝有弃人弃物之心。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十三。阐明思想文化在个人修养上的价值,和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出修为和悟道的行为。

2五善,非五善也。善行,善言善数,为一类也。一个人有思想文化体现,则行不颇,言不喏,做事思考有运筹;而善闭,善结是形容工艺事务制造的精妙,若鹿同牛羊,生有角而非一类,不察类属差别,定然歪解于老子。前三善,思想文化的体现形态为状态,后二善,以思想文化具体应用为形象,所以思想文化的基础是行用为本。

3后六善,不同于前五善之用。前善,指擅长,精通之义;后善,则为善,或给与善之解。常善,为常常给与他人善意,帮助。

4袭明袭,形声从衣,外衣,引申为体悟。讲明个人修为,则以体察身悟为重,虽阅读千百,阅历百遭,不能心悟,不能身察,则无修养,身察体悟则明矣,谓之袭明

5师者,求于谢,求于恩,不师则无求;师之正解,后世所解,误人子弟者,比比皆是,非授业,传道,解惑之能。察于此,则明孔子之言,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师者,贵于人以渔,非之鱼,如此,则可为师。不贵师,而给与人于物,谓不爱资,可见道行修为寂然虚空。于此,智慧超凡不为身外之物所累,不为名利所迷惑,为人之修养之要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