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玉文:王建《调笑令·团扇》“谁复商量管弦”

 許學仁 2020-06-19

王建《调笑令·团扇》“谁复商量管弦”

—兼谈“商量”的词义发展线索


文丨孙玉文






提要: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其中“谁复商量管弦”的“商量”,不能按照今天的词义“交换意见”去解读。对于它的确切词义,迄今没有释读清楚。本文排比相关例证,结合“商量”一词的词义引申线索,论证“商量”在唐宋时期有“犹豫不决,徘徊、盘桓,流连、留恋不舍”的词义;在“商量”一词的各种词义中,只有这个词义能准确释读“谁复商量管弦”一句,因此这一句的“商量”应该释读为犹豫不决,徘徊、盘桓、流连,留恋不舍。

关键词:调笑令·团扇;商量;释读





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词牌也叫《古调笑》《宫中调笑词》《宫中调笑》。这首词是写春天时一位失宠的宫女哀叹其不能摆脱命运安排、红颜薄命的词作,“春草昭阳路断”已经显示了词作女主人公的身份。其中“商量”是什么意思,值得斟酌。有人翻译“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说:“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这在客观上是认为“商量”古今词义一致。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现代汉语中,“商量”指交换意见。照这个词义取理解“谁复商量管弦”,则是指谁再来跟美人(即宫女)一起就管弦的事交换意见呢。这个“谁”指君王或皇家的人。宫女是君王及其家庭的女仆或女奴,是帝王之家奴役的对象,地位低,何来“交换意见”;即使将上下文理解为带有调侃的语气也不行,因为上下文没有调侃的意味,王建是以沉重的心情来哀叹这位宫女的命运的。

唐代宫女数量庞大,远胜前代,实为罕见。《新唐书·宦者传上》:“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硃紫千馀人。”这些宫女命运各不相同。唐代诗歌中,宫女是重要的题材之一。《调笑令·团扇》跟王建所写的《宫词一百首》主旨、基调一致,都写宫廷生活。《宫词一百首》多写宫女生活,表现了其命运及其各种心情,揭示了宫廷日常生活,没有一例是写宫女跟君王“商量”做某事。《调笑令》的这一位宫女是负责给宫廷演奏音乐的,当然也不会是跟君王一起“商量”音乐。这是由宫女的地位决定的,她们在宫中,为了生计,只能被动地取悦君王或皇族。

《宫词一百首》中,多首写到宫女小心翼翼地服务宫廷、讨君王欢心的事,包括原因、过程、结果、争宠的欢乐和失宠的悲伤等等,无一不是希望得到君王或宫廷的恩顾。例如“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求守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是写宫女在宫中是否受宠寄托着她们全家的期盼;“小随阿姊学吹笙,见好君王赐与名。夜拂玉床朝把镜,黄金殿外不教行”宫女自入宫起就训练各种技艺,邀宠君王;“忽地下阶裙带解,非时应得见君王”,是写随时要接受君王召见;“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琵琶先抹六么头,小管丁宁侧调愁。半夜美人双唱起,一声声出凤凰楼”“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是写小心翼翼而又卖力地服侍君王;“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自夸歌舞胜诸人,恨未承恩出内频。连夜宫中修别院,地衣帘额一时新”,是写宫女之间的竞争关系;“殿前来往重骑过,欲得君王别赐名”“红蛮杆拨贴胸前,移坐当头近御筵。用力独弹金殿响,凤凰飞下四条弦”,是写想方设法邀宠;“一时起立吹箫管,得宠人来满殿迎”“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内人相续报花开,准拟君王便看来。逢着五弦琴绣袋,宜春院里按歌回”,是写受宠的荣耀;“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是写宫女技艺再好,带出了好多新宫女,但是仍无法摆脱年老色衰的命运;她们的技艺得到认可,仍然是以年轻貌美为基础。

《宫词一百首》中,有宫女为了使自己的音乐能取悦君王或宫廷,而煞费苦心的用例,与《调笑令》所云可以互补。例如“欲迎天子看花去,下得金阶却悔行。恐见失恩人旧院,回来忆著五弦声”“别敕教歌不出房,一声一遍奏君王”“行中第一争先舞,博士傍边亦被欺。忽觉管弦偷破拍,急翻罗袖不教知”“巡吹慢遍不相和,暗数看谁曲校多。明日梨花园里见,先须逐得内家歌”等等。

可见,《宫词一百首》的基调是下人侍奉主子,没有将宫女摆在能跟君王及其家庭“商量”事情的地位上写。据此,《调笑令》的“谁复商量管弦”的“商量”不可能是今天“交换意见”的意义。

《调笑令》一词,《全唐诗》见收于两处,其中“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的“美人并来遮面”的“并”有异文,卷二十八作“病”,卷八百九十作“并(竝)”,两处均未注有异文。其异文宋代已经如此。当以原文作“并”为是,如果原文作“病”,就很难解释后人为什么改为“并”;如果原文作“并”,可以认为后人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做这样的改动,后面说“玉颜憔悴三年”,自然能让人想到生病。并,通“傍”,指依傍。《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并音傍。傍,依也。”这是“沿着”的意义,引申为依傍,王建《宫词一百首》有“昨日教坊新进入,并房宫女与梳头”,后一句是说,靠近新进宫女住着的其他宫女帮她梳头;“并”也是通“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是说,团扇啊,团扇啊,美人依靠它来遮挡自己的面容。为什么这样呢?后文接着说,“玉颜憔悴三年”,原来已经年老色衰,自惭形秽,为了不让人知道她玉容不再,只好靠团扇来遮羞了。

“谁复商量管弦”是该宫女自暴自弃的话,是说既然我容颜衰老,那么谁还留恋我的演奏呢。她把自己这三年没有机会给皇家演奏的原因归结为年老色衰。“商量管弦”的“商量”是“留恋,流连”的意思。用“留恋,流连”义去释读“商量管弦”,上下文文从字顺,而且在“商量”的词义中,此义最为贴近宫女和主子之间的关系,当为首选。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仍是以这位宫女的口吻对着乐器说话,表面上是哀叹乐器没有办法进入后妃宫殿演奏,实际上是自怨自艾,哀叹自己的薄命:弦管啊,弦管啊,你闲置好几年了,你通往后妃宫殿的道路已经被春草给挡住了。昭阳殿,指代后妃住的宫殿,《宫词一百首》之一:“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其中的“昭阳”,也是这样用的。“断”,《广韵》是都管切,意义是阻断、隔开、隔断。

因此,释读“谁复商量管弦”的“商量”,需要知道“商量”可以指留恋,流连,这是正确解读的关键。不少人拿今天的“商量”去释读“谁复商量管弦”的“商量”,是因为对“商量”的中古词义认识不足。说“留恋,流连”义是正确释读的关键,前提是当时或之前的语言中说法存在此义。光通过排比上下文文例得出语言中有此义,这是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有一定的或然性。为确证语言中有此义,我希望以更多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进一步从“商量”的词义发展线索来讨论这个问题。

“商”和“量”原来都指计量,计算,后来都发展出“商议,交换意见”的意义。前人注意到“商”有“了解真相”的含义,所以采用声训来表明这一点。东汉刘歆《钟律书》、班固《汉书·律历志上》、《风俗通义》等,都说“商”有“章”的含义,可以为证。

因此,“商量”连用,本义是就各种表象进行商议,交换意见,以便了解真相,作出决断。这可能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个词。阙名《郃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十月丙辰)》(今藏陕西西安):“(曹全)遂访故老,商量儁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魏书·食货志》:“臣等商量,请依先朝之诏,禁之为便。”唐刘禹锡《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百辟商量旧相入,九天祗候老臣归。”韩愈《顺宗实录三》:“叔文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商量”条,立有“买卖时还价”一义。[1]这一义应该看作是“商议,交换意见”的引申。“商”有“经商,贩卖货物”义。《商君书·垦令》:“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由“商量”的这一词义发展,可以推定,“商”的“经商,贩卖货物”义也应是“商议,交换意见”义之引申。

因为商议、交换意见时需要反复忖度、评估,斟酌去取,所以引申为反复忖度,估量,寻思。“商量”作“思考,忖度,估量,寻思”讲,这是中古的常用义,很多词义由它发展而来。下面多举出一些例子:

(一)《魏书·甄琛传》:“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复斟酌与夺,商量是非。”这里“商量”和“斟酌”对举。

(二)晋嵇含《寒食散赋》:“尔乃酌醴操散,商量部分,进不访旧,旁无顾问。”商量部分,即斟酌配方。

(三)《北史·公孙表传》:“当斟酌两途,商量得失,人吏之情亦不可苟顺也。”这里也是“商量”和“斟酌”对举。

(四)《隋书·梁睿传》:“(梁睿)又请曰:‘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汉代牂柯之郡,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伐陈之日,复是一机。以此商量,决谓须取。’高祖深纳之。”以此商量,据此考虑。

(五)《礼记·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孔颖达正义:“‘引重鼎不程其力’者,言引重鼎,不豫备商量己力堪引以否,言见则引之。”商量己力,掂量自己的力量。

(六)唐金城公主《乞许赞普请和表》:“望皇帝兄商量,矜奴所请。”望皇帝兄商量,希望做皇帝的兄长斟酌一下。

(七)日释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第二,都商量入作势。都商量入作势者,每咏一物,或赋赠答寄人,皆以入头两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

(八)佚名《大唐传载》:“开元中,吏部侍郎被宁王宪嘱亲故十人官,遂诣王请见,云:‘十人之中有商量去者乎?’王云:‘九人皆不可矣,一人某者听公。’吏部归,九人皆超资好官,独某者当时出。”商量,考虑。

(九)《旧唐书·吐蕃传下》:“初,汉衡与吐蕃约定月日盟誓。汉衡到,商量未决,已过其期。”商量未决,没有考虑成熟。

(十)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娑葛遗元振书,称:‘我与唐初无恶,但仇阙啜。宗尚书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继而来,奴岂得坐而待死!又闻史献欲来,徒扰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量处置。’”商量处置,即斟酌处理。

(十一)舒亶《菩萨蛮·次韵张秉道》词:“密叶似商量,向人春意长。”似商量,指好像有所考虑。

(十二)陈师道《后山诗话》:“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十三)杨万里《题米伯勤千峰紫翠楼》诗之一:“秀岭西头凤岭东,周遭略数一千峯。商量没顿新楼处,顿著穠蓝釅紫中。”

(十四)吕渭老《卜算子·云破月高悬》下片:“要见索商量,见了还无计。”

(十五)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吴夫人者……一日密谕当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於是密令苑中以鸡汁等,杂之素馔中以进。”商量,打算。

“商量”的引申出“思考,忖度,估量,寻思”义,跟“量”等词属于平行引申:(一)“商、量”除了有“商议,交换意见”的词义,也都有“思考,估量,寻思”的意义。例如《后汉书·宦者传论》:“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李贤注:“商谓商略。”《魏书·范绍传》:“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请征钟离,敕绍诣寿春,共量进止。”《荀子·儒效》:“若夫商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二)“商略”有“商议,交换意见”的词义,也有“思考,估量,寻思”的意义。例如晋范宁《〈谷梁传集解〉序》:“于是乃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异同之说。”宋陆游《雪后寻梅偶得绝句》之六:“商略前身是飞燕,玉肌无粟立黄昏。”因此,“商量”完全可以由“商议,交换意见”的词义引申为“忖度,估量,寻思”的词义。

由“思考,忖度,估量,寻思”义,发展出“品评,评论,评断”义。思考、忖度、估量的结果,就是作出品评、评论、评断。此义用例不多。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商量”条列有:“评论,计议。《变文集》卷三《燕子赋》:‘燕有宅一所,横被强夺将。理屈难缄嘿,伏乞愿商量。’吴竞《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2]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商量”条列有:“批评议论。隋本《遇上皇》一[赏花时幺篇]:‘把我七代先灵信口伤,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3]

有些跟“商量”同义的词也从“忖度、思考、斟酌”义引申出“品评,评断”义,例如“商略”,它有“商讨”的意义,也有“品评,评论”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魏书·李彪传》:“彪评章古今,商略人物。”这样的例子说明“商略”有“品评”这一义项。“量”有“商讨”的意义,《魏书·范绍传》:“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请征钟离,敕绍诣寿春,共量进止。”《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杨燕等欲去二王,问计于归彦。归彦诈喜,请共元海量之。”也有“评论,品评”的意义,宋陈善《扪虱新话·欧阳公喜梅圣俞苏子美诗》:“韩退之与孟东野为诗友,近欧阳公复得梅圣俞,谓可比肩韩孟,故公诗云‘犹喜共量天下士,亦胜东野亦胜韩’也。”“斟酌”有“忖度,思考”义,唐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仇兆鳌注:“斟酌,代为思忖也。”宋范成大《次韵子文探梅水西》:“斟酌芳心正怯寒,有情真被无情恼。”发展出“品评,评论”义,宋向子諲《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今夜凄然对影,与谁斟酌姮娥。”因此,“商量”可以由“思考,忖度,估量,寻思”义发展出“品评,评论,评断”义。

用“思考,忖度,估量,寻思”和“品评,评论,评断”二义去释读“谁复商量管弦”皆不妥当。《调笑令·团扇》要表达的不是宫女演奏音乐的技艺好不好,她的演奏当然是好的,所以三年前经常去给宫廷演奏。该词要表达的仅仅是宫女因年老色衰:“玉颜憔悴三年”,用团扇“来遮面”;也因为年老色衰,所以“春草昭阳路断”。而“思考,忖度,估量,寻思”和“品评,评论,评断”都重在指对演奏技艺的体会、评判,没有紧扣全词要表达的主旨,因此都不是确诂。

思考、忖度、估量、寻思问题,往往需要反复琢磨、考虑,由内心的行为发展到指肢体的行为,由此发展出“犹豫不决,徘徊、盘桓,流连、留恋不舍”义。例如:

(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这里“商量”跟“容易”相对,“容易”指轻易地;“商量”,指盘桓着,慢吞吞地。

(二)宋张先《山亭宴·湖亭宴别》:“小艇载人来,约尊酒,商量歧路。衰柳断桥西,共携手、攀条无语。”商量歧路,徘徊于歧路。

(三)王观《天香·霜瓦鸳鸯》:“霜瓦鸳鸯,风帘翡翠,今年早是寒少。矮钉明窗,侧开朱户,断莫乱教人到。重阴未解,云共雪,商量不了。”商量不了,徘徊不下。

(四)曹勋《武陵春·惨惨江云浑不动》:“陇信不来寒日晚,疏影照澄江,肯借横斜伴酒觞,应共月商量。”应共月商量,应该跟月亮一起彷徨。

(五)李弥逊《水龙吟·上巳》:“闻道东君,商量花蕊,作明年计。”这是拟人,“商量花蕊”指在花蕊上面徘徊。

(六)杨万里《田路泥行》:“路是新泥作,泥逢积雨滂。如缘大鲶脊,更绕九羊肠。前店看殊近,行人觉转长。商量避五岭,辛苦恰相当。”商量避五岭,盘桓着避开五岭。

(七)薛道光《还丹复命篇·五言律诗》之五:“受得真仙诀,阴中炼至阳。地雷潜动处,星斗共商量。”星斗共商量,星斗一起盘桓着。

(八)方千里《浣沙溪·菱藕花开来路香》:“翡翠双飞寻密浦,鸳鸯浓睡倚回塘,闲情须与酒商量。”指闲情要跟酒流连在一起才能维持下来。

(九)汪莘《菩萨蛮·渔翁家住寒潭上》:“渔翁家住寒潭上,晓霜晚日时相向。三尺白鱼长,一双摇玉光。前朝来献状,果慰携壶望。水月正商量,小桥梅欲香。”水月正商量,徘徊于水月之中。

(十)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商量不定,犹豫不决。

(十一)洪咨夔《念奴娇·老人用僧仲殊韵咏荷花横披,谨和》上片:“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商量不下,指彷徨不定。

(十二)陈允平《柳梢青·和逃禅四首》之一:“藓迹苔痕,香浮砚席,影蘸吟尊。雪正商量,同云淡淡,微月昏昏。”雪正商量,雪正徘徊着要飘下来。

(十三)华岳《满江红·帘拍风颠》:“帘拍风颠,云共雨,商量欲雪。愁不寐,兽炉灰冷,寸肠千结。”商量欲雪,盘桓着要下雪。

(十四)元张可久《秦楼月·寻芳屦》:“瑞芝峰下杨梅坞,看松未了催归去。催归去,吴山云暗,又商量雨。”商量雨,雨在徘徊欲下。

因此,根据上面排比的文例,“商量”有“犹豫不决,徘徊、盘桓不定,流连”义,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再从词义引申的角度看,由“思考、忖度、估量、寻思”义和“犹豫不决,徘徊、盘桓不定,流连、留恋不舍”义,有引申关系,这有相当多平行的例证,尤其是逆向引申的例证。例如:(一)“踟蹰”本指徘徊不前,《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引申指内心的反复掂量,犹豫不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唐白居易《食笋》诗:“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二)“徘徊”本来是状来回走动的样子,《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杨倞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也发展指反复掂量,犹豫不决,晋向秀《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三)“流连”可以指盘桓,滞留,《三国志·魏志·刘靖传》:“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宋丘崇《沁园春》词:“便流连不到,迎春见柳;也须小驻,度或伫想于夷门;游九京者,亦流连于随会。”(四)“踌躇”本是“徘徊不进”的意义,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证明它又有“思量考虑”义,《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4]“思量考虑”义应该是“徘徊不进”义发展出来的。

这说明,“思考、忖度、估量、寻思”义和“犹豫不决,徘徊、盘桓,流连、留恋不舍”义词义有引申关系。这里(一)至(四)是从外在行为发展指内心活动,而“商量”却是由内心活动发展指外在行为。“商量”的这个词义发展,可算是逆向引申,类似的逆向引申还有。例如“夷犹(由)”,本指内心的犹豫,迟疑,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南朝齐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唐李商隐《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引申指徘徊,盘桓,唐刘昚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宋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姜夔《湘月·五湖旧约》:“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又“商略”也由“思考,估量,寻思”义发展出“徘徊,盘桓”义,宋陆游《重阳》:“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商略此时,在重阳节这个令人愁闷的节日徘徊于江边故楚国的离宫里。《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北轩商略可散发,借与放翁倾酒缸。”北轩商略,徘徊于北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黄昏雨,黄昏时雨徘徊欲下。卢祖皋《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但衰草荒烟,商略愁时候。”意思是,在这个令人愁闷的重阳节登上姑苏台眺望,只有衰草荒烟在眼前徘徊。

因此,“商量”指犹豫不决,徘徊、盘桓、流连、留恋不舍,这在唐宋时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义。“谁复商量管弦”理解为谁再留恋我的演奏呢,上下文文从字顺,因此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解读。

[1]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0页。

[2]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3]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7页。

[4]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页。

【参考书目】

[1]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2]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本文原载《阅江学刊》2020年第2期。

写作过程中蒙赵团员、程悦、许典琳同志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谨致谢忱!)

编辑:k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