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9,20)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字意双解:

舍弃无谓的心术机巧,民众会百倍受益;不枉谈仁义,民众反而十分慈孝;杜绝奸诈利诱,社会就减少了丢失抢夺。整个社会运行仅有上述三者也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心灵)有所归属:朴素纯真,忘我少欲;不思全知而无忧。

旁注:

圣智、仁义、巧利等对所有人来说是需要的,对社会的管理者更需要。但一定要有度,过之适得其反。整个人类相互间的智慧差异是不大的,无论友人间还是治者与被治者如果相互使用过多的圣智、仁义、巧利是无益的。俗语:人谁能傻到哪去!只不过有时候,生命个体出于诸多方面的考虑或躲避或忍受或阿谀罢了。当一旦某人或某机构“机关”用的过于频繁或手段用的力度太大时,一定会有一方承受不了而做出回应反击。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怎么能轻易就实现,除非你我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烦恼:对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对社会生活基本满足、对精神生活基本满足……一个人心灵如果想做到长时间的有所属,首先要添饱肚子。其次,一个人不妄想通晓普天之下的“秘密”也是心灵平静的重要因素。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刘晓林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字意双解:

他人对我们自己的同意与反对区别有多大呢?善恶的区别有多大呢?一般来说,他人畏惧的事物(应该有原因的),你我也最好别触犯!“道”实在是辽阔啊,它无处不在、无边无际。世人对外物(名利)追逐如同享受盛宴,如同春游览胜。得道之人却安于淡泊、不为他所动,就象刚诞生人间的婴儿一样;貌似困顿就象不知在哪落脚的无助之人;世人都好似有所得,我却恍然若失。我混混沌沌,他人明察秋毫。“道”深如大海,漂流无止。人们都有所追求,而我粗陋顽劣(好似不谙世故)。我的“欲”(思想、认识等)与众不同:我与天地之“道”是融为一体、密切联系,万物为我“生”之源泉。

旁注:

人们常讲区别常在细微处,A与B的差距有多大呢?些许之距,天壤之别。奥运会的百米赛跑即是例证。有思维的人对外物的追求是在所难免的,只有有足够智慧的人才会深刻认识到追求的无止境并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得道的人混混沌沌看似糊涂,其实不然。清人郑板桥讲“难得糊涂”,糊涂已经比聪明更聪明,它已经是自然、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了。

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强调**体的存在价值,殊不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大洋彼岸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万里之外的海啸?你我一定要明白:看似与你我毫不相干的事物可能就是你我生存的根源所在,宇宙是你我之母更是不容置疑。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