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乡里人家图书馆 2020-06-19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禁绝所谓聪明和智慧,则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假仁义),人民才会恢复子孝父慈,抛弃智巧与私利,才会没有盗贼。


用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治国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三样东西都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让人民有所归属:回归自然,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奢欲,“而且要抛弃那些繁琐的说教,达到无忧无虑的境地。”

社会一旦鼓励工巧和财利,那么人们的欲望就会膨胀,追星就是因为社会将“星”们的种种好处放大了,人们争相追之;羡慕权贵,也是因为社会将权贵绅士们的生活描述得金碧辉煌,无与伦比,普通人欣赏,所以开始羡慕……

有了这种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在学习时肯定无法尽心,自然达不到“无欲则刚”的理想状态。

心有杂念,何以成事?

只要心地纯洁,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心和份外的欲念,便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

管理者对下属的信任信是一种无形而坦诚的力量,当一个人得到完全信任时,就会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以其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这样的企业才会创造出最辉煌的业绩。

老子认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应该让人们认识到智慧的根本,人的本质,才能使人们有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

管理一个部门或一份家业时,切记不可以搞个人崇拜,精英崇拜,即便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实则不然,因为这最多是服于智、仁、义而已,唯使人皆服以道而不服于人,则人皆可为尧舜而天下而不治。

只要去掉一切人为的枷锁:知识,地位,包装,家族背景等等因素,当人们的天性一旦恢复时,那就是合道的体现,自然会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