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弑母杀父,到底是什么让最深的爱,变成了最仇的恨?| 爸妈内参

 富书 2020-06-19


作者:木木妈(爸妈内参作者)

爸妈内参的新栏目「兰妈问答」颇受好评,宝爸宝妈依旧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写下你们的困惑和不解,会由兰妈给大家答疑解惑。北北会为你们整理出来,你们的问题会出现在第二条哦!

前两天看到一篇新闻,肇东一名少女,在被强制送到所谓的戒网学校学习后逃出,声称要报复自己的父母,最终弑母,在法医解剖尸体时发现母亲胃里没有一点食物,母亲在被自己的女儿殴打后,被活活地饿死。

到底是什么样的恨能超越这世上最伟大的母子亲情、血脉相连,做出如此令人发指和寒心的恶行?

我在新闻报道中获得这样的细节:女儿在日记中写道,父母从小就霸权主义,不会跟她讲道理,父亲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导致家庭关系太差。而父亲发的朋友圈里,不少是与女儿有关的内容,却大多是些舐犊情深,满是对女儿的关心和爱。

父母给了孩子最深的爱,为何最后变成了恨?

而所谓的戒网学校又是怎样的呢?我注意到了这些字眼:同家长一起对学生设“圈套”进行“诱捕”;暴力殴打,经常流血和受伤,随时随意的体罚,经常传出半夜惨叫,对人权的极度践踏……

无法想象,正值花季的少年们竟然会遭到如此野蛮残暴、毫无人性的对待,这给他们的内心该造成怎样的伤痕和难以磨灭的阴影。而这些痛苦,正是他们的父母亲手把他们送进去的。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并不是这些弑母杀父子女天生就凶恶,也不是那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万恶得该死。

这些案例通常都有个共同的背景,父母太强势,对孩子从小大到大管制得太严厉。家长以为是对孩子负责,以为是爱孩子,可孩子却感受到的不是爱,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了仇恨。

父母之爱子,并为之计深远。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如何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不管他,怕孩子疏于管教、品行不端。管太多了呢,又怕孩子会逆反、叛逆,对父母萌生恨意。 


 

1
对孩子发脾气,那不是爱,那是你控制不了你的情绪

你撕了孩子的作业本,告诉孩子,你的字写的这么丑,以后学习怎么会好。

孩子老师反应孩子在学校上课不认真,你一个巴掌过去,怒斥孩子,我那么辛苦工作供你上最好的学校,你怎么不好好学习。

还有的呢?接受了不打不骂管教孩子的理念,结果用了冷暴力。孩子一不听自己的话,便冷言以对,对孩子不理睬,直到孩子听从自己的管教,才会阴转晴,也许还会为自己不打不骂达到管教孩子的教育方式而沾沾自喜。

你们都打着爱的旗帜,告诉孩子,打是亲骂是爱,我打你骂你或者不理你,是因为我爱你,我爱你才会管你,我不爱你我就不管你了。

你以为你对孩子是爱,可孩子却只看到了你满脸怒火的狰狞的脸,只听到了你冷冰冰像利剑的言语。

其实,你大可诚实一点告诉你的孩子,抱歉,我生气是我没有控制好我的情绪,我还没有学会控制和疏导我的情绪。

带情绪的交流,是用一种情绪去压制另外一种情绪,这是极其不明智也是完全没有效果的,他只会激发另外一场大战,大战的结果一定会两败俱伤。

经常会听到老人说,啊,这个小孩脾气真不好,跟他爸爸一样,而他的爸爸的脾气兴许跟他的爷爷还是一样。 这不是用一句“遗传”或“这小孩打小就这样”能够解决的,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你原生家庭的烙印在代代传承。

家长们,勇敢一点,我知道要承认这个比较难,

如果你的孩子脾气不好,你一定要反思你自己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情绪控制好了,你学会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要再指责你的孩子爱发脾气,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兴许能找到答案。

如何做到不带情绪的管教:

1,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爆发自己的情绪,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默念“不能生气,不能生气,如果我生气,我的孩子终将会成为我的影子”。

2,如果情绪一时难以平复,可以转化下做别的事情,并且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冷处理”是对他的处罚,而是你和他都需要平复下自己的情绪。

3,等双方都情绪平复后,再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分析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比用情绪去压制情绪,或者在情绪上不管不顾地讲大道理效果好得多,通过你有效的接纳、转移并且疏导孩子的情绪,孩子自然会习得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情绪,这对他未来一生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好处,他更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2
对孩子管制太多,那不是爱,那是你觉得孩子挑战了你的权威

你给孩子布置好作业,告诉孩子在什么时候前完成,结果到时间孩子一点没完成,于是你脸上立马晴转多云。

你让孩子做某事,孩子偏偏不听,你咄咄逼人,孩子据理力争,于是又爆发一场大战。

这样的事例在哪个家庭都能举出好多,扪心自问,家长们,你的愤怒真的是因为孩子没有做这件事情吗?

让我们勇敢一点承认,我也是家长,我了解这种感觉,真正让我们愤怒的是,我们觉得孩子挑战了我们的家长权威,而我们的争执是一定要让孩子屈服于我们的“权威”。

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是你的“屈服者”。

你必须尊重他的自主选择,不要再持有“我是老子,你是儿子,儿子必须要听老子话”

“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想法就是错的”“我都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来你一定会走错路”这样的思维模式。

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

不要居高临下和用不恰当的介入与干扰,把成人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强加于孩子身上,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被压抑和被屈从,放弃自己的意愿和创意。

要知道,我们的孩子终是要离开我们独立生活的,我们没法陪伴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如果我们剪断了他们的翅膀,就不要怪我们的孩子不会飞翔。

怎样做到尊重孩子:

1, 首先你一定要认可你和你的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必须尊重他的想法。

2,其次就是就事论事,在有争议的事情发生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困扰我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而且避免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气之下把这件事情加入你的联想代入你的情绪无限放大化。

3,在符合安全和社会准则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玩耍、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给予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的权利,使的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经验。

4, 鼓励他们去表达他们的想法,坦然接受并同他讨论不同与你的想法,不要觉得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了,那是他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是件好事情。

 

3
解决问题需要“温和的坚定”

我们讲,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但是充分的自由,不等于完全的放纵和无条件的满足,毕竟孩子是需要去接受和适应这个社会的社会规则的。

当你的孩子在超市里为了要一件东西而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试图用他的不良情绪来控制你的时候;

当你的孩子企图用交换条件来换取他会乖乖写作业的时候;

当你的孩子早已过了睡觉的点,还沉溺于电视或游戏中对你的催促置若罔闻的时候;

你需要一个方法叫做:“温和的坚定”——温和的语气,强硬的逻辑

比如:

1,你如果需要某件东西,你大可跟我说,我们可以商量。如果你觉得需用哭闹的办法来获得,我没法跟你买。这事没商量。

2,我坚持这件事,是就事论事,不带任何情绪。

3,你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你想买东西的欲望,这心情我能理解。这既不影响我对你的爱,也不影响我对你的评价。

如果你把问题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给出若干个解决方案,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很多事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你大可以告诉他,我理解你不想写作业的心情,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会不想去上班。但是,如果不写作业呢?你明天会免不了被老师批评。所以,你可以有以下选择:

1, 今天晚上完成作业。

2, 今天晚上不写作业,明天交不上作业,你有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或者处罚。

3,如果你今天实在不想写作业,我可以去跟老师说明。可是我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接受咱们的理由,而且家长也没有权利去干涉老师。

一旦和孩子正面沟通,那就必定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给孩子多一些表达的机会,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更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孩子对自身行为能力的管控。

 

4
接纳孩子的所有,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

孩子考了100分,孩子成绩进步了,你喜笑颜开,说,孩子,你真棒,你是爸妈的骄傲!

孩子成绩没考好,满怀恐惧地逃出成绩单,你立马晴转多云,说,你这是怎么考的,你怎么对得起我们的付出。

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只爱成绩好的,乖巧听话的你,我不爱成绩差的,不懂事的你。

试问一下,我们的孩子可曾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教育环境而不爱我们?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就像没有完美的家长一样,有的孩子胆小,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弱,有的孩子运动协调性差……

信任和欣赏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哪怕我们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我们都要温柔地接纳他的缺点,平和地接受他的不精彩,并且允许他犯错。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孩子是不爱自己的父母的,动物况且舐犊情深,更何况是人。

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是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不要让你最深的爱,最后变成了孩子最仇的恨。

作者简介: 木木妈, 六岁男宝的妈妈,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擅长儿童心理学,并创新将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引入到家庭教育中。有个人公众号“木木妈的育儿袋”,面向所有对家庭教育感兴趣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交流分享,做“专业”的妈妈,让我们不仅爱孩子,更知道如何去爱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