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靠“专家推荐”的书单 | 爸妈内参

 富书 2020-06-19

作者:田成诚(爸妈内参主笔)

好的婚姻,最怕这两个字 

告诉孩子:几年的放纵,换来的是一生卑微 

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 

给孩子看课外书很重要,这一点相信大多数家长都点头称是。但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可不简单。

每到寒暑假,我们都能从各个地方收到各种书单:“XX专家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书单来了,XX推荐,快给孩子收藏起来”……很多学校也会发推荐阅读的书单。

那么长的书单,里面的书都要读?事实上,凑齐都不容易,还别说让孩子读完了。所以,我们收藏了许多书单,但仍然不知道应该给孩子看什么。怎么破?


小茹的妈妈很重视孩子读书,热衷于给孩子买书。她恨不得把“专家推荐”的书全买回来,可是孩子却不那么积极。很多书都小茹只是草草翻几下就丢到一边,表示“没兴趣”,同一个系列的另外好多本,她就根本不翻了。

9岁的小茹有自己喜欢看的书,她翻来覆去也看不厌。妈妈却认为,小茹看的书,大多数画多字少,好不容易有几本字多的,又是注音版,是低年级小朋友才看的“幼稚”的书,她很不赞成。

但她越是着急让孩子看“专家推荐”的“好书”,孩子越是看不进去,明明应该是很愉快的课外阅读,对小茹来说是一种折磨,妈妈也为此抓狂。

其实,小茹妈妈没有明白:“专家推荐”的书单是共性的,但是孩子却是个性的。这个书单,只是个参考,而不是准则。与其生气孩子不肯“读好书”,还不如理解孩子,给她选出真正合适的、个性的“好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参考“书单”给孩子选书呢?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要太在意书单中分好的年级。有的孩子二年级就开始看长篇小说,有的孩子三年级还热衷于看绘本。

其实大人根本不用太急于去比较孩子看了什么,只要是大人甄选过、确定可以让孩子读的书,孩子都可以随意地看。真正被吸引,孩子才会打心里感到快乐,这样才能真正主动地坚持阅读。

而且,最主要的是,当你不那么强烈地否定、禁止孩子看“幼稚”的书,爱上读书的孩子会自己寻找到其它书籍,形成良性循环。

我的学生小宇,整个小学阶段都钟爱看“老鼠记者”系列。这个系列风靡全班的时候,他就乐在其中。后来大家都开始只看“更高深”的书,都嫌弃“老鼠记者”系列幼稚。小宇却完全不理会别人怎么说,自己依然把这套书当成最钟爱的宝贝。

这套书图文并茂,表达风趣幽默,各种冒险故事奇幻动人,很吸引小宇这样单纯又活泼的男生。

他的妈妈从来不批评他看这套书,而是坚持从“老鼠记者”里找相关书籍给孩子看:书里讲海底的冒险,妈妈就找《海底两万里》跟孩子一起看;书里讲寻找第八大奇迹,蝴蝶谷冒险等,妈妈就找世界奇迹相关的画报、科考、旅行杂志……

兴趣先行,因为妈妈的理解和努力,小宇的“博览群书”的过程充满爱和乐趣。

只要是经过时间和口碑考验过的好书,其实不必太严格分年级来读。

轻易否定孩子钟爱的书,就是在打击他(她)阅读的积极性。我们完全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地选书,带领孩子到达更好的阅读境界。

 

挑选“互补型”书籍,让孩子的阅读面更宽广。

像男生大多偏爱汽车、手枪等玩具,女生大多偏爱公仔、芭比等玩具一样,在读课外书这方面,孩子们有一定的偏爱。

小学阶段,男生一般爱读冒险、推理、历史百科类的,《福尔摩斯》、《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比较受欢迎;女生一般爱读校园故事类的,“阳光姐姐”系列、“辫子姐姐”系列和杨红樱系列,她们如数家珍。看各大网站童书销售,《笑猫日记》、《草房子》等销量一直靠前。

当然,阅读习惯好的孩子阅读量都很大,他们会自主自发地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阅读。

但是一般情况下,孩子们读书还是会有自己特定的喜好。例如我的学生萱萱,她单纯可爱,热爱动物,所以特别爱看动物题材的书。

三年级以前她看的几乎都是关于恐龙的书,有科普类的,故事类的,总之都与恐龙有关。三年级以后,她迷上沈石溪的小说,整套整套地买回来看,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描写细致,故事性强,孩子喜欢看,当然可以。但如果只看他的,就未免狭隘。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引导她从纯粹的动物小说,转向文学性更强的、以动物为主角或重要配角的故事。

如名家书单里的《牧牛小马斯摩奇》,这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故事书,可爱的小马一生的命运起起伏伏,情节扣人心弦。这本书从马的视角和情感去观察世情冷暖的人的世界,从容真挚,人文色彩很浓厚。这相对于直接的动物世界的故事,显然更为触动心灵。

同样的道理,热衷于《福尔摩斯》的孩子,你让他看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的《秘密花园》、《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月亮宝石》等,他也能觉得情节曲折,充满好奇心。之后,再慢慢引导他们看故事不悬疑但是情节动人的书,例如《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

总之,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出现严重“偏食”的情况,我们就应当慢慢地引导,善用书单里的“过渡”书籍当跳板,让孩子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换阅读的视角,博览群书。


选对“流行”好书,你能帮孩子打破阅读瓶颈。

“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但“流行”是一种力量,善用之,你能帮孩子打破阅读瓶颈。

瓶颈在很多时候出现:低年级从多图少字过渡到多字的时候,题材跨度较大的时候、故事更长更深刻的时候……瓶颈就是困难,所以孩子本能的反应就是不想直面它。

刚上二年级的男孩小佳,最喜欢的课外书就是各种绘本。绘本也是名家书单里面的,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对于字多的书,他一直没有什么耐心。这很好理解:小佳觉得拼音很繁复,他识字量也不多,读起来觉得吃力。

突然有一天,班上迅速开始流行《小猪稀里呼噜》这套书。这套书文字特别多,有上下两册,相对较长。妈妈赶快趁此机会鼓励小佳阅读。

一开始他并不愿意,但“流行”的力量推动他的兴趣,妈妈迅速买回这套书,然后陪伴小佳一起看、读、角色扮演等,“趁热打铁”地带小佳读完了这套长篇故事,打破了小佳的阅读瓶颈。

这种情况,妈妈再趁势选择几本类似的书和孩子一起阅读之后,孩子就能顺利地进行到独立阅读的下一个阶段了。

阅读是应该陪伴我们终身的好习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人收益匪浅。台湾作家林海音写道,她的老师曾经对她说过:“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如果父母们愿意花时间让孩子吃得好,长得高,也同样应当花心思让孩子们看得多,读得好。孩子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一个都不能少。

重视孩子阅读,从认真地为孩子选书开始。寒假来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尽情阅读吧!

作者简介:田成诚,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深圳福田作协会员,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工作者。嗜茶爱书,热爱生活和写作。简书:田成诚。微博@田成诚20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